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通州法院“组合拳”解决劳动争议
涉副中心建设劳动争议案件大幅增长
本报讯(记者赵春艳) 通州区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定位的确立,标志着通州区进入了一个全新发展阶段,然而在副中心建设的产业调整中,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劳动关系的变动,导致通州区涉副中心建设的劳动争议案件大幅增长。近日,通州区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该院涉副中心建设劳动争议案件审理的情况。
据介绍,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3月31日,该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劳务案件共计2206件,其中涉副中心建设的劳动争议案件为738件,占33.45%。案件中有低端产业调整退出引发的劳动争议;产业改造升级中高端企业入驻所引发的劳动争议;环保等相关行政执法导致企业不能正常经营所引发的劳动争议;新城建设大规模拆迁所引发的劳动争议。这些案件中的纠纷具有较强政策性、紧迫性,用人单位主体主要集中在低端行业,补偿纠纷问题多元化等特点。
为了妥善应对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中的劳资纠纷,服务于城市副中心建设大局,通州法院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首先,制定调研出台员工安置法律问题指引。2016年10月,通州法院邀请市高院、三中院、市总工会、劳动法学会、区法制办、司法局、劳动局等相关部门及部分高校专家、学者,研讨北京城市副中心产业调整退出企业员工安置问题,出台《北京城市副中心产业调整退出企业员工安置法律问题指引》,以涉及产业调整退出企业的退出方式及典型潜在劳动争议为基础,将变更、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员工转移方案,停工待岗的过渡方案,解除、终止劳动关系的裁员减员方案等各种员工安置方案,结合相关法律规范进行梳理、归纳,在法律的框架范围内,提出涉及劳动合同变更、终止以及停工待岗等员工安置方案及建议,避免企业在产业调整退出过程中发生不必要的劳动争议纠纷,防患于未然,也为政府部门决策、企业法律指导、劳动者维权提供了详实确定的法律意见。
其次,通州法院注重普法宣传,加大了典型案例的宣传力度。
再次,该法院建立了法律援助协调机制,加强司法援助力度。通州区法院与区司法局签署《法律援助工作意见备忘录》,以劳动争议庭为先行试点,与区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全面开展多项合作机制,对涉副中心建设劳动争议案件中的农民工等弱势群体展开法律援助,提高其诉讼能力,通过合法正当途径维护其正当权益。
特别是通州区的调解“六方联动机制”,完善了源头预防。通州区劳动争议调解联动机制早于2009年7月推出,先期由区总工会、人力社保局、司法局三方联动,后期又扩大至信访办、企业联合会、法院六方联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确立预防为主、调解优先等措施实现调审衔接无障碍、裁审统一无冲突,努力将矛盾化解在源头。
对于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通州法院也通过速裁机制,繁简分流,快速审理大量案件,快审快结。其中2016年速裁组结案411件,结案率91%,平均审理周期不足25天,无一发回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