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镇海区法学会“三点法”补缺社会治理短板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法学会创新调解机制,与区域人民调解、诉前调解、信访化解相融合,积极参与基层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其经验得到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陈冀平的批示肯定。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法学会创新调解机制,与区域人民调解、诉前调解、信访化解相融合,积极参与基层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补缺基层社会治理短板,取得了显著成效。三年来,镇海区法学会累计组织参与调解纠纷216件,促成和解205件,化解成功率达95%;参与39件交督办案件化解,达成和解34件,化解成功率达87%

  近日,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陈冀平对镇海区法学会创新调解机制经验作出重要批示,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王其江指示派人实地调研总结。

补齐社会治理短板

  宁波市镇海区是浙东经济重镇,外来人口多于常住人口,在当地经济提速、产业结构升级换代过程中,矛盾纠纷骤增。“如何才能围绕中心大局、破解社会治理难题,为党委政府分忧,做好社会稳定压力的‘减压阀’?法学会应该有所作为。经过充分调研,我们决定从创新化解矛盾调解机制入手。”镇海区法学会副会长张云军告诉本社记者。

  镇海区法学会把参与社会矛盾多元化解的重点确定为3个方面:一是重点帮扶小微企业。小微企业为数众多,容易因管理方式粗放、诚信体系不健全、市场秩序不规范等问题导致矛盾纠纷多发。镇海区法学会主动与区司法局、宁波大学法学院及工商联下属基层组织骆驼商会沟通合作,整合调解资源,完善调解体系,构建了涵盖辖区1000多家小微企业、中小电商和高新技术企业的调解工作网,将法律服务延伸到基层一线,重点化解涉及劳资、合同、融资贷款、不正当竞争等方面的矛盾纠纷,做到就地调处、及时解决。

  二是主动参与诉前调解。镇海区法学会抓住法院建立完善“大立案、大服务、大调解”机制的有利契机,积极响应,主动对接,承担了轻微伤害案件、邻里纠纷、小额诉讼的诉前调解和辅导分流任务。

  三是调处涉诉信访案件。参与省市督办的重点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化解。

打造化解三大平台

  镇海区法学会通过打造平台来建立调解机制。在争取上级党委的支持后,区法学会与区政法各部门横向协作,依托区内拥有宁波大学、宁波大学科技园区的智力优势,围绕确定的3个化解重点,培育打造了3个工作平台。

  针对小微企业矛盾纠纷,区法学会设立新经济体调解平台。区法学会与区司法局合作,成立宁波市首家“电子商务纠纷调解工作室”,落实专门办公场所,聘用1名退休法官担任专职调解员,累计成功调处涉电子商贸纠纷32起。与骆驼商会联合成立“骆驼商会调委会”,由街道办事处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公开招聘两名经验丰富的调解员“坐堂问诊”;对涉及金额20万元以上或人数10人以上的重大疑难纠纷,采用“专职调解员+法学专家”会诊模式,由区法学会选派法学法律专家参与联合调处,至今已累计为200余名员工解决了欠薪问题,追讨经济补偿金180多万,有效维护了职工合法权益。

  镇海区法学会搭建专家工作室平台,在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和区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分别挂牌设立调解工作室。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调解工作室由调解专家库成员轮流接访;诉讼服务中心民事案件调解工作室安排3名专职调解员、1名律师与2名司法辅助人员组成“调解团”开展调解工作。同时,建立“转诊转室”制度,做好“两室”工作衔接,以争取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在法院诉讼服务中心,记者看到,已办理立案登记的当事人被统一导入调解工作室,由调解员详细阐释调解简便快捷的优势,引导当事人走调解方式解决纠纷。对当事人自愿选择适用调解的简易案件,7日内就地调解;案情复杂的疑难问题,可根据当事人意愿,指引当事人择期到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调解工作室进行专家会诊,帮助当事人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式和路径。

  据统计,仅2017年上半年,“两室”接待群众法律咨询230人次,办理诉前引调62件,有效化解了一批疑难案件。

  专家工作室平台建立后,成功化解了梁某诉城管信访案、周某医疗纠纷信访案等疑难案件,在当地影响很大。特别是去年G20杭州峰会期间,对上级交办的8件涉法类重点信访案件,由区法学会牵头“量身定制”化解方案,按照“定专人、定措施、定进度”要求开展调处工作,最终实现3件顺利化解、3件息访罢访、2件落实稳控,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专家工作室平台主动承接诉前调解,发挥“减压阀”作用,帮助法院解决案多人少的矛盾,有效节约司法资源,同时缓解了广大群众的诉累。

  此外,区法学会开辟法律服务实训平台。针对辖区内宁波市大学科技园区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众多、法律服务需求大的情况,区法学会积极协调宁波大学法学院与宁波市大学科技园区管委会,共建大学生法治实践基地。在园区设立实体化运作的法律咨询服务中心,由宁波大学法学院师生组成的青年普法志愿者值班,接听来电咨询、接待来访群众,解答法律问题,为园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同时,在老师指导下,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开展矛盾纠纷调处和调查取证、法律文书制作等法治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区法学会给予一定的活动经费支持。

  自该中心挂牌以来,累计受理、调解涉企纠纷47件,深受园区企业的欢迎。

完善各项配套举措

  为保证矛盾纠纷调解机制的建立和运行,区法学会利用自身法学法律人才、法学研究、法律宣传优势,建立政法人才专家库和纠纷调解专家库,吸纳了49名法学法律专家和61名调解业务能手入库,根据每位专家的业务特长,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制定出台专家库工作细则,定期组织专题培训和业务交流,为开展工作提供了人才保障。

  针对新时期各方利益群体诉求不同而导致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区法学会积极开展多元化解专题法学研究,推动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区法学会围绕如何深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先后设立了《新时期基层人民调解的特点与对策研究》《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化解与法治化问题研究》等5个重点课题,组织开展务实研究,认真总结基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的成功经验,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意见建议,并运用研究成果指导实践,形成调解理论与调解实践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全面梳理和系统总结对小微企业调解的成功案例,组织撰写《涉企案例选编》,用于指导帮助企业防范化解矛盾纠纷。

  与此同时,区法学会进一步完善规范运行机制,建立调解情况通报、调解申请预约、调解工作例会等工作制度,保障调解工作正常规范运行。落实与区维稳办、区信访局等单位的信息互通和数据对接,及时了解掌握全区矛盾纠纷的新动向、新特点,将法学会参与化解矛盾纠纷工作的进展情况通报事权单位,便于加强横向协作,形成整体工作合力。

  为方便企业、员工咨询法律问题,区法学会推行电话预约、上门受理、驻点人员登记等方式开展调解。区法学会还建立工作例会制度,每季度召集各相关部门开一次法律实务研讨会,通报全区矛盾化解动态和调解工作室工作开展情况,研究分析存在问题,协调部署下一步工作,检查督促调解任务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