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与“智能”社会相疏离
从烟台打来一个长途电话,猜不出是谁。那边说:我是周某某啊,四段老三队的。你还记得我吗?经他一提醒,我很快想起这个人来。45年前,我大学毕业分配到铁三局,第一年劳动锻炼,就在一处四段三队。打电话的这位,我记得他。因为我来自医学院,而他那时一看就是个病号——眼睑和小腿明显浮肿。我很快得知,他正在患着严重的肾病。一年后我到卫生所工作,他是常客。除此之外,再无其他交往。不过倒是记牢了他的名字。电话里得知,他早已调回老家烟台,退休都20年了。他说,打电话也没什么大事。就是想知道我的通讯地址。他想制作一本通讯录,有地址、邮编、电话,还带照片,为老同事们彼此联系提供方便。
这是小事一桩。不过说到传递照片时,出现了难题。他用的是2G手机,没有微信功能。我说,你可以借用子女或别人的手机,我把照片传过去,你再想办法下载即可。他同意了。但此后便没了他的消息。半年以后,突然又接到周的电话,告诉我,已经到达北京,要即刻到我家里来,让我告知公交线路。我立即百度后转告他。
冬日天短,那时已近傍晚。估计他当日已难以返回,我赶紧出门,为他联系了附近的旅馆,之后急匆匆赶往公交站。几十年未见过,真怕彼此认不出。还好,时间不长,就接到了。但天已经大黑。在家里,谈天说地,聊得开心。但当我终于弄明白,他来找我,主要就是为了拿到通讯地址、简历、电话和照片的时候,还是略感吃惊。而在此之前,他已经到过山西的长治、太谷、榆社、榆次,河北的霸州,天津的杨柳青,北京的通州,离家已经一月有余了。
我按他的要求写了诸项内容,找出照片。他很满意,与很厚的一沓资料夹到一起,说,这都是这次出来的收获。然后拿出一本通讯录样本,向我介绍起来,说,他要做的,要比这本人数更多,印刷更精。又说,他把这作为有生之年的一项公益活动。人活在世,总要做些善事,留下念想。所以,今年退休工资补发了4000多元,他全部用在了这次长途跋涉上。见他说得认真而动情,我只好是是是地点头附和。但心里总觉得他的做法太笨了些。
吃饭的时候,我指着他的2G手机,对他说,你若使用智能手机,完全用不着跑这么多路,费这么多时间,花这么多钱,同样能把事情办好。现在有了智能手机,能储存成百上千个电话,而且查找方便,电话本早淘汰了。他没说啥。我也就没再深说。
第二天吃过早点,他又匆匆离去,去找另一个在京的老同事了。又过了十来天,他来电说,已经回到烟台,完成了此番长途旅行。
智能手机带来的便利,这几年我深有体会。微信啦,拍照啦,上网啦,存储啦,查询啦,都很快捷实用,比2G手机,简直是天上地下。因此我曾经向老同学、老朋友广泛鼓动手机更新换代。可惜收效不大。终于鸟枪换炮的,也是经再三再四游说。倒退40年,他们可都是高知青年、时代先锋啊。现在却对新科技这样排斥。
不由得想起去早市的路上,经过工商银行。每到发工资日,门口都是长队如龙,而且无一例外全是老人。曾见年轻的值班人员反复动员:大爷大妈们,办个卡吧,取款机上随时可取,省得起早排队,多方便啊!可老人们就是无动于衷。想起我和老伴儿换手机时,也是经女儿几番说服动员。
据我观察,老年人疏远智能手机,嫌贵并非主要原因。国产的小米、华为,千八百元,功能已经足够了。主要的,还是嫌智能手机操作麻烦,怕记性差,担心自己笨,学不会。其实都是多虑。找个子女孙辈,教个三次两次,自己放下架子,先从最常用的收发微信、看朋友圈、拍照等几项常用功能学起,一天半日也就掌握了。 老年人接受新事物虽然慢,但熟能生巧,接触多了,自然也就熟练了。这也是我的经验之谈。 我在开始时,就是拜孙女、女儿为师,之后又摸索着学会编辑照片、小影、彩视等等。每天看手机上的新闻,朋友圈,微信聊天,乃至读书,看电影,使退休生活有了诸多乐趣,每天不再寂寞,想知道什么,都能从手机上得到。
常听一些老年人说,我不换手机,照样生活。这话似乎没错。看看周围,好像也能站得住脚。但时间长了,差别就出来了。20多年前,很多人对电脑,也说过类似的话。现在,日常工作生活如果没有电脑,还能正常运转吗?智能手机也如是。它正在成为工作生活的重要助手,提供诸多方便。你远离它,就会与社会渐渐拉大距离。你与社会,能不疏离吗?这几年,经我说服而更换手机的,已有数位亲朋好友,这让我小有成就感。希望烟台的老周,再来电话时,也用上了智能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