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国法治实践学派论坛等高端论坛在浙江召开

  本报讯(记者傅潇潇 □黄正胜) 近日,2017中国法治实践学派论坛、“中国法治实践学派书系”新书发布会、中国法治评估高端论坛在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召开。

  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建中央副主席宋海,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名誉院长张文显,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陈鹏鸣,浙江大学副校长张宏建出席会议并致辞。北京大学教授、全国政协原副主席罗豪才,南京师范大学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院长公丕祥发来贺信。

  会议开幕式由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中国法治研究院院长钱弘道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李步云,山东大学人文社科一级教授武树臣、杨海坤,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志铭,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朱新力、王敏远等高校科研单位以及实务部门100多位代表出席会议。

  宋海在论坛开幕式致辞中指出:“中国法治实践学派是扎根于中国实际、致力于解决中国法治实践问题的学派。中国法治实践学派将中国法治实践中发生的种种疑难问题、典型案例和制度创新作为研究重点,运用实践、实证、实验的研究方法,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由此对中国法治建设产生重大影响。”

  张文显在致辞中指出:“在过去的若干年里,许多法学家加盟中国法治实践学派,支持中国法治实践学派,深入中国法治实践,积极破解法治中国难题。中国法学家应当立足中国实践来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学研究要实现实践转向,法学家一定要及时把握法学前沿问题,特别是要关注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精神,就“中国法治实践学派”和“法治评估”两大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论坛期间,人民出版社和浙江大学举行了“中国法治实践学派书系”新书发布会。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陈鹏鸣介绍,“中国法治实践学派书系”由北京大学教授、全国政协原副主席罗豪才任顾问,国内一批著名法学家任学术委员会委员;由钱弘道任编委会总编辑,武树臣、邱本等著名学者任副总编辑。书系的目标是成为集中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建设、深入解决中国法治实践难题、代表中国法治研究水平、具有广泛影响力且集大成的学术出版物,成为中国向世界集中展示法治研究成果的载体。第一辑出版了五部著作,分别是钱弘道著《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基本精神》、李步云著《迈向法治新时代——我的治学理念和实践》、张文显著《法治的中国实践和中国道路》、公丕祥著《大变革时代的中国法治现代化》、钱弘道著《法治评估及其中国应用》。这些著作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注重中国具体实践问题的探索,注重理论的实际效果,对法治中国建设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

  钱弘道说:“中国法治实践学派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派,就要有自己的理论系统。我们希望通过这套‘书系’去推动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理论系统的形成,希望通过这套‘书系’集中展示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基石范畴、理论范式和方法论,希望通过这套‘书系’集中展示中国法治的理论风貌。中国法治实践学派诞生于中国大地,是法治中国伟大实践的理论回应;中国法治实践学派以中国法治为问题导向,以实践哲学为理论基础,倡导知行合一的实践主义精神和求是精神,代表了法学研究方法论的新变革,预示着新法治理论范式正在形成。”

  记者从本次论坛上了解到,中国法治实践学派从2012年被首次提出,至今5年,已经成为中国法学界的一个重要学术符号。一大批法学家加盟中国法治实践学派,中国法治实践学派北京、浙江、江苏、重庆、河北研究或调研基地相继建立。与会学者从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哲学基础、基本特征、理论取向等多个角度,全面阐述了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深刻内涵和深远意义。

  在法治评估方面,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规定的“建设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以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规定的“用法治成效考核领导干部”内容成为热点讨论话题。与会专家学者对中国法治评估的技术、方法、机制、效果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讨论,为如何提升法治评估效果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思路和建议。

  本次论坛深化了学术界对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认识和理解,形成了许多共识,对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进一步发展将会产生重要推动作用。会议强化了学术界对法治评估重要作用的认知,明确了下一步法治评估改进的方向和重点研究任务,增强了推进法治评估工作的合力。与会代表以不同方式表达了加盟中国法治实践学派、走进实践、协同创新、推进法治评估以及各方面实践工作的意愿,这将对中国法治发展产生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