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鲸:走向现实的死亡游戏
玩家被要求用刀片在身体上划蓝鲸图像、凌晨4:20起床、看一整天恐怖电影、不和任何人交谈等。通过反复向玩家强调“蓝鲸”概念,蓝鲸游戏管理者让人在意志消沉中不断认同游戏,从而自杀身亡。
1754年,法国奥捷连恩湾的沙滩上,30多条抹香鲸搁浅死亡;
1970年,美国佛罗里达州皮尔斯堡的沙滩,150多条逆戟鲸不顾死活冲上海岸;
2017年2月,400多头领航鲸在新西兰南岛附近搁浅,大约300头死亡,100头获救;
……
“鲸究竟为什么会搁浅?”世界上第一个记录鲸鱼搁浅现象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坦率地说,“我无法回答这一难题。”迄今为止,生物学家也无法给出确切原因。
但鲸鱼困在浅滩往往被人类看做集体自杀的行为。当这一名字被用在游戏中,与鲸鱼搁浅相比,杀伤力有过之而无不及。
用刀片在胳膊上刻蓝鲸图像、凌晨4∶20起床、看一整天恐怖电影、不和任何人交谈等。这是蓝鲸自杀游戏的任务。心理咨询师李敬华说,游戏组织者让参与者不断告诫自己“我是一条鲸鱼”“一群人在做这件事”,有强烈的暗示和催眠效果,意志薄弱者很容易深陷其中。
2017年2月26日,15岁少女尤利娅·康斯坦丁诺娃和她16岁的朋友维罗妮卡·沃尔科娃,从14层楼的楼顶纵身跃下,成为搁浅的“小鲸鱼”,结束了年轻的生命。两名在事发现场录制“死亡视频”的10多岁男孩随后被警方逮捕。
而在中国江苏常熟,17岁少年小姚的游戏才刚刚开始……
“我是一只鲸鱼”
游戏玩家被要求不断强调“我是一只鲸鱼”
“你不是想知道死亡是什么吗?加入我们,你会得到想要的答案。”2017年初,小姚通过QQ搜索加入了一个相约自杀群,里面有好几百人,大多在聊“自杀自残”问题,并把它称为完成“蓝鲸”游戏任务。
小姚以一个虚拟的女性身份加入该群并网络聊天,群里其他人以为他是一名女生,甚至要看他的裸照。但开始小姚只是跟着群里的人聊聊天,并没有理会这些,也没付诸什么行动。
2017年4月27日,QQ群里一名自称叫“林静”的人添加小姚为好友,开始私聊,并怂恿小姚“做任务”。他参照“蓝鲸”游戏,用刀割自己身体,然后定下了生命倒计时。
游戏开始了。
第一天,“林静”给小姚的任务是用刀划破左手背。小姚找了一把美工刀忍痛在手背上划下,一道长约2厘米的伤口出现了,鲜血直流。小姚感到一丝快感,不顾出血的伤口和疼痛,拍照并传给对方。
第二天,“林静”给小姚的任务是凌晨4:20起床,用利刃在手臂上刻画一条带血的“蓝鲸”图案。为防止从网上盗图,小姚需要对着血淋淋的胳膊拍摄一小段动态视频发给对方。
第三天,依然是凌晨4:20起床,遵照“林静”的指示,小姚观看了恐怖电影。
第四天,一切照常。
“林静”见小姚每次做任务都传回照片,常鼓励并赞赏他的行为。小姚觉得挺有意思,但每次做完任务后,他只会收到“好的”“不错”“很棒”之类非常简短的回复。
小姚不知道,一年多前,蓝鲸游戏已在俄罗斯青少年中大火了一把。游戏玩家除了要完成诸如“4:20起床”“一整天不与任何人说话”“在社交媒体上写下‘我是一只蓝鲸’”的挑战,49天里,他们还被要求“看恐怖电影”“听恐怖音乐”“发誓‘我是一只鲸鱼’”。
据俄罗斯警方估计,5个月时间里,约130名青少年受其蛊惑,参与蓝鲸游戏并实施自杀,且多数为女性。他们在第50天或跳楼,或卧轨,或上吊,亲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李敬华分析认为,受社会习俗及传统价值观影响,女性向外宣泄、释放内心压抑的可能性更小,“男孩可以‘野’或‘疯’,女孩不行”,由此导致女性自残自杀行为相对较多。
