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见过最负责任的交警”

——追忆北京市公安局密云分局交通大队事故处理中队民警刘宝忠

    16年一线执勤,15年基层办案,刘宝忠的工作岗位从未离开路面。从执法尖兵到处理事故的骨干,平凡岗位迸发出一个个令人尊敬的闪光点。

 

  4月28日上午,北京警方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刘宝忠遗体送别仪式,相关领导宣读了北京市政府批准刘宝忠为烈士的决定。

  作为北京市公安局密云分局交通大队事故处理中队民警,刘宝忠16年一线执勤,15年基层办案,他的工作岗位从未离开路面。从执法尖兵到处理事故的骨干,平凡岗位迸发出一个个令人尊敬的闪光点。

去世当天

连续处置4个事故现场

  2016年11月19日,京承高速进京52公里处,一辆轿车追尾大货车。接警后,刘宝忠迅速赶往现场。半米高的反光锥形桶,在事故周围200米处形成封闭的处理区域,LED指示灯引导着后续车辆通行。刘宝忠弯腰举着相机,拍照记录。

  此时,一辆失控的轻型货车从他背后撞了过来,相机被轧成碎片,他51岁的生命终止了。

  噩耗传来,负责接听电话的辅警小徐几近崩溃,他反复哭喊着:“宝忠大哥,您怎么不听我的,吃完饭再出现场,也许……”

  肇事司机被刑事拘留。大队指挥中心辅警说,平时听到刘宝忠说得最多的话是“没问题,马上去”,只要有事故警情,不论吃没吃饭,他放下电话就去。

  2016年12月3日,是刘宝忠和妻子结婚27年的纪念日,他本答应爱人一起出去庆祝。

  在交警岗位31年,再过几年就该退休了,刘宝忠的愿望是退休后,开车带着妻子去旅行,弥补多年来较少陪伴家人的歉疚。

  当天,他已连续处置4个事故现场。出警路上,他给队里打了个电话,“让食堂给留点儿饭,出完现场就回去。”

  刘宝忠曾说,身为一名人民警察,心系百姓才能做好工作。在交通事故处理过程中,民警主要负责认定事故事实和责任,但在他看来,化解矛盾直至双方满意、正式和解才能算最终结案,这是他给自己定下的工作标准。

  2015年6月14日,密云西田各庄乡疃里村村民曹莉被同村人骑三轮车撞伤,导致颅骨损伤、颅底出血。刘宝忠处理了这起交通事故。尽管因为肇事人是低保户,曹莉没有得到赔偿,但她表示,刘警官态度好、工作认真,她对事故处理结果没有怨言。

  2013年除夕夜,密云县不老屯镇老爷庙村发生一起交通事故致人死亡逃逸案件。刘宝忠知道春节忙、缺人手,他主动值守安保一线。接报事故后,他冒着大雪驱车70余公里辗转盘山道赶赴现场。

  由于事故现场偏僻,无监控又无证人,凭借多年的勘查经验,刘宝忠果断认定肇事车辆逃逸方向。为了抓住破案的黄金时间,他带领同事一路走走停停、调查访证,终于在事故地点10公里外发现一辆车有重大肇事嫌疑,刘宝忠随即勘查嫌疑车辆,提取前风挡上的毛发进行DNA比对。

  在办案人员的攻势下,一名女性自称肇事逃逸,到派出所投案。刘宝忠又带领同事立即赶到派出所,从调查询问中,发现该女性有“顶包”嫌疑,便对其亲属住处进行调查,终于将肇事元凶抓获归案,案件侦破全程仅用3小时。

万起交通事故无一投诉复议

  在密云做事故民警不容易,需要负责全境2229.45平方公里所有的简易事故、一般程序事故调查处理工作。一个班下来,一个事故小组驱车六七百公里是常事。

  2001年,刘宝忠从外勤中队调到事故科,累计处理的交通事故超过1万起,其中逃逸事故103起、重大案件203件,无一投诉复议。

  民警雷爱军比刘宝忠晚1年参加工作,在他眼里,刘宝忠平常总是沉默寡言,但一聊起案子,立马来了精神,从线索梳理到侦破方向,滔滔不绝,“办起案子来,特别是针对逃逸案件始终带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

  2015年11月18日清晨,密云区檀东路发生一起交通事故致人死亡逃逸案件。由于事发路段属于监控盲区,且未发现明显散落物,致使破案工作陷入困境。在别人看来,这起案件很可能无法侦破,但刘宝忠带领同事连夜扩大侦查范围,走访排查百余辆嫌疑车辆。最终,在距离现场5公里处的一处监控录像锁定一辆河北牌照的嫌疑车辆,并连夜驱车实施抓捕。通过对肇事车辆挡泥板上提取的附着物与受害者所骑电动自行车的车筐上提取的白色塑料进行比对,确认成分相同,实现“零口供”破案。

