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宁:法德兼治筑起社会治理“一米线”

  济宁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为契机,继承和弘扬儒家文化与新时期基层社会治理水土相符的部分,将其融入平安、法治建设中,着力构建“法德兼治”社会治理新体系。

 

  近年来,山东省济宁市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济宁时提出的“弘扬传统文化、建设文明首善之区”的要求,面对基层矛盾纠纷多元化、多样化的实际,通过深入挖掘当地传统文化优势,在法律法规底线之上,构筑起法德兼治“一米线”,不仅节约了司法资源,更有效提升了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该市两次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曲阜文化示范区建设正式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干部政德教育学院正式获批成立并成为中组部、国家行政学院教育基地。

  “济宁是孔孟故里,群众深受儒家文化熏陶。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济宁时提出了‘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建设文明首善之区’的期望要求。”说起构建法德兼治的初衷,济宁市委书记王艺华告诉记者,济宁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为契机,继承和弘扬儒家文化与新时期基层社会治理水土相符的部分,将其融入平安、法治建设中,着力构建“法德兼治”社会治理新体系,让老百姓走出家门和回到家中都能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熏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法德感染,为建设平安济宁、法治济宁、和谐济宁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奠定了坚实的道德基础。

从一个户口本说起的

“儒警”故事

  “俺1982年自己来到曲阜生活,现在30多年了,这么多年来,我一直都没有户口。原来没感觉咋地,不过今年我都65岁了,也感到没有户口越来越不方便,我就想能不能把户口的问题解决了。可我早期户口落在甘肃省平凉市某制革厂,现在与甘肃那边的亲朋也都失去了联系,手中只有甘肃平凉当地派出所的户口本能证明我的身份。我就试探着去派出所反映下情况,结果没几天就给办好了!”侯大爷激动地展示着新户口,并对本社记者说。

  原来,辖区户籍民警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向上级户政部门进行了汇报。曲阜市公安局户政科随后将侯大爷的基本情况向甘肃省平凉市辖区派出所发函调查。对方安排民警进行了调查,很快予以回函,对其情况进行了说明。同时,户籍民警积极查找侯大爷在曲阜期间共同工作的同事朋友,对其无户口的情况均能予以证实,在进行了人像比对后即为侯大爷补落了户口。  

  为进一步开展好“圣城儒警”创建活动,曲阜市公安局户政部门始终践行为民服务宗旨,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周密部署,不走过场,不走形式,扎实开展了儒家文化促服务打造“圣城儒警”品牌活动。侯大爷的“户口本事件”,就是近期曲阜户政部门开展“圣城儒警”创建活动的一个生动注脚。

  据了解,目前曲阜正在开展的“圣城儒警”品牌创建活动,要求“正己修身,权为民用”,法律法规明确作出规定的坚决做到,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但群众的合理合法诉求,应尽最大可能帮助解决。

  “济宁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和孟建柱书记的指示精神,在执法司法实践中不断加强儒学文化与政法综治工作的结合,认真做好‘法治’与‘德治’的结合文章。”济宁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张辉说。

  记者了解到,济宁市在政法干警教育培训中引入儒学经典,利用传统儒学中的政德教育强化政法干部“权为民用”“廉洁从政”的政德理念。围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队伍建设思想,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政法队伍纪律作风教育整顿活动,深层次查找清理政法干警在思想观念、作风建设、执法办案、内部管理方面的问题,有效巩固提升了政法干警的精神风貌。

  

从干部政德教育讲堂谈起的

“心灵鸡汤”

  610,济宁大堂檐下“七篇贻矩”横匾前迎来了特殊的参观者,参加干部政德教育活动的学员整齐站列,仔细聆听了讲解员张慧绘声绘色的讲解。

  “‘七篇贻矩’的意思是说,孟子的仁义思想是赠给后人做人做事的规矩。古有规矩治家,今有规矩立党。从井冈山上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西柏坡下的‘六条规矩’,再到如今的‘八项规定’、全面从严治党,每一项规定的提出与践行都在不同历史时期夯实、巩固了我们党政治规矩的根基。”张慧的生动讲解让学员对“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心灵上有了不小的触动。