俄罗斯青少年自杀事件频发,引起了刑事案件侦查机关、俄罗斯联邦侦查委员会的关注。2016年10月,该游戏创始人菲利普·布德金被捕入狱。
凌晨4:20叫醒我
游戏管理员表示,会在每天早上4点20分送出“任务”
10多天时间里,小姚做了很多任务。他在左大腿上划了“蓝鲸”二字,在左手小臂上划了“死了”字样,在右手小臂上划了“154”阿拉伯数字,在右大腿划了“四刀是”字样。
在小姚“做任务”期间,网名叫“林静”的QQ被封号。于是,对方在5月16日更换了另外一个名叫“请叫我54”的QQ号,继续教小姚“做任务”。
小姚未曾留意到腾讯安全中心曾发起提示:有媒体报道称,一种来自国外的“蓝鲸”死亡游戏出现在中国互联网平台上,QQ安全团队对此高度重视,于5月6日对涉及该关键词的QQ群进行排查,共对12个疑似相关QQ群进行了处理。
但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在相关平台开始查删“蓝鲸”群组的同时,他们的群组已改名,不再有“蓝鲸”“4.20”等字样,要加真正的“蓝鲸游戏”群组,需经过群管理员验证。
报道称,如果女性想加入这个游戏群,必须给管理员发送手持身份证拍摄的裸照,如果中途退出游戏,裸照会被直接发到网上。如果是男性,管理员只索要其身份证照片和家庭地址,并威胁称一旦男生退出游戏,将会“根据地址追到家里”。
这和欧洲某媒体记者混进蓝鲸亲身“体验”的游戏过程颇为相似。这位记者曾假扮15岁的青少年混进蓝鲸游戏,玩家告诉他“游戏一旦开始,就不能退出”“参加了就没有回头路”。如果中途退出,“我们知道你的所有信息,会有人去找你算账”。
游戏管理员告诉上述记者,这个游戏包含了分摊至50天的50个任务。“我将协助你完成整个游戏。最后一天游戏结束,如果你死了,你就赢了;如果你没死,我们就会帮助你(去死)”,并表示会在每天早上4点20分送出“任务”。
湖南某县小学五年级学生小蔓,事发前,也经常早晨4点20分起床玩游戏,上课打瞌睡。后经家长和老师了解,年仅11岁的小蔓正在玩一款叫“蓝鲸”的自杀游戏。
有同学曾看到小蔓写了遗书,手臂有自残的淤青,在纸上画蓝鲸,并拍照给他人。手机里有手臂放在菜刀下的图片,有组织向她传送网络歌曲、下载的恐怖电影等。
“谎话说一千遍成真理。”心理咨询师赵国凤认为,组织者选取认知懵懂、“三观”尚未形成的青少年,作为游戏参与者形成了封闭组织,且一开始就植入了“蓝鲸”概念,并反复向大家强调凌晨4:20开始做任务。这让人在意志消沉中不断地去认同游戏设置的概念。
“这种反复多次强调具有催眠性。”李敬华说,从生理规律上看,凌晨四五点是人最犯困、最难熬的时候,即中医上说的“鱼肚白,鬼呲牙”的时候,也是人意志最薄弱的时候。游戏管理者相对更容易通过不断的暗示,使游戏参与者形成心理上的认同感。
“跟鲸鱼说话”
参与者被要求连续19天在手上划一刀、跟鲸鱼说话
小姚完成多个自残任务后,“林静”下达“终极任务”:用绳子在身上绑着石头跳河自杀。
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小姚心情复杂。父母离异,让他郁郁寡欢,但就这样走了,他又有些不舍。5月23日,在告别这个世界的晚上,小姚喝了些许酒,准备好了绳子。
这是小姚参与游戏的“终结”之日。但小姚没想到蓝鲸游戏的创始人布德金说,在他眼里,蓝鲸游戏的参与者都是“行走的垃圾”,他们“乐于去死”,他只是在“清理社会垃圾”。
