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士渠:用科技手段实现“天下无拐”

要靠综合治理,也要多策并举

    打击拐卖犯罪是他的职责,更是他的事业。点开公安部刑侦局副局长陈士渠的微博,从2010年至今24800多条微博中,几乎每一条信息都与打拐工作有关。“天下无拐”,是他的唯愿。

 

        

   1998年,陈士渠从中国政法大学刑事诉讼法专业硕士毕业后到了公安部刑侦局,之后又获得刑诉法博士学位,工作至今已是第19个年头。2007年,他担任公安部打拐办主任,在他的指挥下,6年间全国共有10余万妇女儿童被解救。

    现在,网友们一旦发现儿童失踪线索,第一时间@陈士渠,他会将信息尽快转交给当地公安处理。作为拥有近700万粉丝的微博大v,他成了名副其实的“打拐”代言人。

    5月12日上午,陈士渠在公安部接受本社记者采访,畅谈多年的打拐工作。

夜上乌蒙山抓捕遇险

    在长期打拐任务中,陈士渠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各地指挥办案。办案人员跋山涉水、昼夜奋战,还有无法预料的危险。

    2013年3月,云南省公安厅联合当地警方在大关县将一犯罪团伙主要成员悉数抓获。在这次公安部指挥的打拐行动中,遍布21个省市的5个拐卖儿童犯罪团伙被铲除。

    说到此案,乌蒙山抓捕历程让陈士渠至今难忘。“3月1日20时,专案组开车上山,车的左侧是岩壁,右侧就是悬崖。路面泥泞湿滑,车辆行驶中不时打滑……”

    乌蒙山绵延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山上只有宽度两米左右的盘山土路。偏偏天公不作美,当天下午就下起小雨,每走一步都是提心吊胆。

    1935年,毛主席在《长征》中写道,“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乌蒙说的就是民警们驱车而上的乌蒙山。

    为何选择晚上抓捕?他解释说,这是全国统一的抓捕行动,如果当晚不上去抓人,第二天他的同伙被捕,消息马上传开,这人一定会继续流窜,等他跑了再抓就很困难,有可能被拐的孩子下落就查不清楚。

    当晚四辆车上山,在漆黑泥泞路上靠车灯照明。司机说,曾经白天有人开车上山不小心掉下悬崖,车毁人亡,夜间上去就更困难了。

    上山没多久,第4辆车的灯光逐渐落下。司机开始担心,“你们打电话给那个同事问一下。在这个山上如果掉下去一点声音都没有。”

    前方联系后才松了一口气,确实因为路难走,他们开得很慢。车队到达山顶已是夜里12点多,抓获的嫌疑人说,“没想到这样的天气你们也能上来抓我。”

    历时7个多小时,乌蒙山冒雨抓捕行动终于结束。

    2013年3月16日,陈士渠在微博中回忆一路的艰辛时感慨,深切体会了当年红军“乌蒙磅礴走泥丸”是何等艰难。

    他们沿着山路驾车回到大关县公安局,已是凌晨3点多了,鞋上沾满泥,衣服潮湿,又累又饿,民警们围在值班室的火炉边,人手一盒煮好的方便面,吃得很香。

    这次全国集中抓捕行动,仅大关县就派出9个抓捕组,20名人贩子悉数落网。

探索建立多种打拐机制

    在多年的打拐实践中,公安机关探索建立了多种打拐工作机制,包括儿童少女失踪一律以刑事案件立案侦查、儿童失踪快速查找机制、全国打拐DNA数据库等。

    “14岁以下儿童少女失踪都必须立案侦查,立案后就可以动用更多的资源,尽快把这些孩子找回来。”陈士渠表示,同时还建立了责任制,一旦儿童被拐,由县市区公安机关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担任专案组长,对案件侦办、查找解救被拐卖儿童、安抚被害人家庭工作全程负责到底。孩子没有找到、案件没有侦破,专案组不能撤销。   

    谈到儿童失踪快速查找机制,他解释说,一旦警方接到举报,公安机关指挥中心立即调集各警种力量开展堵截、查找,力争在最短时间内解救失踪被拐儿童,抓获犯罪嫌疑人。

    2017年5月6日,大连庄河市一个20个月的小女孩在家门口失踪。

    接到报案后,当地警方调集了300名警力,发动了300多位群众一起查找,而且动用警犬追踪,不到一天时间,在一个半山腰草丛里发现了这个孩子。

    “显然是犯罪分子把孩子拐走后带她逃亡的过程中,因为快速查找机制,他发现警方漫山遍野找孩子,所以人贩子认为这孩子带不走,就把她放在山腰一个偏僻的草丛里。”陈士渠直言,这么做主观恶意的性质很大,抓到后要严惩,他完全可以把孩子放在一个更容易被发现的地方,这种情况有可能导致孩子丧命。

    2009年起,在他的推动下,公安部建立了全国联网的打拐DNA信息库,采集失踪被拐儿童父母的血样和来历不明、疑似被拐人员血样,警方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比对出丢失孩子的信息,有助下一步侦破和抓捕工作。

