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漂泊的“高考候鸟”们

随迁子女期待异地高考门槛继续放低 “高考移民”需综合治理

  是什么造就了高考“候鸟”?众说纷纭。但一个共同的期待是,在堵住政策漏洞的同时,抓紧教育综合改革,标本兼治,才能让高考“候鸟”不再漂泊。

 

       

  2017年高考将至,身在他乡为异客的部分高考生开始忐忑起来。

  近年来,大量随迁子女父母通过各种方式呼吁考试政策转变,允许其子女在流入地求学、升学。如今,这些问题也在逐年得到解决,然而仍有不少学生因不符合异地报考条件不得不返乡考试。而与此同时,一些学生为了能以低分考入理想大学,于是钻政策的空子而成为高考“移民”。

  

异地高考条件受限而返乡

  2013年开始,中国异地高考开始“破冰”。当年,有4500名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获得在流入地高考、参加录取的机会。到2015年,包括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河南在内的全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相继出台异地高考方案,异地高考人数达7万人。2016年,广东全面开放异地高考,一省就有9000多名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获得异地高考机会。

  综观全国的政策,虽然各地随迁子女高考报名的门槛在逐步放低,不过,北京、黑龙江、江苏等多地却都针对学生学籍以及父母合法职业、稳定住所做出了规定。

  黑龙江规定,非本省户籍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参加高考报名,须具有本省高中学籍且高级中学阶段在本省连续实际就读3年以上,父母在本省有合法职业和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

  2013年起,江苏省规定,凡具有本省普通高中学籍并有完整的普通高中学习经历,其监护人在江苏有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含租房)的随迁子女,均可在该省报名参加普通高考和本科、专科层次录取。

  然而,相比其他省份,北京的规定更为严格。根据《北京市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报名工作通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只能参加高等职业学校招生考试并需要满足5项条件,即进城务工人员持有在有效期内的北京市暂住证(或有效居住登记卡、居住证)或工作居住证;进城务工人员在京有合法稳定住所;进城务工人员在京有合法稳定职业已满6年;进城务工人员在京连续缴纳社会保险中的基本养老保险或基本医疗保险已满6(20119月至20168月是连续,不含补缴);随迁子女具有本市学籍且已在京连续就读高中阶段教育3年学习年限。

  不言而喻,这些条件对于那些收入不高、流动性强的农民工家长来说,更像是一个“画饼”,很多家长难以符合条件,他们的子女只能成为高考迁徙的“候鸟”。

  今年18岁的刘岩出生在北京,他的老家在四川蒲江县,位于成都、眉山、雅安三市交汇处,一个人口25万的千年古城,素有“生态新城”的美誉……所有这些,刘岩其实并不了解,自出生以来,他一共就回过三次蒲江,大约是在上小学时的暑假。

  20多年前,刘岩的父亲离开气候宜人的蒲江出来闯荡,去过海南、广东、上海,最后到了北京。

  “为了生活,爸爸什么活都接,保洁员、搬运工、洗菜工、厨师……”刘岩说,家里现在开了一家小饭店,虽不算很富裕,但父母对他的教育很重视。

  父亲是小学毕业,也许是早年奔波吃尽了苦头,他希望儿子多读书,能考上大学。

  刘岩初中毕业后,被父亲送进北京一所民办高中就读,一年的学费近4万元。父母的付出,他盼望自己考上大学来回报。

  但按照北京规定,非京籍学生只能报考高职学校,而且需要满足五项条件。这让成绩一向不错的刘岩颇感委屈。

  “我不愿读高职学校。”他相信自己可以考上大学,但没有北京户口,就得回老家参加高考。

  为此,刘岩去年提前转回四川备战高考。眼下考试在即,虽说全国考纲都一样,但各地的教材侧重点有所不同,这不免让一家人有些担心。

  在河南潢川高中任教的汪老师也遇到过类似的学生,他表示,这些在外地漂泊的学生回到老家找不到归属感,学校的教材、教学模块、考试命题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也让他们倍感不适。

  其实,不仅刘岩,还有许多和他一样的高考“候鸟”在北京出生、长大,无法在京参加高考,这些孩子被父母送到距北京274公里的衡水寄宿学校,摸索着寻找最终的落脚点。

地区录取分数悬殊

引发“移民”

