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工作机制 服务基层群众
南平市法学会先进经验引中国法学会调研组深入调研
南平市法学会在扎实推进法治宣传、深入开展法律服务、进行应用型法学研究的同时,在“一县一品”的特色工作思路指导下,在各县(市、区)统一挂牌开展法律服务,扩大法学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有为争有位”,回答了基层法学会“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使法学会组织从形式到实质都深入人心。
本报讯(记者任文岱) 今年4月11日,福建省法学会工作调研座谈会在福州召开,中国法学会会长王乐泉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王乐泉在会议上指出,县级法学会是全国法学会系统的基层组织,直接面向基层和群众。要根据当地实际,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发挥好在参与创新社会治理、服务基层和群众、夯实基层基础等方面的阵地作用。
福建省在9个设区市及52个县(市、区)成立了法学会,全省共有个人会员8460多人,团体会员167个。今年的工作突出重点,开展法治宣传和法律服务,深入推进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开展基层法律服务。
受王乐泉会长指派,4月19日至21日,中国法学会调研组深入福建省南平市实地调研了解南平市及其下辖的邵武市、武夷山市法学会工作情况。调研发现,南平市法学会在扎实推进法治宣传、深入开展法律服务、进行应用型法学研究的同时,在“一县一品”的特色工作思路指导下,在各县(市、区)统一挂牌开展法律服务,扩大法学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有为争有位”,回答了基层法学会“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使法学会组织从形式到实质都深入人心。
不断探索创新工作模式
做大做强法学会品牌
近年来,福建省法学会充分借助网络平台,开展“互联网+法学会”。福建省长乐市法学会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卓光榕介绍,长乐市法学会积极推动“互联网+”与公共法律服务深度融合,同某大数据公司共同开发“律师同行”手机APP,免费向长乐市民提供法律顾问在线解答服务。有效利用手机网络平台构建互联网之家工作微信群,把村居两委干部、人民调解委员会、治保会、民兵、治安巡逻员等各口工作人员进行融合,通过微信群交流综治维稳、平安建设、法治宣传等工作经验心得,上报群防群治、平安、法治宣传等各项工作图文资料。
南平市法学会常务副会长吴发胜介绍,南平市法学会在南平长安网开设法学动态专栏,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各种新媒体,广泛宣传法学知识,提供法律服务。目前,全市政法部门共有“法治邵武”“平安建瓯”“顺昌普法”等各类普法微信公众号88个,每天发布法律宣传、平安建设信息约90条。
南平市法学会下发了《关于南平市法学会“大品牌、亮身份”扩大法学会影响力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在各县(市、区)的县级矛盾纠纷多元调处中心设立法学会法律服务中心,在乡镇综治中心设立法律服务站,在村级调委会设立法律指导员,并以文件形式统一各级法律服务平台的名称、牌匾和职责,要求各级法律服务平台一律标明法学会员身份。
调研组先后察看邵武市矛盾纠纷多元法律服务中心、“民生110”法律服务专区、水北镇综治信访维稳法律服务站,武夷山市矛盾纠纷多元调处中心、武夷街道法律指导员之家、崇安街道营盘社区法律诊所、兴田镇南源岭村法治小区等法学会阵地,各单位均按照上述文件要求,统一名称、标明法学会员身份。各县(市、区)所有的法治公园、法治宣传栏都有法学会落款。
在工作模式的创新上,邵武市水北镇以“一平台、二机制、三服务”的模式为载体,搭建法律服务新平台。邵武市水北镇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一平台”即搭建法律服务网络,中心制定《水北镇法学会法律服务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职责。17名法学会会员分别担任11个行政村的法律指导员和法律顾问,在水北镇各村设立公共法律服务室;“二机制”指通过坚持问题导向机制和联动联调机制,提升法律服务实效,以群众诉求为导向,突出行业性调解,对重大民事纠纷和信访事件实行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方式,及时与市法学会联系,进行组团调解;“三服务”即服务群众、服务稳定、服务发展,推进法治进程。
邵武市法学会还创建“两库一平台”工作机制。为推进律师参与化解和代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工作,建立全市统一的动态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库,以便律师选择案件;建立律师参与化解和代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人才库,以便涉案单位和信访当事人选择律师;确定邵武市“民生110”法律服务区作为律师参与化解和代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统一受理平台和工作场所,做到案件有人受理。
将“民生110”法律服务专区
打造成为当地“综治名片”
