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文章标题:
现代反腐剧沉浮之路
《人民的名义》播出后,收视率不断刷新纪录,“反腐剧”大幕又开启。但现代反腐剧也曾因与涉案剧有重合而被当成雷区、有条件解禁。不过,重出江湖,它反映生活的广度与深度已比以往更透彻、深刻。
“反腐剧《国家行动》将登陆央视,讲述政法委智斗犯罪集团”“纪委版反腐大戏《脊梁》来了”……《人民的名义》播出后,收视率不断刷新多项记录,“反腐剧”大幕又开启。
截至4月18日,《人民的名义》一书先后七印,累计发行138.3万册,电子书点击量累计超过5亿,有声书点击量超过2000万,热点话题搜索指数在百度的峰值达419万多。
江苏大学廉政法治研究与评估中心主任于晓琪认为,《人民的名义》的“热销”会让反腐题材文艺创作迎来一个暂时的高峰。这是因为它符合中国政治现实,极大满足了人民的好奇心,让大家窥见了纪委、反贪局工作的内容,让部分人的仇官情绪得到了释放。
陕西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徐军义表示,反腐题材文艺作品热销,这既是《人民的名义》“反腐”的市场效应,也是一个时代重要问题的生活反映。但这并不意味着“反腐剧的春天来了”。它还应有更多因素的影响,如政治需要、社会稳定等。
祸起“涉案剧”
反腐剧在一定程度上和涉案剧有重合而“中枪”
《人民的名义》编剧周梅森和张平、陆天明,曾被誉为中国反腐剧的“三驾马车”。他们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创作以反腐为主题的小说、剧本。比如:1995年,陆天明创作的《苍天在上》在央视一套播出。1998年,周梅森创作的《人间正道》正式上映。
《苍天在上》作为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反腐剧,单集创下39%的收视率,仅低于新闻联播40%的收视率。它突破传统将一号反面角色写到副省级,打破了过去正面一号人物结局良好的禁锢,塑造的反腐英雄不再是神一般的完美无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平凡人。
其时,腐败在中国呈滋长和蔓延态势。根据1994年中纪委第三次全体会上,时任中纪委书记尉健行所作报告,1993年9月至12月,全国给予党纪、政纪处分5.8万人次;与上一年同期相比,查处厅局级以上干部增长11倍;纪检机关受理信访举报总数上升78.5%。
陆天明感觉全民都在谈论腐败问题,遂创作了《苍天在上》。1998年4月,作家一合(原名赵义和)创作的《黑脸》,被改编成同名电视连续剧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赵义和,曾任河北省纪委研究室副主任。特殊的阅历,使其作品格外生动、活泼,备受好评。
《黑脸》以被国家授予“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反腐败勇士”称号的全国优秀纪检监察干部姜瑞峰为原型,歌颂了主人公姜锋刚直不阿、疾恶如仇,同腐败分子不屈不挠斗争的可贵精神。该剧上映后,观众达11亿人次,创当年之最,并获得了“飞天奖”“金鹰奖”等。
彼时,“反腐剧”可谓红极一时。但部分领导干部依然对反腐作品和反腐作家心存疑虑和恐惧。陆天明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苍天在上》出炉后险些被“枪毙”,单位主管领导看后说,剧名不能叫“苍天在上”。“在社会主义中国,你呼唤苍天,想干什么?”