布德金设置的50项任务中,从第30天到第49天,要求参与者连续19天在凌晨4:20起床、看恐怖影片、听组织者发送的恐怖音乐、在手上划一刀、跟鲸鱼说话等。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布德金,今年21岁,外形冷峻,大学里学习心理学专业。谈及“为何设计这个游戏”时,他说:“关于这个主意我之前已经想了5年。我觉得有必要将正常(人)与垃圾区别开。”
据布德金介绍,蓝鲸自杀游戏始于2013年。“游戏一开始,你就要执行任务,介绍你自己,与人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大家都知道谁是谁。然后我给一个人打skype(一款即时通讯软件),让他对我着迷,进而了解他的生活,随后我才会做决定。”
“到某个阶段,需要让参与者熬夜不睡觉,(这样,他们的)心理会变得更加容易被感染和影响。没想到,这个主意后来成了流行趋势,居然有很多模仿者,这让我很郁闷。”
俄罗斯调查委员会高级官员安东·布雷多介绍说,布德金在学校期间是个不友好的人,他母亲上班太远,早晨5点离开家,很晚回到家,很少有时间陪他。他甚至都不出家门。
布雷多说:“布德金被捕后,依然沉浸于‘上帝’模式之中,他觉得自己是不可触碰的。当他把那些孩子推向自杀的时候,他告诉他们不要害怕,‘在天上,我会把你们都收编起来’。”
李敬华认为,“蓝鲸”游戏之所以能诱导青少年自杀,一方面利用了青少年睡眠过少会严重影响大脑对重大事情的认知和辨别能力的生理特点,另一方面,该游戏利用了青少年时期,孩子开始关注精神自我、彰显自己独特性以及寻求社会认同感的心理特点。
赵国凤表示,该游戏在改变青少年价值观念方面,运用了心理学上的ABC理论(ABC Theory of Emotion),即激发事件A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
简单解释为诱发事件A与情绪、行为结果C之间还有个对诱发事件A的看法、解释的B在作怪,即“不是A必然导致结果B,而是看你如何去解读、解释,最终形成C理论”。
目前,“蓝鲸”游戏已在国内不少地方青少年中传播。据媒体报道,安徽泾县公安局与学校、家长联手将6名沉迷蓝鲸游戏的中学生拉了回来;宁波警方从“蓝鲸”游戏中拯救出一名12岁的女生;5月24日,常熟警方找到小姚,耐心劝说,使其暂时放弃自杀念头。
据了解,“蓝鲸”自杀游戏,参与者多在10岁至14岁之间,他们完全顺从游戏组织者的摆布与威胁。2015年11月到2016年4月,俄境内共有130起未成年人自杀事件,大多数被认为与“蓝鲸”有关。另据俄政府统计,2016年,该国共有720名未成年人自杀。
据媒体报道,“蓝鲸”游戏有一条险恶的规定:玩家只需缴纳60欧元就可以当上管理员,不仅不用自杀,还可以在暗处操控别人生命。此外,还有人借“带人进蓝鲸游戏真群”之名骗取女性用户裸照。因此,我国多地警方呼吁公众抵制“蓝鲸”死亡游戏,并及时举报。
李敬华认为,“蓝鲸”游戏的传播折射出目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存在不足,部分青少年缺乏自我价值感、生活幸福感、团体归属感。家长及老师应该耐心倾听孩子心声,了解青少年内心世界,不要轻易否决孩子的情感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