    “特别是一些拐卖儿童的积案,经过多年被拐孩子的体貌特征已经发生明显变化,警方很难用传统的手段侦查和破案。”他指出,DNA信息库可以准确、快速地认定被拐儿童的身份,通过比对成功找到其亲生父母。

    据统计,从建立至今,DNA数据库已比对找回4600多名被拐多年的儿童,其中被拐时间最长的达56年。

科技助力全民“反拐”

  去年5月,公安部“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团圆”系统上线,据阿里巴巴集团首席风险官刘振飞介绍,这是一个基于手机端移动打拐平台,用于全国打拐民警即时上报各地儿童失踪信息,协同核查信息的准确性,相关信息会在第一时间通过微博、高德地图、手机淘宝、钱盾等渠道自动推送到儿童失踪地周边的人群,协助警方快速破案。

    陈士渠说,“团圆”系统上线一年来找回儿童的比例在96%以上,利用科技手段查找失踪儿童发挥了重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这个平台,警方也发现了犯罪形势的一些新变化。“1000多名失踪儿童,找回来的在96%以上,真正被拐的不超过40人,其中溺水的要多于被拐的,这也提醒我们增强未成年人防溺水意识。”他还指出,这1000多人里,孩子离家出走的比例很大,占到一半以上,这就提醒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简单粗暴,家长过于苛刻,孩子就会有逆反心理离家出走,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不满14岁离家出走,容易遇到危险。

    推出“团圆”系统之前,办案民警发现个别案件犯罪分子作案时会选择附近没有监控视频,人烟稀少的地方,这就给侦查破案带来很大难度。

    这种情况下,以前警方会发布寻人启事,但找回的速度并不快。因为风吹雨淋,启事有可能被吹走,而且这些启事印出来再张贴出去需要时间,很可能犯罪分子在这期间已经带着孩子转移了。陈士渠说,后来公安部意识到要利用高科技信息化手段迅速发布信息,就有了和阿里巴巴合作建立的“团圆”系统。

    目前公安部、省、市、县四级共6000余名打拐民警有该平台的发布权。系统与其他手机媒体平台对接,将失踪儿童的信息通过App发布出去。

    根据公安部要求,接入的App可将儿童失踪信息和结案说明,按既定规则推送给自己的用户。比如在高德地图,距离孩子丢失时间1小时内,以孩子丢失地为中心,覆盖半径100公里;2小时内,覆盖半径为200公里;3小时内,覆盖半径为300公里;3小时以上的,覆盖半径为500公里。结案说明也做到精准推送,当孩子找回时,能够让曾经收到失踪信息的人第一时间放心。

    由于科技手段的介入,儿童失踪信息在一定范围内发布后,可能有上千万人看到,如果在人口密集地区,甚至有上亿人收到这条信息。也就是说,犯罪分子身边有很多人在关注他,就可能发现这个嫌疑人。   

  “发布信息的目的是发动群众,因为犯罪分子只要带孩子走,不管他坐飞机、乘火车还是长途汽车肯定有人发现,他不可能把一个活人悄无声息地转移走。用这种信息化手段可以瞬间传送信息。”陈士渠说。

儿童拐卖案件呈低发态势

  记者:打拐和微博最初是怎么结合在一起的?

  陈士渠:我们一般不提“微博打拐”这个词。我开微博主要是搜集线索,前几年刚开微博的时候每天会有大量的线索,网友通过私信发给我,微博确实在收集拐卖线索、增强群众防拐意识方面发挥很大作用,使用微博的人多,信息传递特别快。

  记者:您担任公安部打拐办主任8年,您认为目前拐卖儿童犯罪形势如何?

  陈士渠:现在拐卖儿童案件发案很少,但不代表家长可以大意,还是要看护好孩子,防范各种风险,比如离家出走和意外溺水的情况较多。

  记者:拐卖儿童与拐骗儿童有什么区别?

  陈士渠:这是两个罪名,拐卖儿童罪是把别人的孩子拐了之后再卖给其他人赚钱;如果拐了别人的孩子自己养,这是拐骗儿童罪,两个罪的量刑差别很大。拐卖儿童一般是系列作案,拐骗儿童是偶尔作案。

  记者:您认为如何实现“天下无拐”?

  陈士渠:家长首先要看好孩子,增强防拐意识。另外,周围邻居要知道哪些情况下这个孩子有可能是被拐来的,积极向警方反映。拐卖儿童犯罪总体说是社会问题,所以不能光靠打击,要靠综合治理也要多策并举,国家反拐行动计划各部门落实参与、群众防范意识的提高对于实现“天下无拐”都是必不可少的。

  记者:过去,媒体曾报道以往打拐中民警会遇到阻挠解救的行为,村民认为自己花钱买来的孩子就是自己的,甚至与警察发生冲突,现在这种情况有所转变吗?

  陈士渠:现在阻碍解救的现象很少,各地警方都通力合作解救被拐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