  20163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2016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出,要落实和完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升学政策。各地要进一步细化和落实政策措施,确保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及其他非户籍就业人员随迁子女都能在流入地参加高考。

  近年来随着异地高考政策的全面推开,高考“移民”出现诸如伪造学籍、空挂学籍等新动向,而防范、打击高考移民,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焦点。

  因为各地高考录取分数不同,导致考生从高分录取地向低分录取地迁徙,就是所谓的高考移民。有人说,这是偷钻政策空子,是对教育公平的一种破坏。

  河南是生源大省,高考考生流入少,流出多,呈倒挂现象。甚至面对全国其他一些省市随迁子女高考新政的实施,高考移民现象屡见不鲜。

  陈先生的老家在河南,2012年,儿子还在信阳读中学时,他已经在重庆买入一套价格70万元的商品房,随后将自己和儿子的户口迁入重庆当地,为的是让儿子能考入一所好大学。

  “在当地买房后,托朋友关系在孩子初中升高中的时间把学籍转了过去。”他说,“去年,儿子以重庆生源参加高考,被一所一本院校录取。”

  全国像陈先生这样的现象还有不少,甚至还有专门组织当地生源去外地参加高考的中介。

  异地高考政策需要不断摸索完善,这些年来,相关高考移民的案例在西部省区市多有出现。

  中国教育报曾报道,高考移民在新疆大批量出现,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由于新疆高考录取分数线相对内地高考大省有时会低100分左右,促使内地考生打起了高考移民的主意。2009年至2013年,新疆查处高考移民每年都在1000人左右。

  近些年,内蒙古也成为高考移民重灾区。2015612日,新华社报道内蒙古自治区清退1500多个高考移民,考前清退了1465人,考试当中又查实近40人,这一事件引发社会高度关注。

  媒体调查发现,这些高考移民的家长多为公职人员,“移民”手法不断翻新。家长把学生户口迁到内蒙古某旗县,再到其他旗县办假学籍,每逢学业水平考试等重要节点回来应试,其余时间均在原籍就读。

加强对高考移民综合治理

  之所以出现大量的高考移民,有专家认为,中国高考制度还需大力改革,均衡教育须加强,应探索更为科学合理的录取线等。   

  也有网友指出,户籍制度是导致教育不公的根本原因,突破户籍制度的桎梏,才能有效促进教育公平。

  但是,有舆论表示,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和招生制度的不合理是教育不公的根源,异地高考无助于实现教育公平,反而会带来很多新的问题,譬如大城市人口恶性膨胀,催生新的限制标准,当地人的教育资源被削弱等。

  20172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2017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提出,要求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进一步落实和完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政策,会同公安部门加强对“高考移民”的综合治理。

  西部的高考移民问题向来广受关注,近年来西部地区多措并举,遏制这一问题。

  目前,宁夏回族自治区调整了高考报名条件,本地户籍不在区内就读,户籍年限由原来的6年调整为12年。

  为了治理高考移民顽疾,新疆普通高中学籍电子管理系统已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报名信息系统实现对接,明确规定户籍从外省转入自治区的学生要求提供全家户籍材料、中考成绩证明,学生家长父母至少一方在学生高中就读所在地有合法稳定的职业证明、合法稳定的住所证明等,学生高中就读学校所在地与学生户籍地须同属一地。

  5年,新疆教育部门查处的高考移民,其中绝大部分已被取消在新疆参加高考资格、录取资格及高考成绩。

  同时,该自治区还与高考移民生源地建立通报倒查责任追究机制,对涉及高考移民的公职人员进行查办、曝光,斩断利益链。

  2013年起,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了严堵高考移民,设置了一系列高门槛。针对没有在广西接受完整的初中阶段义务教育,申请在广西参加普通高考的外来人员,相关文件要求其必须满足学籍、户籍及法定监护人三方面的条件。

  此外,记者获悉,为打击高考移民,海南省高考报名户籍和学籍审查均实行“谁主管、谁审查、谁确认、谁负责”的办法和责任追究制度。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杜绝“高考移民”任重道远。不少学生家长表示,只有堵住政策漏洞的同时,抓紧教育综合改革,标本兼治,才能让高考“候鸟”不再漂泊,真正维护好社会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