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恋繁华笙歌地,且将书剑许明时”
——第八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编译部副主任董坤
董坤:法学博士,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编译部副主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刑事诉讼法学、检察理论、证据学、侦查学。
今年3月初,中国法学会公布了第八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评选结果。
在本次评选中,未满35周岁的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编译部副主任、副研究员董坤荣获“全国十大青年法学家”称号。
成为最年轻的青年法学家,“80后”的董坤有点“蒙”,但一谈起刚刚获得的重量级奖项,董坤显得十分兴奋。“有些意外,跟其他‘十杰’相比还有一定距离。”
然而,在同事、同行的眼中,这位年轻阳光的“80后”帅小伙获奖却是当仁不让的。
董坤的同事评价说,这些年来,董坤在工作岗位中,无论是科研成果的数量与质量在行业内都是有口皆碑的。尤其是在检察学基础理论、证据法学、诉讼程序等相关问题的研究,他更是做了大量的工作,给一线办案机关提供了大量可参考的数据与材料。
这样的评价与未满35周岁的年龄形成了巨大反差,在旁人看来多少都会感觉到一些奇怪,甚至不可思议,记者同样也是带着这样的疑问约访了这位“最年轻的青年法学家”。
功夫不负有心人
初见董坤,是在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的阅览室。
他给人的第一印象完全就是邻家男孩的感觉,一身运动装,丝毫没有想象中那种法学专家严肃、不苟言笑的形象。如果在路上遇见,你有可能会以为他只是个刚从校园里走出来的学生。
然而,只要一聊起工作,董坤马上“变”了一个人。他对于许多问题的看法与态度的确与普通人有着不一样的观察角度和思考深度。
随着话题的深入,记者了解到,多年来,董坤在其学术生涯中,做了许多与其年龄不相仿的“大事”,尤其是在他比较感兴趣的研究领域,成绩尤为突出。
2011年博士毕业后,董坤通过层层选拔考入现在的工作单位——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因为工作的需要,他的研究领域从博士期间的刑事侦查学“转向”:一方面,他开始接触和学习检察学的相关知识,研究与检察相关的基础理论;另一方面,在理论所同事的影响下,他对刑事诉讼法以及证据法的相关理论问题也产生了浓厚兴趣。带着研究的志向和兴趣,自2012年以来,董坤先后在《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现代法学》《法律科学》《法学家》《法商研究》《法学》等国内法学类核心期刊上独立发表论文多篇,这些论文基本围绕检察理论、证据法学以及诉讼制度展开,其中,《检察环节形式错案的成因及防治对策》以及《侦查讯问录音录像制度的功能定位及发展路径》还获得了“中青年刑事诉讼法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以及“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肯下功夫,就一定会有所收获。”谈到这里,这位“80后”的法学家语气中透露出坚定和自信。
研究工作本就是枯燥无味且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这在旁人看来,身为“80后”的董坤是坚持不住的,然而他却不这么想。“因为喜欢,所以做什么都有劲儿!”他把自己的研究当作事业来奋斗,而不仅仅是工作。
董坤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几乎把所有能利用的个人时间全都放在科研学习上,即使下班回家,无论是乘地铁还是坐公交,他都会戴上耳机,学习提前下载好的“专业讲座”或“学术报告”。
“我还年轻,知识积累的厚度不够,一定要多听多看,多向其他前辈请教,这样我才觉得比较充实,心里也踏实了很多。”董坤如是说。
正是由于抱着这样的心态以及执着的学习工作态度,董坤的科研水平与能力不断提升,完成了“由量到质”的转变。由他执笔发表的《台湾检察系统司法改革中的启示与借鉴》《检察官参与命案现场勘验制度研究》两篇文章,以领导参阅件的形式提交,受到最高检领导的充分肯定,许多专家学者也给予了很高评价。
“爱较真”“爱钻研”
与多数法学专业的学生不同,董坤是个不折不扣的理科“学霸”,他自己也曾开玩笑说,来干法律这一行是一场“美丽的误会”。
原来,当年高考填志愿时,在家里从事警察职业的人的影响下,他填了一个提前批次的侦查学专业,但其他志愿全是填报的理工科。然而没想到的是,就是这个较为随意的提前批次志愿,偏偏通过了。
“既来之则安之。”董坤调侃地讲着他当时的想法。
实际上,当用一个理科生的思维去接触法学的学习方式与方法后,他开始发现那些密密麻麻的法律条文,并不是那么冰冷无趣。
就这样,董坤开始了他的法学之路。
大学期间,除了与多数大学生一样,喜欢看一些流行电视剧外,董坤更青睐的节目则是《今日说法》《经济与法》《法治在线》等法制类节目。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一谈到与法律、学术有关的话题,董坤马上就来了精神。而这样的劲儿头,也让他的许多朋友“哭笑不得”。
有朋友爆料说,董坤有一句口头禅——“我最近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请教大家”。只要听到这句话,朋友们就知道,“董坤模式”已经开启,要准备接受他不计其数的‘问题炮弹’的轰炸。对于如此“狂热”,他的朋友有时还真有些“烦”。
但在单位领导的眼中,董坤则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劳模”。“他对新领域总是充满热情且乐于探索。”最高检检察理论研究所所长王守安如是评价董坤。
有一次,理论所接到一个关于检察发展的课题,需要对整个检察制度、工作、政策进行全面了解。领导都觉得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董坤接到任务后却很兴奋。
董坤把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当作一次系统了解检察业务、检察史的机会。他说:“我还年轻,缺乏经验,要‘沉在下面’,不能‘浮在上面’。”
不辱使命 低调前行
除了做项目搞科研,董坤还有许多其他工作,培训讲课就是其中之一。
谈起讲课,董坤的能力在检察系统内部也受到了相当肯定。讲台上的董坤自带光环。2007年,他曾在中国刑事警察学院侦查系任教,听过他课的人都说,台上台下的他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台下的他严谨、低调甚至有点害羞,一旦进入自己研究的领域,不管有多少人,从来都不怯场,思路清晰、幽默生动、引人深入。他深入浅出的讲解,风趣幽默的举例说明,令许多听过他培训的人都印象深刻。经常有检察官听完他的培训之后主动联系,与他继续讨论一些话题。
“我主要是想让我的授课内容能够给一线办案人员带来一些启示,而不仅仅浮在理论层面上。这也是为什么我喜欢讲一些具体问题的原因。至于为什么许多人感兴趣,我认为还是因为他们有可能在实践办案中真的遇到过这样那样的问题吧?我是这么想的。”董坤如是解释。
除了这些,董坤目前还负责《中国刑事法杂志》的编辑工作。他从事这项工作已6年多,董坤选取刊载的论文被著名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几十篇,为杂志进入CSSCI法学类核心期刊作出了重要贡献。
谈到获奖之后的感受,董坤给记者看了一句话——“莫恋繁华笙歌地,且将书剑许明时”。这是他的硕士导师在得知董坤获奖之后送给他的一句话。董坤说,他一定不辱师命,铭记于心。
“作为一名检察人,我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高检院领导对理论研究的重视,离不开理论所领导同事们给予我的支持与帮助。对于未来,我希望能够继续为法治中国的建设多出点力,不辜负领导与同事对我的期望与厚爱。”董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