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献后代 永做育苗人

——记江苏省如东县普法志愿者协会副会长袁金华

 

  

  江苏省如东县普法志愿者协会副会长袁金华,一生致力于青少年道德培养,退休不褪色,永做育苗人,已近古稀之年的他,不忘初心,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仍然发挥余热。退休后,他建起一座中小学生校外教育园地,为孩子们点亮“心”灯,他用满腔的热心、爱心,默默地将夕阳的温暖传递给需要阳光的孩子,使青少年如朝阳般,快乐健康成长。他创办的“悟园”教育园地被授予南通市社科普及示范基地、如东县社科普及示范基地,南通市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如东县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如东县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基地;袁金华家庭获评南通市美丽农家标兵户,首届南通市“十佳幸福家庭”;袁金华本人获评“最美如东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普法志愿者”等称号。

精心,建造精神家园

  原任如东县丰利中学副校长袁金华从2000年开始,历经17年,亲自规划、选材、编撰、雕刻,花费数十万元退休金,以“二十四孝”为主要内容,辅以精选的历代文化名人,利用家中庭院建立“历史文化名人”“忠孝文化”“法治文化”长廊和碑亭。长廊由96块黑色大理石组成,上面雕刻了“二十四孝”及历史上51位文化名人画像及文字介绍。80米的孝文化和法治文化长廊,用诗文书画、雕刻等再现“二十四孝”经典等故事,为青少年建造一座精神家园,成为深受青少年喜爱的法治教育基地。

匠心,传承法治文化

  由96块黑色大理石组成的“二十四孝”文化名人长廊,都是袁金华一刀一刀雕刻出来的,最小的字不到1厘米,一般的也只有3号字大小。袁金华说,在刻这些字之前就要花功夫,每个字都要进行校对,刻之前把基础打好,刻的时候小心一点,特别是刻人物,眉毛、眼睛、眼神都要注意,稍微不慎就会影响人物的精神。他前后花了4年时间,才将80米长的文化长廊刻好。妙笔丹青,刀刀雕刻之余,绘就袁金华“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为”的风采。

爱心,感悟人生真谛

  袁金华在普法宣传中传递温度,他走进校园为广大青少年讲授思想道德和法律法规,增强了青少年学法、懂法、守法意识,切实维护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近两年来,他共接待中小学生4000多人次前来参观学习,把“悟园”打造为学生校外教育园地,成为传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德育基地。

  袁金华将创办“悟园”作为对忠孝文化和法治文化的一次践行,将自己对后一代的爱心倾注于“悟园”建设之中。取名“悟园”,意为让年轻人感悟人生真谛,懂得人生不在于享受,在于思考;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获得,而在于奉献;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拥有,在于创造。

倾心,自建法治长廊

  情系青少年,雨露润心田。在前几年已建“二十四孝”、文化名人、书画三个碑廊的基础上,今年,袁金华又自筹10多万元,增建了“法治教育长廊”,采用40多块石板刻制。从殷、商、周开始,分九个阶段,将法制史刻出来,再加上选取每个阶段的法家代表,人物的像和生平都刻出来,通过这些以此来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法治文化。现全园共有石刻148块。2015年“悟园”建成后免费开放,已先后接待社会各界人士3万多人次。袁金华每年对前来参观的学生团体做专题讲座15场以上。

  银发丹心,余热生辉。袁金华说,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要注重他们的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的培育,希望通过“悟园”让德育和法育陪伴更多的孩子,鼓励他们立身、立志、立德、懂法,成长为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