  这是济宁市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济宁讲话精神,创办了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学院活动的一组镜头。

  一路走来,学员们深受教育,感受颇深。“我这一天很受启发和教育,可以说是思想得到了净化,心灵上接受了洗礼。”谈及此次活动的收获,来自江苏镇江的一名学员十分认真地告诉记者,他认为,“党中央、省委十分重视干部政德教育,济宁是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打造干部政德教育基地有着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这种通过专家授课、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对干部进行政德教育,既有传统的又有现代的,既有学术理念又有实践经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对干部教育培训的一种创新。”

  济宁加大了对政法党员干部的政德培训力度,着力把济宁警察培训基地打造成政法系统政德教育基地,每年计划培训不少于1000人次,目前已开展培训12,培训政法综治干部2037人次。

  

“学儒育新”重走

人生光明之路

  记者走进济宁监狱四监区,看到这里的服刑人员正围坐在一起学习《弟子规》。学习的形式采取每人讲一则亲自经历的小故事,而这则故事必须紧扣《弟子规》的相关内容,最后谈自己的体会。

  “刚开始学儒学文化的时候,以为非常深奥难懂,但拿到教材一看,文言文和白话文一一对照,还用了很多对应的故事插图来进一步解析,我们学习的兴趣一下子被提了起来,现在每天1个小时的儒学文化学习探讨,成为我们期盼的一件事。”服刑人员刘俊告诉记者。

  据了解,济宁监狱定期举行文艺演出,由服刑人员自编自导自演文体节目,宣扬儒家思想,还组织服刑人员编集《学儒手抄报》畅谈学习心得,创作动人故事,书写人生感言,使每一名服刑人员从心灵深处流下悔恨的眼泪。“学儒重在营造氛围,变被动灌输为主动学习,为此我们编写教材,精选载体,寓教于乐,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采取‘学、讲、编、集’等多种形式,全面推进学儒意识活动的开展。”济宁监狱监狱长谭仕侃说,“我们联合孔子研究院出台儒学新五年规划,从开展效果看,切实起到了启迪智慧、唤醒道德良知的作用,让服刑人员懂得醒悟、力求自新、自强和自立。”

  六监区服刑人员吴某因抢劫和强奸被判入狱11年,再过半年就可以出狱了。通过近两年学儒活动,他的思想得到了彻底改变。“前4年,我的表现让我减了一年刑,最近2年半的刑期内,我又减了1年刑期,这都是因为学习儒学让我明白了以前所犯的错都是因为缺乏‘礼’‘信’品德。”

  “我过去曾因非法持有枪支和敲诈勒索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在狱中,我在警官的帮助下参加‘学儒育新’活动,知道自己所犯的罪行,通过学习儒学和法律,心灵受到自省。”曾经的服刑人员姜涛说。因为他热爱画画,警官对他重点培养,创作国画《孔子画像》《仁山智水》等百米长卷20多幅。回到社会后,他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专心致力于绘画和雕刻艺术。目前,他被济南市某知名画廊特邀为专职画家,走出了一条光明的人生之路。

  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济宁市各级党委政府,各政法单位和各部门将法德兼治的工作模式运用到社会治理中,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能。公安机关针对高发常发案件,长期或不定期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并及时展示成果,以案说法,力求达到“打击一小撮,教育一大片”的效果;检察机关结合“信”文化、“廉”文化长期有效地开展预防经济犯罪和职务犯罪活动;法院系统则利用春节、中秋节契机,集中开展执行行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据统计,今年以来,济宁“两抢一盗”发案率同比下降36.6%,全市信访量同比下降30%;全市8310个小区、村庄、单位持续实现“零发案”;无命案乡镇达到132个,占比84.08%;无刑事案件村居达到6915个,占比86.53%;通过法德结合调处各类矛盾纠纷9655起,成功率达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