九华,那久违的梆声……

  我的童年,是在故乡江南一个小城度过的。不知为什么,直到现在,几十年过去了,每一次闪回般地想起它时,总会幻听到孩提时更深夜静的清脆梆声,以及压低了嗓门却极具穿透力的“防火防盗,家家平安”的吆喝声。梆声送我渐入梦乡,梆声伴我长大成人。印象中的梆声,比抒情歌曲还要多情,比甜言蜜语还要温馨。

  有天晚上,好奇心促使我对这梆声探个究竟。于是,陪着挑灯纳鞋底的外婆,一边看小人书,一边等待着梆声的响起。灯花挑了一次又一次,上下眼皮打了好几次架,终于等来了熟悉的梆声。

  我一下来了神儿,赶紧跑到大门边透过门缝瞪大双眼使劲看。空寂无人的夜街上冷冷清清,一个白发老人,手电筒用绳子捆住斜背在腰间,一手提着竹筒做成的梆子,一手挥着木棒不紧不慢地敲打,梆声如空谷幽鸣般悦耳。昏黄的路灯把他的身影投在石板路面上,不一会儿就从我的视野中消失了,只听到渐渐远去的梆声和吆喝声。我跑回屋里,告诉外婆我的见闻。外婆说:“他是个好人。心地不善良,是打不响这个梆子的。”

  我记住了这个画面,更记住了外婆的话。后来,学校放寒假要求每个学生到街道居委会做件好事,我二话没说就自告奋勇地选择“打更”。居委会的大妈和我的小同学们都惊呆了——别人想的都是打扫街道、出墙报之类的事儿,怎么他这个小鬼头却想干这个苦活呢?有两个小伙伴怀着好奇心,硬要与我做伴,其中一位心灵手巧很快就用竹筒做成了梆子。头天晚上一试,果然像模像样,只是那男低音我们三个人怎么模仿都不像,被居委会主任评价为“怪声怪气”。第二天开始我们就改成了童音原声,三人轮流吆喝,越喊越有劲,因为他们都听我讲述过外婆的那句话,敲响了梆子就证明我们是好人。

  离开故乡后,从古城走进新城,从小城镇走进大城市,求学、深造、工作,就再也没有听到过梆声了。直到前几年去九华山采访而夜宿九华街时,才猛然于梦乡听到久违的梆声。待我断定自己不是在做梦之后随即翻身跳下床,推开窗户循声望去,看到浓浓月色浸泡着的山路上,一个僧人身穿僧袍边走边敲着梆。我陶醉在这画面中,儿时的记忆一下子涌上心头。想起白天在九华山公安局采访,听说他们自建立消防科、成立僧尼消防队之后,平均每年要扑灭火警四五次,消灭隐患十多处,连年被评为防火先进单位的事迹,我想:这些佳绩中应该也有这“梆声”的一份功劳吧?

  走笔至此,忽见电视荧屏上出现了“火险等级”的字幕报告,心中一喜:这不就是那另类“远去的梆声”的现代版吗?虽然荧屏里没有梆声,没有吆喝声,但是,透过那字幕,我分明听到了一声声男低音:防火防盗,家家平安……

  全民消防,生命至上!不管是30年,还是300年,我都难忘那久违的梆声……

(作者就职于安徽省黄山市作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