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文章标题:
校园欺凌,青春不能承受之重
扇耳光、揪头发、拳打脚踢,甚至棍棒相向、集体殴打,更甚的是扒光女同学衣服进行身心侮辱……
近年来,发生在学生之间的霸凌、暴力事件屡屡通过网络或新闻媒体披露出来,让父母揪心,让公众愤怒,让学者痛心,更引发全社会的担忧。
2016年4月,国务院专门下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作出相关要求,要彻底治理这一潜伏在校园的“顽疾”。同时,该通知把这种“顽疾”定义为“校园欺凌”。即,“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行为。
校园欺凌,已经远远超出成人所认为的“孩子之间的小矛盾”“开过分了的玩笑”,而且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甚至可以用“毫无人性”来形容,但是施暴者却并没有受到严厉的惩戒。
“校园应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校园暴力频发,不仅伤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针对校园暴力频发现象,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多次作出指示,要求教育部会同相关方面多措并举,特别是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学生的法治教育,坚决遏制漠视人的尊严与生命的行为。
加强对学生的法治教育、对在校师生进行普法宣传已成为当前遏制和预防校园欺凌的重要手段。作为普法主体的司法工作者,更是肩负使命。
相关报道
详见05~08版
策划人:田雄 执行:田雄 李卓谦 汤瑜 李张光 任文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