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帆起航正当时 砥砺前行谱新曲

——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司法局工作纪实

 

 

  近年来,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以下简称“阿旗”)在经济建设的浪潮中奋勇前进,创造了一个个喜人成绩,城市建设更是日新月异。为了守护这方热土,阿旗司法局紧紧围绕旗委、旗政府的中心工作,在赤峰市司法局的指导下,狠抓矛盾纠纷调解、普法依法治理、法律服务、特殊人群管理和队伍建设等重点工作,在保障全旗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阿旗司法局全体干警用执着的信念诠释着他们的追求,用忠诚与热情,创下了一方和谐,维护了一方稳定,传播了片片温情。

加强基础建设

开辟普法宣传新阵地

  加强基层建设,是全力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拓展普法宣传新阵地,做好人民调解工作,是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阿旗司法局将此作为重中之重,进一步规范了基层基础工作的各个方面,在基层组织体系建设和功能发挥上实现了新的突破。

  2016年,阿旗司法局积极开辟普法宣传新阵地,全面实施“63”普法工程建设。共建设法治文化广场8个,法治文化公园3个,法治图书阅览站1个,法治文化长廊2815公里;着力打造“互联网+法制宣传”新模式,引导群众积极关注蒙古文网及“法治阿旗”微信公众号,拓宽宣传渠道;在全旗范围内开展“普法志愿者进万家”活动,实现了普法宣传栏在农村、牧区的全覆盖;组织开展“七五”普法吉祥物、普法标识及普法歌曲有奖征集活动,举办以“唱响法治之歌·助力‘七五’普法”为主题的法治专场演出,并在全旗各苏木乡镇进行了巡演。

  积极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举办了主题为“拒绝校园暴力,共建和谐校园”的法律知识讲座,受教育师生达到2000余人。普治办分批次组织部分师生到旗青少年法治实践教育基地参观学习,以增强广大青少年的法治观念,提升其法律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加强农牧民法治宣传教育。利用农牧民法治教育培训基地、社区法律大讲堂、法制宣传橱窗、法律图书室、调解室、法治宣传辅导站等法治宣传阵地,开展经常性的“法律进嘎查村”“法律进社区”活动。2016年,该局开展了《婚姻法》《土地承包法》《草原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知识送法下乡活动15,累计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

  2016年,全旗共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444起,成功调处439起,调解成功率达98.9%

  

提供法律援助

担当弱势群体“娘家人”

  法律援助作为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阿旗司法局十分关注弱势群体的法律诉求,通过向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提供法律帮助,全力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阿旗司法局积极整合资源,建立了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多措并举,推动法律援助工作上台阶。该局在旗法律援助中心建立了全旗法律服务中心,在各苏木乡镇综合办事大厅设立了法律服务窗口,在各嘎查村(社区)建立了法律服务(援助)联络站,并依托旗政府行政服务中心的行政服务审批系统,连通村级法务室,打造起“互联网+法律援助”平台,村民足不出村,就能与旗法律援助中心的律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实现了法律援助工作向基层延伸。根据设立的7232148法律服务热线接待情况,各司法所工作人员定期到联络站,针对群众的需求讲解相关法律知识,并及时处理矛盾纠纷。对于调解不了的,及时引导其走诉讼程序,符合援助条件的,由援助律师负责,不符合条件的,则推荐到律师事务所。

  同时,该局加强与公安局、武装部等部门的协调沟通,进一步完善法律援助站点的管理,探索参与申诉案件的代理工作。2016年,阿旗法律援助中心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70件,其中诉讼案件168件,刑事案件6件,非诉讼案件102件,接待群众来访300多人次。

  阿旗司法局开展了党员示范岗和六个好律师事务所党支部创建活动,落实律师参与化解和代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在旗人民法院、旗人民检察院和旗公安局分别设立了值班室,制定了《律师参与化解和代理涉法涉诉信访工作值班制度》,四个律师事务所轮流值班,参与接访工作。2016年,四个律师事务所共办理各类案件322件,解答法律咨询628人次,代写法律文书730件。

创新管理举措

推动社矫工作上台阶

  阿旗司法局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管。成立了社区矫正综合执法大队,建成了以“三区九室”为主要内容的社区矫正中心,内设“社区矫正监控室”,通过监控管理系统,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手机或手环进行实时监控,并定时将一些法律知识、相关规定和学习通知发送到社区服刑人员的手机上,以便及时管控社区服刑人员。同时,该局为基层司法所配备了执法记录仪、录音笔和指纹识别仪,安装了服刑人员考勤管理系统。对社区服刑人员实施“二一一”电子监管机制:即社区服刑人员每个月至少要进行两次电话汇报,一次指纹考勤,一次监控平台汇总,促使服刑人员自觉遵规守法。