2004年之前,反腐剧、政治剧备受追捧。陆天明、周梅森、张平也都是这一创作领域的佼佼者。作品可窥见一斑,比如:周梅森的《绝对权力》《国家公诉》,张平的《抉择》《十面埋伏》,陆天明的《苍天在上》《省委书记》《大雪无痕》《命运》……
但《省委书记》播出后,十年间,央视黄金时段再也没有上映类似的题材作品。2004年4月,上海、湖南等各地卫视接到广电总局通知要求,涉案剧、反腐剧退出黄金时间。同年4月19日,国家广电总局下发《关于加强涉案剧审查和播出管理的通知》。
《通知》要求,涉案类题材的电视剧、电影等要安排在晚上11点后播出。虽未明确提及反腐剧,但反腐剧至此陷入“沉寂十年”。于晓琪称,这是因为当时一些涉案剧为博群众眼球,泄露国家秘密、侦查手段等,反腐剧在一定程度上和涉案剧有重合,因此“躺着中枪”。
“有条件解禁”
“反腐倡廉剧”和“涉案剧”不画等号
“反腐剧沉寂十年,并不意味着反腐题材小说也沉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刘熊擎天称,很难从法律层面对《通知》的“不成文规定”进行界定,但“反腐小说”未沉寂,如2005年、2009年分别出版的《高纬度战栗》《机关干部》等。
徐军义表示,这种“不成文的规定”是特殊时期的产物,是国家法治建设不成熟,改革过程中许多问题未浮出水面的一种等待。但据媒体报道,《通知》下发当年申报的308部涉案题材剧目被压缩了40%,涉案题材在未批准立项的申报剧目中占比达20%左右。
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专职副主任范子文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广电总局当年想治理涉案剧,反腐剧作为涉案剧的一种,跟着遭殃了。至此,大家将反腐剧当成雷区,周梅森也只好绕着走。2004年起,周梅森几乎停止了所有剧本创作,只偶尔写一些小说。
张平、陆天明“顶风作案”,分别创作了小说《国家干部》《高纬度战栗》。但《国家干部》被改编成电视剧,经过国家四部委严格审查后才得以面世。电视剧《高纬度战栗》送审后,在时任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李京盛的推荐下,经过特批,始在上星卫视播出。
此后,张平暂停了反腐剧本的创作,逐渐升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2008年当选为山西省副省长一职,2013年任满离职。
2014年10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讲话,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有人意识到,反腐剧的创作开了口子。
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国家高层开始号召文艺界创作反腐文艺作品。2015年年初,中纪委联合最高人民检察院,开始反腐文艺作品立项工作。在编剧人选上,李京盛推荐了陆天明、周梅森、张平。由此,最高检找到了周梅森、张平,中纪委找到了陆天明。
2015年2月,最高检派人找到周梅森。周经过近一个月考虑,当年4月开始《人民的名义》的剧本创作,并经批准,进入包括秦城监狱在内的几所监狱,采访被关押贪腐官员。
2015年6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副司长刘梅茹在一次研讨会上公开表态,“不是说公安剧一律不能进黄金档,也不是黄金档的标准难以解释,业界对政策可能存在误解”。这被业界解读为公安剧、涉案剧是“有条件解禁”。
2015年10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监察局局长范玉刚在法治题材电视剧创作研讨会上,公开谈及“反腐倡廉剧”和“涉案剧”不画等号。于晓琪称,这意味着高层明确“反腐倡廉剧”可以拍摄、放映。
刘熊擎天认为,这必然会让反腐题材文艺创作迎来一个新高峰。徐军义表示,高层的明确表态及《人民的名义》播出的较好社会反映,必将会在短期内推动反腐题材文艺作品创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反映社会生活问题新作品的应时而生,反腐剧同样会淡出人们视线。
“比以往更透彻”
作品反映生活的广度与深度比以往更透彻
评论家白烨说,《人民的名义》直面政坛现实,直击官场生态,是名副其实的政治小说。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贺绍俊说,周梅森的可贵之处在于以政治官员的视角来关照问题,以作家的政治意识来写作。刘熊擎天说,反腐只是切入点,它重点关照的仍是政治官员、政治生态。
于晓琪说,《人民的名义》担负了讨论、揭露社会问题的责任。这也是国家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反腐倡廉思想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合法合规合理情况下,广电、宣传、纪委等部门,应该支持反腐题材电视剧的发展,对其保护、纪律控制,内容深度进行控制,保证它良性发展,防止出现负面效应。
刘熊擎天说,先有国家反腐后有反腐题材文艺作品问世。现代反腐剧的发展主要随国家反腐的力度加大而逐渐扩大了描写尺度。它在艺术性、政治性外,还夹杂一定社会纪实性。
