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群体性案件处理分析研究报告》发布

  本报讯(记者任文岱) 近日,北京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义联”)举行农民工群体欠薪案件执行款发放仪式,该案系义联代理的一起建筑公司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法律援助案件。北京市司法局法律援助工作指导处处长王祖明、北京海淀区司法局局长周玉鑫、义联中心主任黄乐平等,现场向39名当事人发放52万余元的案款。

  活动当天,义联同时发布了《近十年群体性案件处理分析研究报告》(下称《报告》),通过对10年来其法律援助的群体性案件进行梳理分析,发现近年来群体性案件呈现由增到减的发展趋势,服务业、建筑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群体性案件高发。

  黄乐平介绍,自2007年以来,义联处理了大量劳动法律援助案件,截至2017430日,义联共受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8356件,农民工占到了受援人数的90%。其中为数不少的案件属于群体性案件,10人以上的群体性案件共有112件,涉案3551人,均为劳动争议类案件。

  《报告》以表格形式呈现近10年义联代理的10人以上群体性案件的数量,发现从2007年到2012年呈不断增长的趋势,由0件增至25件,2012年至2016年逐渐下降到7件。

  《报告》分析称,2007年《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颁布,2008年金融危机,由于法律的更新与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劳动争议类群体性案件呈现上升趋势,并在2012年达到峰值。之后数量减少的原因则是多方面的,包括政府加大对于劳动争议的调处力度、北京市低端产业转移及非首都核心功能的疏解。

  《报告》指出,服务业、建筑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群体性案件高发,服务业排名第一,共41件,占36.61%,建筑业39件,占34.82%。这其中,民营企业的涉案比例远远高于其他性质的企业,共83件,占74.11%

  《报告》称,群体性案件的涉案企业,一般为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管理以简单、粗放式为主,用工不规范是常态,侵害劳动者权益的情况比较严重,并呈现群体性特点。从群体性案件的诱因来看,主要是由于企业用工不规范以及企业停产停业两方面。

  《报告》指出群体性案件的主要诉求是劳动报酬、社保争议及离职补偿,且呈现复合型特征,而群体性案件的发生,往往是以一个具体诉求为引爆点,矛盾冲突大,调解率低。

  《报告》认为,在群体性案件中,企业主对职工的合理诉求采取拒绝、回避、对抗等消极处理方式,是激化矛盾的极为重要的原因,而法律规定的待完善、规定与实践的脱节以及机制的不足也造成了群体性纠纷在早期阶段难以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

  最后,《报告》提出建议,办理群体性案件应把时效放在首位,及时掌握情况、介入处置及抓住相关节点;要将把握专业优势和发挥公信力作用相结合,坚持做到专案专办、制定专案机制、遵守工作纪律;坚持集体交流和个别代表相结合,全面会见受援人、引导推选代表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