  刘宝忠的办公桌整洁干净,放着一摞厚厚的事故案卷、一个装满事故现场照片的信封、一个密密麻麻的记录本,本子上记录了2016年以来经他手的所有事故的案情经过、现场分析、示意图等资料,由于经常翻看,记录本已经破旧。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是同事们对刘宝忠的一致评价。

  2013年1月31日,极寒天气导致路面出现“地穿甲”,在京承高速密云境内发生一起20余辆机动车连环相撞的重大交通事故,致使1人死亡、1人重伤。

  面对复杂的事故现场,刘宝忠先对其中大部分仅涉及车损的事故,快速定责、调解、清移现场,再认真分析事故成因和车辆行驶轨迹,通过车辆勘查、痕迹勘验、现场访证、人体损伤鉴定、车辆鉴定等固定证据,重建现场、还原事实,最终认定肇事司机负事故全部责任,并移送检法机关处理。

  想到这起事故处理,交警高广强至今钦佩不已,“我也是老交警了,到了现场都有点发怵,宝忠没有半点犹豫畏难,立即开展工作,一辆一辆勘查、比对,为后续事故妥善解决做实了各项基础工作。”

  刘宝忠说过,警服一穿就是一辈子,公安这条路就是要一路走到底。

开车比手机导航还准

  交通事故处理是一项严肃的执法工作,也是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群众工作,搞不好就会招致群众不满甚至信访投诉。刘宝忠深知,民警办理每起案件,都关系到遭受损失和创伤的当事人家庭,更影响着法治社会的发展进程,要让每一名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

  密云区与河北省接壤,外地车事故比较多,为了减少外地司机的食宿负担,刘宝忠经常在休息时加班处理事故。每次出差前,他都专门打电话告诉指挥中心自己要出差,以免前来找他处理事故的群众跑冤枉路。

  民警杨旭峰经常看见刘宝忠给事故当事人买水、买饭。一次,一辆农用车和一辆汽车发生事故,赔不起钱,刘宝忠自己掏了200块钱把事给解决了。

  听闻刘宝忠殉职的消息,辖区群众更是不肯相信。值班民警称,值班电话不分时段地接连响起,电话那头却是一样的哽咽:“这么好的警察就这样走了。”“上个月还帮我把案子了了,这会儿人就没了。”“他是我见过最负责任的交警。”……

  有一位市民来电话说,他有一次开车时与一个酒驾司机发生事故,对方逃了。刘宝忠不到24小时就把肇事司机抓住,接着就是做各种材料,连续工作了30多小时。

  在同事眼里,“活地图”是刘宝忠的硬本领。事故科民警在办案过程中,经常需要往交管局鉴定中心送检血样,向市区鉴定机构送检材、鉴定车型,由于路途较远,有时堵车,一去就是半天,而且需要占用民警休息时间,这往往就由刘宝忠一人代劳了。

  时间长了,大家都养成了习惯,一般有检材都攒两三天,等刘宝忠值班结束后,一并带到市区。有的民警去送检材,也要叫上他领路。

  出差追逃时,刘宝忠永远都是“导航者”,他包里总揣着厚厚一个地图册,里面是全国各省市区、街乡镇详图,凭着与生俱来的方向感,对藏匿在偏僻山区、边远村路的肇事逃逸司机实施精确打击,捉拿归案。

  “跟着宝忠出差,他开车比手机导航准,从来不走冤枉路。”经常和他一组出差的交警陶春雨说。

  中队里的警车,平常都是“歇人不歇车”,有时车内车外难免不干净,打扫卫生这事,刘宝忠总会主动承担。

  每次值完班,他都要把当班开过的警车擦洗一遍,整洁干净交给下一班组。值班过后的补休时间,刘宝忠也会主动给警车保养、加油。雷爱军回忆时红了眼睛,“他总说,警车就是事故民警的腿,没了腿走不了路,更别说抓人破案了。”

  儿子刘洋坦言,父亲出事当天,他在单位值班,噩耗传来赶到医院后,未见着父亲最后一面。

  他想起去年6月爷爷重病去世当天,在医院和单位奔波1个月的父亲,处理完交通事故赶往医院时,也未见到爷爷最后一面,“命运和家人开了个残忍的玩笑”。

  刘宝忠生前因工作成绩突出,荣获嘉奖7次,5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2009年被评为密云“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