近年来,南平市推行“民生110”社会网格化服务管理机制,整合了警务110、市长热线、12580政务服务热线及城管、环保、工商、质监等投诉电话,开通统一的“民生110”24小时服务热线,让政府服务遍及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吴发胜介绍,南平市法学会充分发挥自身人才优势,主动服务中心,在“民生110”开设了法律服务专区和咨询热线,由中国法学会会员轮流坐班接待群众咨询,每年安排会员参与矛盾纠纷和涉法涉诉疑难案件化解3500余起。邵武市民生110法律服务专区已经成为当地一张综治名片。
邵武市民生110法律服务专区位于邵武市行政服务中心二楼,于2015年5月正式投入运行,下设等候室、接待室、法律服务室和心理咨询室4个功能室。
邵武市行政服务中心主任黄德才介绍,邵武市“民生110”服务中心与邵武市法学会合作,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法学会安排43名工作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专业知识过硬的法律工作者轮值坐班服务。值班人员要建立台账,要确保“群众话有人倾听、群众事有人办理”,并组织专门人员不定期抽查台账,了解群众反映问题的办理情况、服务质量及群众满意度。
去年8月8日,林某来到邵武市民生110法律服务专区,向值班律师诉说某法院作出的撤诉裁定存在不公,法院作出该裁定所依据的《调解协议书》《撤诉申请书》上的签字不是他本人所签,请求律师提供帮助。值班律师详细查看了林某提供的相关材料后告知,如果其对签字有疑问可以申请司法鉴定,林某表示对鉴定机构不熟悉,律师还主动帮助林某联系了福州市一家司法鉴定机构,林某对律师的专业帮助表示感谢。
黄德才表示,来咨询的人中不乏一些长期上访者,民生110法律服务专区作为邵武市律师参与化解和代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统一受理平台和工作场所,通过律师专业、有效地疏导,使他们理性面对矛盾纠纷;心理咨询师与他们沟通交流,使他们更加心平气和地面对矛盾纠纷,走正确的维权道路。
“矛盾和问题被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有效改变以往群众诉求渠道不畅通,遇事只有上访的状况。2016年,邵武全市信访总量下降了21%。”黄德才说,“值得一提的是,邵武市民生110法律服务专区的服务已不仅仅局限于本市,其影响力已辐射至周边县市,甚至于外省。据统计,两年间,法律服务专区受理周边县市咨询件数15件,外省2件。”
一村一法律顾问
一居一法律诊所
吴发胜在总结法学会工作体会时表示,法学会要充分搭建活动平台,让会员有用武之地。除了民生110法律服务专区,南平市法学会积极开展“一村一法律顾问”“一居一法律诊所”建设。
吴发胜说:“不仅要依靠法学会自身力量,还要善于借助外力,在相关部门开展与法学会职能相近或交叉的工作时,我们可以主动作为。2015我们与市综治办、司法局、政府法制办联合下发《关于组织法学会会员参与深化推进‘一村一法律顾问、一居一法律诊所’建设的工作意见》。 全市1300多个村下派法律指导员,1631个村下派法律顾问,法学会会员占80%之多,成为活跃在农村的一支法治宣传轻骑兵队伍。”
在邵武市,174个村居(社区)已全部聘请法律顾问(或建立社区法律诊所),除1个村1个社区的法律顾问由基层法律工作者担任外,其余均由律师担任,群众不出村(社区)即可享受到法律服务。
据了解,2016年,邵武全市乡镇(街道)、村法律顾问开办法制讲座100场次、协助开展法治宣传110次;帮助困难群众依法获得法律援助65件;接受群众法律咨询2000余人次;帮助化解矛盾纠纷、处理涉法、涉诉问题200多件代写、审查法律文书、合同文本205份,参与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协议180份。
武夷山市兴田镇南源岭村是省级的“旅游特色村”,有“武夷山民宿第一村”之称。2015年4月,武夷山市法学会在南源岭村建设了法治小区,定期开展村级法制讲堂,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原则,综治、公安、民政、计生、消防等职能部门按期进村开展普法宣传,使村民更多、更好地掌握法律知识。
本社记者在法治小区宣传栏内看到武夷山市司法局和武夷山市法学会张贴的《民法总则》内容。法律诊所工作人员表示,向村民宣传法律知识,将服务端口前移,变“群众有问题找法律解决”为“学好法律预防问题的发生”,减少群众因不懂法而发生违法行为。
武夷山市高苏坂村法律诊所成立于2015年3月31日,系南平地区首个村级法律诊所,实行“日坐诊、周巡诊、月会诊”的“三坐诊”制度。每日均有法律顾问坐班问诊,为群众答疑解惑;每周由法律服务队伍到有困难的家中送法上门;对重大、疑难法律问题,由法律诊所会同有关部门,共同解决问题。一年内,高苏坂村法律诊所协助调处纠纷50件,宣传法律12场次,接待法律咨询200余人次。
中国法学会会长王乐泉在福建省法学会调研座谈会上指出,要重点开展法律服务和法治宣传,通过设立“法律诊所”“法律服务站”“法律服务社”等工作模式,有效整合基层法律工作者力量,在参与平安建设和法治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要加强对基层法学会干部的培训,全面提高法学会干部的德才素质和履职能力,不断增强基层法学会的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
福建省法学会专职副会长何晓清表示,福建省法学会将进一步推进各级法学会、研究会广泛参与法律服务、法治宣传、第三方评估、政府购买服务、司法体制改革、社会治理创新等活动,及时总结先进经验和工作亮点,培育新典型,推广好做法,服务当地法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