周梅森说,《人民的名义》是“西风东渐以后,文学和生活渐渐隔开了,这次我们一洗文学之耻,文学回到了现场。”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唯一源泉。文学是一个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不同时期文学作品都有其特殊价值,不能认为“西风东渐,文学和生活渐渐隔开”是个普遍现象。
“让‘文学回到现场’,就是要让文学具有记忆、储存和反映、表达生活的真实性。”徐军义称,《人民的名义》在某种程度上真实反衬了国家反腐的意志与决心,剧中的人物、事件、情节等,都可以在生活中发现与之相类似的原型。因此,它具有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
在徐军义看来,反腐题材文艺作品创作和国家反腐可以相辅相成。国家反腐是生活需要,反腐题材文艺作品可以配合国家反腐进行法治宣传,帮助人们了解、认识国家反腐和法治建设的心路历程,从而积极构建人们的法治信仰,推广落实国家的法治精神等。
“作品反映生活的广度与深度比以往更透彻。”徐军义研究发现,随着国家反腐力度的加大,现代反腐剧的发展已从揭露腐败转向防止腐败、根治腐败,与以往相比,作品更注重反映具体的现实问题,针对性增强,更注重提高群众法治意识,培养人民法治观念。
《人民的名义》热播后,许多网友嚷嚷“某某反腐大剧要出来了,将超过《人民的名义》”。周梅森接受媒体采访时毫不避讳说,“我真希望看到这个情景,但他们做不到。”
刘熊擎天说,反腐剧本身还是影视剧,其话题性着力体现在对现实的反思。但它也容易忽视对于腐败根源以及审查机制的文化自省。因此,有必要对此保持谨慎的乐观。
于晓琪建议,由专业反腐败工作经验者参与反腐题材文艺作品创作,“如果中纪委以技术总监的方式介入剧本创作,会更合规合理,更真实、深刻,更能反映其价值观及未来方向。”
但徐军义说,“反腐剧”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会随时代变化而变化,包括被不断赋予新内容。反腐剧受追捧,说明反腐斗争的长期性、艰难性,生活中矛盾的复杂性、多样性。
“反腐剧《国家行动》将登陆央视,讲述政法委智斗犯罪集团”“纪委版反腐大戏《脊梁》来了”……《人民的名义》播出后,收视率不断刷新多项记录,“反腐剧”大幕又开启。
截至4月18日,《人民的名义》一书先后七印,累计发行138.3万册,电子书点击量累计超过5亿,有声书点击量超过2000万,热点话题搜索指数在百度的峰值达419万多。
江苏大学廉政法治研究与评估中心主任于晓琪认为,《人民的名义》的“热销”会让反腐题材文艺创作迎来一个暂时的高峰。这是因为它符合中国政治现实,极大满足了人民的好奇心,让大家窥见了纪委、反贪局工作的内容,让部分人的仇官情绪得到了释放。
陕西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徐军义表示,反腐题材文艺作品热销,这既是《人民的名义》“反腐”的市场效应,也是一个时代重要问题的生活反映。但这并不意味着“反腐剧的春天来了”。它还应有更多因素的影响,如政治需要、社会稳定等。
祸起“涉案剧”
反腐剧在一定程度上和涉案剧有重合而“中枪”
《人民的名义》编剧周梅森和张平、陆天明,曾被誉为中国反腐剧的“三驾马车”。他们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创作以反腐为主题的小说、剧本。比如:1995年,陆天明创作的《苍天在上》在央视一套播出。1998年,周梅森创作的《人间正道》正式上映。
《苍天在上》作为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反腐剧,单集创下39%的收视率,仅低于新闻联播40%的收视率。它突破传统将一号反面角色写到副省级,打破了过去正面一号人物结局良好的禁锢,塑造的反腐英雄不再是神一般的完美无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平凡人。
其时,腐败在中国呈滋长和蔓延态势。根据1994年中纪委第三次全体会上,时任中纪委书记尉健行所作报告,1993年9月至12月,全国给予党纪、政纪处分5.8万人次;与上一年同期相比,查处厅局级以上干部增长11倍;纪检机关受理信访举报总数上升78.5%。
陆天明感觉全民都在谈论腐败问题,遂创作了《苍天在上》。1998年4月,作家一合(原名赵义和)创作的《黑脸》,被改编成同名电视连续剧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赵义和,曾任河北省纪委研究室副主任。特殊的阅历,使其作品格外生动、活泼,备受好评。
《黑脸》以被国家授予“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反腐败勇士”称号的全国优秀纪检监察干部姜瑞峰为原型,歌颂了主人公姜锋刚直不阿、疾恶如仇,同腐败分子不屈不挠斗争的可贵精神。该剧上映后,观众达11亿人次,创当年之最,并获得了“飞天奖”“金鹰奖”等。
彼时,“反腐剧”可谓红极一时。但部分领导干部依然对反腐作品和反腐作家心存疑虑和恐惧。陆天明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苍天在上》出炉后险些被“枪毙”,单位主管领导看后说,剧名不能叫“苍天在上”。“在社会主义中国,你呼唤苍天,想干什么?”
