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题材作品不是雷区

   一部正在热播的年度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让很多人重新捧起了沉寂多年的反腐小说。随着电视剧的热度逐渐升温,原著同名小说也跟着卖到断货。

  湖南省廉政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邓联繁表示,目前我国的反腐态势已经形成,但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而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热播一方面说明反腐影视剧不是禁区、雷区,同时也体现了中央反腐惩恶的决心和信心。

  电视剧的成功,离不开创作。能够反映现实反腐题材的艺术作品,是丰富社会廉政氛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北京作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王升山表示,文学界一直不缺少反腐败题材的作品,但想要做好这类题材,需要创作者有很好的把控能力。把控不好,作品就“俗”了。

 

邓联繁:反腐一直在路上

  记者:目前我国反腐形势是怎样的?

  邓联繁:可以用三句话概括: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反腐败仍然在路上,永远在路上。

  具体来说,腐败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制度日益完善,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应该特别指出,全党全国范围内“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与各地区各单位的反腐败形势有所差别同时并存。

  “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是就全党全国而言的,是整体判断,各地区各单位的反腐败形势有所差别。由于各方面工作的不平衡,“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不意味着所有领域、所有部门、所有单位、所有角落已经形成了压倒性态势,切忌以整体代替个别、以普遍代替特殊。从媒体报道和干部群众的反映来看,有的地方、有的单位在反腐败问题上不敢较真碰硬,雷声大、雨点小,与干部群众的期待相差较大。

  一方面,官商勾结、利益输送、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形成的腐败存量仍然巨大;另一方面,腐败增量仍然潜滋暗长,心存侥幸、“雁过拔毛”、不收手不收敛者仍然不少。今年是十八届中央履职的最后一年,但届末之年反腐不会收官。中央纪委已多次强调,切勿错判形势。

  记者:近几年,反腐始终是全国和地方两会的热点话题,这说明了什么?

  邓联繁:说明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反腐败、支持反腐败,反映了社会各界痛恨腐败、拥护反腐败、期盼反腐败取得更大胜利的心声。腐败不得人心、反腐败深得人心。

  反腐败具有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是永远在路上的持久战,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每年都会成为热点话题,而不是昙花一现。

  记者:《人民的名义》小说几年前就出版了,选择这个时间以影视剧形式和大家见面,有什么意义?

  邓联繁:最直接的意义是说明了反腐影视剧不是禁区、雷区。之前一段时间,反腐影视剧基本上退出了卫视黄金档。《人民的名义》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金盾影视中心等联合出品,在湖南卫视金鹰剧场热播,有力地将反腐影视剧推向了影视前台、舆论中心,在反腐影视剧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进一步的意义是传递与彰显了中央反腐惩恶的坚定决心与必胜信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的勇气与担当,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打老虎、拍苍蝇、猎狐狸,形成了来之不易、弥足珍贵的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人民的名义》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再现了十八大以来反腐惩恶的进展与特点,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腐惩恶的鲜明立场、坚定决心、顽强品质与必胜信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共鸣,产生了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

  还有一个重要意义是改变了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文艺成果的现状。十八大以来,反腐败取得了巨大的实践成果、制度成果、思想成果,文艺成果相形见绌,可谓反腐败成果体系中的“短板”。热播并大火的《人民的名义》,可以说是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文艺成果的标志性作品,对进一步展示十八大以来反腐败的巨大成绩、繁荣反腐败文化艺术、弘扬正能量、强化反腐倡廉的社会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王升山:反腐创作难在政策把控

  记者:近几年,反腐题材创作是否有回暖的迹象?

  王升山:其实,反腐题材的作品一直都有,而且数量不少。只是以前由于某些原因,对这类题材的作品有一定限制,所以才让读者感觉,反腐类的作品市场不那么繁荣。

  记者:目前反腐类题材的作品整体情况如何?

  王升山:不只是反腐题材的作品,其他题材也面临相似的情况。近几年出现的作品不少,但好的作品并不多。多数题材作品处于高原阶段,但难见高峰作品。反复题材更是如此,甚至还达不到高原阶段。现在市面上有不少反腐题材作品,但好作品不多,还是通俗作品多一些,描写商界的斗争,里面也会涉及反腐的内容。

  记者:反腐题材作品创作最大的难点是什么?

  王升山:反腐类的文学作品由于政策性比较强,如果把握不好,做出来的东西就会变味,这就很考验作家的政策把握和个人能力了。说得通俗点,如果作家的能力不够或把握不好,写出来的东西很可能变成通俗小说,读者读完了,只能过眼瘾,产生对反派角色简单的痛恨,体现不出警示意义,也没有深度。

  基于中国的政治环境,政策也是时有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作家很难把控得好。比如作家想要做某个题材的作品,刚刚沉淀了一些基础内容,政策一出现变化,以前掌握的东西就过时了,或者不准确了。就连最近热播的《人民的名义》这部小说也不能幸免。因为小说早在前几年就已经创作出来了,但隔了三四年,今天再来看,即便是这么优秀的作品,某些细节已经体现出和当前的形势存在细微的变化。

  反腐作品不好做,稍稍把握不好就做俗了。比如,能反映“拍苍蝇”的素材,其实写不出更多的东西。比如《人民的名义》电视剧前两集的剧情,从一个官员的房子里搜出很多钱,除了让观众觉得看得过瘾之外,还能更深入剖析的东西其实不多。如果真的深入剖析其中的问题,尤其是反映人性或者中国社会的文化、农村文化的(内容),写深了读者看不懂,也不爱看。所以,考虑到读者的阅读感受,有些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需要进行再次加工,为了迎合大众审美,也会进行适当的妥协。

  记者:反腐类题材作品如何才能反映时代特点?

  王升山:近几年,国家反腐工作力度很大,但从文学创作这方面来说,我们更希望晚几年介入。因为在现实社会中写当下的东西,这是很难的。作家本身还处在这个环境中,自己可能还处在某个立场上、持某种观点,他没办法站在圈外仔细审视,得出结论。

  近几年,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也比较少,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因为在我们看来,最好的状态是某个事件或状态过去10年之后再动笔,作家可以置身事外,隔一段距离观察,沉淀一段时间,才能更深入地剖析。

  从这个角度来说,周梅森的这部《人民的名义》是很难得的好作品。他是站在当下写现在的事,还能做到把控得这么好,一般的作家是做不到的。周梅森创作此类题材的作品已经有很多年了,一直在做这个事情,所以动笔才能游刃有余。

  我们一方面要适当引导作家关注这个题材,一方面还要营造宽松的氛围,给创作者空间发展。现在舆论引导做得很好,主要是宣传正能量。反腐题材作品中可以反映正能量,让读者看到政府治理腐败的决心。《人民的名义》在这方面处理的就比较好,宣扬了反腐败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