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犯罪学史研究从这里开始
开办《中国犯罪学口述史》专栏的喜与忧
新中国成立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犯罪学学科长期处于空白期。
改革开放以来,从打开当代中国犯罪研究大门的“钥匙”——“青少年犯罪”,到近年来的“恐怖主义犯罪”,犯罪话题成为各界长期关注的“显性”社会现象,一直在高频率博人眼球。各种令人目不暇接的关注反思和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是,几十年来,中国犯罪学研究中醒目的成果,能让社会感受到犯罪学学术研究的惊艳时刻,还是非常有限。这基本上成为老中青主流犯罪学家的一种共识。
中国犯罪学发展的困境
中国犯罪学的发展,蕴含了老一辈犯罪学家的毕生心血和中青年学者的职业追求,但是,如何生产出有分量的成果服务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如何有所建树走出谷底与国际对话,一直步履维艰。
一方面,以犯罪学为主业的研究团体力量弱小,有针对性和引领性的研究成果在质和量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远远不能够满足社会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的需求,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贡献有限,犯罪学研究的供给侧结构和质量亟待改革和发展壮大。
另一方面,本应作为高级别独立学科的犯罪学,目前还只是诞生时间不长的低级别附属学科;完全可以从微观一直贯通顶层的决策学科,却长期驻留在低端的价值有限的“工具学科”。从1983年3月我国大陆地区建立学科体系、首次公布学科目录至今,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一共四次公布的学科体系目录中找不到“犯罪学”这个名字;而且,在中图分类号中,犯罪学研究文献长期停留在小数点之后的数字(D924.11)就是明证。
在西方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包括我国台湾地区在内的诸多地区,犯罪学都被公认为一级学科,是所在国家和地区进行刑事政策顶层设计时实务界高规格对待、学术界认真开展研究的宏观决策科学和微观行动指南,在各学科中是令其他学科羡慕的“显学”学科。
反观国内犯罪学发展现状,则令学人喟叹。争取数十年学科地位的公安学成为一级学科后,犯罪学因被论证为公安学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2011年始才有了二级学科的地位,在中图分类号中成为不带小数点的整数(D917),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犯罪学获得的最高学科地位。
一直为我国犯罪学学科建设和发展鼓与呼的已故中国犯罪学学会首任会长康树华先生,退居二线时为犯罪学学科建设的落后、学科地位的低下而潸然落泪,这同时也是对后来者的鞭策和期望。
实施“犯罪学抢救工程”
为了对中国犯罪学研究进行反思,留下研究素材,《河南警察学院学报》积极认真行动起来,突破地方性行业期刊的局限性,于2014年实施“犯罪学抢救工程”,开始着手创办“中国犯罪学口述史”专栏,有针对性地抢救相关犯罪学研究史料。
自2015年第1期开始,每期推出对一位老一辈中国犯罪学家的深度系列访谈,就犯罪学学科建立、犯罪学价值争论等等中国犯罪学发展过程中的相关历史问题、学术问题进行深度剖析。截止到2017年8月份,该专栏已发表了对冯树梁、储槐植、戴宜生、徐建、郭翔、于真、夏吉先、周路、肖剑鸣、赵可、皮艺军、张黎群、张荆、许春金等共14位老一辈犯罪学家的采访或追忆访谈,单从这一长串显赫的名字,我们就已能感觉到其成果的分量。
据了解,组织者已经完成了对已故中国犯罪学和青少年法学学科奠基人康树华老先生的阶段性追忆访谈;还有一些老一辈犯罪学家的访谈稿正在进行后期整理等待出版。
“中国犯罪学史研究从这里开始。”这是去年老一辈犯罪学家、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夏吉先对“中国犯罪学口述史”有感而发的评价。夏先生虽已耄耋高龄,但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其深有感触地说:“犯罪学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大学科,包括犯罪史学、犯罪防学和犯罪哲学三大板块,第一个就是犯罪史学。《河南警察学院学报》开设‘中国犯罪学口述史’专栏,发表老一辈犯罪学家访谈录,开创了一个犯罪史学研究基地,非同小可,是具有发端性质的。”并甚为动情地说:“我有一个建议,思想要依托附着于载体,有形的‘基石’就是载体,建议他们立个犯罪史学的碑,写上‘中国犯罪学史研究从这里开始’。”谈到夏先生的评价,该专栏主持人说:“从筹划和实施‘中国犯罪学口述史’采访制作计划开始,只是觉得这个工作很重要,没想到得到夏先生如此高的评价,这是莫大的激励和鼓舞!”
“中国犯罪学口述史”专栏编辑采访的图像音频视频资料已超过10G,搜集的海内外图书资料已近万册,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开拓者、前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会长郭翔先生,前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犯罪学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主要发起人肖剑鸣先生等老一辈犯罪学家主动把自己珍藏几十年汇集的犯罪学史资料赠与“中国犯罪学口述史”专栏主持人,这必将是今后我们探讨中国犯罪学发展史的最重要学术重镇之一。
喜与忧
“中国犯罪学口述史”专栏的推出,提供了一个重新认识和理解犯罪学史的平台,有助于在不同刑事学科之间建立起连接的纽带、理解的通道,进行着继往开来、推动犯罪学研究和犯罪学学科走出困境的尝试。但是,梳理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已经发表的“中国犯罪学口述史”系列文章,可能受限于人们传统比较狭隘意识中《河南警察学院学报》是地方行业院校小平台的原因,再加上“中国犯罪学口述史”主题“偏冷”等因素影响,造成下载率和引用率不高的局面。
为此,笔者提一些建设性意见,供“中国犯罪学口述史”组织者参考。
首先,扩大采访对象的范围,丰富研究主题。一方面,对同一位老先生的访谈可以多次进行,使访谈内容丰富多面、梯次推进。另一方面,访谈的对象既要有犯罪学家,还可以访谈犯罪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犯罪管理机构人员、侵害人、被害人等等。
其次,对已刊资料进行二次研究,做好深度挖掘。“中国犯罪学口述史”专栏本身很好,但是专栏策划还需要进行提升。可以考虑将相关前辈专家学者的访谈文章,结合中国犯罪学发展史中的重大问题、重大时节,重新进行分类整合,按照专题形式刊出。
再次,更好设定体系性框架,展示学术栏目的特征和学术自由、学术争鸣的优势,使栏目稳定发展。回望已经刊出的14期,每篇基本都是类似于部分电视节目采用的人物访谈,内容描述中缺少交锋,也难见争论。栏目体系有待重整。
最后,进行理论创新。将“口述历史”记录下来,展示中国犯罪学研究取得的成就和坎坷走过的路,仅是开始;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结合犯罪学原理做出分析,探讨揭示中国犯罪学落后的根源,以及导致犯罪学落后的被掩盖的机制等问题,以期进行理论创新。
“中国犯罪学口述史”处在初创阶段,任重道远,尚有诸多可完善之处,但其确实已为犯罪学研究开拓出新疆域,也绽放出新蓓蕾。当下需要呼吁关注犯罪现象和犯罪学研究的有识之士给予“中国犯罪学口述史”更多的关注和关心,淡化和抛弃地方行业院校小刊物、小平台等不该有的看法和做法。
从学科发展的高度来看,“中国犯罪学口述史”栏目如果能进一步从栏目定位、研讨主题、访谈框架、学术交流等方面进行完善,必然会成为推动中国犯罪学史研究乃至中国犯罪学全面振兴的一个重要学术平台。希望,中国犯罪学史研究从这里开始。
(作者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法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