  依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该局与公、检、法等部门联合制定了《社会矫正对象情况通报制度》《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监督检查制度》等制度以及社会调查评估、接收、管理、教育、考核、奖惩、解除矫正、定期排查走访、旗乡两级档案管理等工作程序。对社区服刑人员情况做到“五清”“三不”(基本情况清、行动去向清、生活状况清、社会关系清、现实表现清,确保社区矫正人员不发生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不参与群体性事件,不参与上访事件),全面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管。2016年,全旗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594人,累计解除矫正420人,共进行社会调查评估80起,全部被法院、监狱采纳。期间,社区服刑人员没有出现脱管、漏管和重新犯罪的现象。

  为了落实好刑满释放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阿旗各司法所对全旗接管的刑满释放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转入安置帮教人员进行全面摸排。积极制定落实安置帮教措施,为每个帮教对象建立帮教小组,及时对安置帮教对象开展帮教走访活动,并做好走访记录,及时录入司法厅刑满释放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帮教档案,实现一人一档,帮教率达到95%以上。建立的远程探视室,已与监狱、看守所完成调试和衔接工作,实现在司法局完成亲属探试。开展服刑人员基本信息核查,2016年,已核查服刑人员372人,核查成功309人,核查反馈率达到100%,核查成功率达83.1%

  

探索多元机制

做好人民调解大文章

  为了充分体现“能调即调,当判则判,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审判理念,201510月份,阿旗人民法院和旗司法局积极探索多元联动调解工作新机制,在诉讼服务中心设立了人民调解驻法院工作室和诉前调解室,三个律师事务所的律师轮流值班,实现了接待、调解、庭审三合一的调解体系。该机制设立以来,调解室共接待群众来访300多人次,调解案件30件。

  为了做好“草原流动人民调解庭”试点工作,阿旗司法局在深化三项重点工作中,结合牧区地广人稀的特点,积极探索人民调解工作新机制,创新人民调解工作新方法,在赛罕塔拉苏木建立“草原流动人民调解庭”的试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草原流动人民调解庭”与传统的固定场所庭式调解模式相比,不受场所限制,不影响纠纷双方工作,能最大限度地为当事人节约开支,将调解阵地向前推进到第一线,变“坐堂问诊”为“巡医治病”,变“等人上门”为“上门服务”,拉近了与群众的情感距离,提高了调解成功率。

  在“法治阿旗”创建工作中,该旗扎嘎斯台镇结合实际,成立了“和事佬”协会,组建民间调解队伍,从镇政府经费中专门划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和事佬”协会成员的基本工资及“一案一补”经费。“和事佬”协会成员主要是由德高望重、熟悉情况、经验丰富、有责任心、能说会道的老党员、老干部、人大代表等人员组成,他们不但是调解员,还是普法宣传员和政策解说员,为牧民释疑解惑、调处矛盾纠纷,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推进信息建设

打造“互联网+服务”新模式

  阿旗司法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形成了“一把手挂帅、副职领导具体抓、责任落实到人”的工作机制,指定2名工作人员具体负责信息化建设工作,做到了责任到位。该局先后投入6万多元,改造升级了机关办公大楼政务内网建设,建设了标准远程探视(探访)室,为16个司法所配备了视频会议硬件,基层股、律公股、社区矫正综合执法大队、法律援助中心等股室均实现了司法行政基层工作平台数据及工作信息的报送。

  为了让互联网与司法行政工作深度融合,打造“互联网+便民服务”新模式,实现线下服务与网络服务的有效衔接,深入推进法治宣传教育、法律援助、特殊人群帮教工作的跨越式发展,该局建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服务网络:一是建设法治宣传网站,开通微信公众号,拓宽宣传渠道。依托中国政法大学,建设了“法治阿旗”网站,通过网站弘扬法治精神,展示“法治阿旗”建设的成果与举措,树立依法治旗的良好形象。网站上,设立了在线法律咨询平台,安排旗内各律师事务所优秀律师,为全旗广大群众提供免费的在线咨询。申请开通了“法治阿旗”普法微信公众号,创新法治宣传形式,提高普法宣传的实效性。建设在线法律援助平台,服务基层群众。针对基层群众直接咨询路途远、成本高等不便,旗司法局依托旗政府行政服务中心的行政服务审批系统,连通村级法务室,打造“互联网+法律援助平台”,有援助需求的村民不用出村,就能与旗法律援助中心的律师“面对面”地交流,实现了法律援助工作向基层延伸。开展远程探视(探访)业务,实施特殊人群亲情帮教。积极协调争取到全区第一批远程探视(探访)终端,配备专用计算机、身份证识别仪等设备,建设了高标准远程探视(探访)室,实现了在押服刑人员家属与远在异地监狱(自治区内)的服刑人员的远程视频会见。

  为了让阿旗的和谐之花在每个角落扎根,阿旗司法人正用他们的心血和汗水辛勤地浇灌这些花朵,让和谐之花绽放得更加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