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环境署与中国高校合作首个环境法研究机构在京揭牌

  本报讯(记者李张光) 912日,联合国环境署-中国政法大学环境法研究基地成立揭牌仪式在京举行。据了解,这是联合国环境署与高校合作成立的第一个专门从事环境法研究的机构,是联合国环境署与中国政法大学通过8年努力共同推动的成果,也是联合国环境署在环境法领域与民间合作的成功尝试。

  在成立揭牌仪式上,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宣布联合国环境署—中国政法大学环境法研究基地正式成立。黄进表示,中国政法大学高度重视环境法学学科的建设,这个基地是中国政法大学参与国内、国际环境法研究的重要平台,也是中国和世界各国交流环境法实践经验的一个窗口,主要目的是为了推动全球环境法治的研究、培训和人力建设,促进环境法方面的南南合作,特别是为促进亚非国家环境法治合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环境法治合作提供基础,并为中国政府参与国际环境法治合作提供战略性支持,为世界环境法治发展提供智库资源。

  黄进介绍,2017610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中国政法大学签署了法律合作谅解备忘录,根据备忘录将为该基地成立一个指导委员会,以便为基地的发展提供战略性咨询与指导。他表示,希望基地在推动中国环境法治的研究发展,推动中国环境法学科走向世界,为世界环境保护、维护地球美好家园做出应有的贡献。

  全国政协社会和法治委员会驻会副主任、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研究会会长吕忠梅特别以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研究会会长的身份表示祝贺,她表示,联合国环境署-中国政法大学环境法研究基地成立,在中国环境法研究史、中国环境法治进程上具有重要意义,希望能够借助这个平台把中国环境法研究的成果、中国环境法教育的成果、中国环境立法和司法的成果推向世界,和世界各国进行分享交流。同时,通过这一平台学习世界环境法治的先进经验,让中国环境法学的研究者、环境法治工作者,能够在推进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推进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中国政法大学环境法研究基地主任王灿发介绍,今后研究基地不仅要做好中国环境法的研究,还要讲好中国环境法治建设的故事,发出中国法治建设的声音,传播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理念,发挥中国环境法治对全球环境保护及其法治建设的影响,为全球的环境治理和保护贡献力量。

  据了解,近年来,我国环境法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的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有950多个环境法庭、4000多名环境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