2004年之前,反腐剧、政治剧备受追捧。陆天明、周梅森、张平也都是这一创作领域的佼佼者。作品可窥见一斑,比如:周梅森的《绝对权力》《国家公诉》,张平的《抉择》《十面埋伏》,陆天明的《苍天在上》《省委书记》《大雪无痕》《命运》……
但《省委书记》播出后,十年间,央视黄金时段再也没有上映类似的题材作品。2004年4月,上海、湖南等各地卫视接到广电总局通知要求,涉案剧、反腐剧退出黄金时间。同年4月19日,国家广电总局下发《关于加强涉案剧审查和播出管理的通知》。
《通知》要求,涉案类题材的电视剧、电影等要安排在晚上11点后播出。虽未明确提及反腐剧,但反腐剧至此陷入“沉寂十年”。于晓琪称,这是因为当时一些涉案剧为博群众眼球,泄露国家秘密、侦查手段等,反腐剧在一定程度上和涉案剧有重合,因此“躺着中枪”。
“有条件解禁”
“反腐倡廉剧”和“涉案剧”不画等号
“反腐剧沉寂十年,并不意味着反腐题材小说也沉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刘熊擎天称,很难从法律层面对《通知》的“不成文规定”进行界定,但“反腐小说”未沉寂,如2005年、2009年分别出版的《高纬度战栗》《机关干部》等。
徐军义表示,这种“不成文的规定”是特殊时期的产物,是国家法治建设不成熟,改革过程中许多问题未浮出水面的一种等待。但据媒体报道,《通知》下发当年申报的308部涉案题材剧目被压缩了40%,涉案题材在未批准立项的申报剧目中占比达20%左右。
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专职副主任范子文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广电总局当年想治理涉案剧,反腐剧作为涉案剧的一种,跟着遭殃了。至此,大家将反腐剧当成雷区,周梅森也只好绕着走。2004年起,周梅森几乎停止了所有剧本创作,只偶尔写一些小说。
张平、陆天明“顶风作案”,分别创作了小说《国家干部》《高纬度战栗》。但《国家干部》被改编成电视剧,经过国家四部委严格审查后才得以面世。电视剧《高纬度战栗》送审后,在时任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李京盛的推荐下,经过特批,始在上星卫视播出。
此后,张平暂停了反腐剧本的创作,逐渐升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2008年当选为山西省副省长一职,2013年任满离职。
2014年10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讲话,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有人意识到,反腐剧的创作开了口子。
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国家高层开始号召文艺界创作反腐文艺作品。2015年年初,中纪委联合最高人民检察院,开始反腐文艺作品立项工作。在编剧人选上,李京盛推荐了陆天明、周梅森、张平。由此,最高检找到了周梅森、张平,中纪委找到了陆天明。
2015年2月,最高检派人找到周梅森。周经过近一个月考虑,当年4月开始《人民的名义》的剧本创作,并经批准,进入包括秦城监狱在内的几所监狱,采访被关押贪腐官员。
2015年6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副司长刘梅茹在一次研讨会上公开表态,“不是说公安剧一律不能进黄金档,也不是黄金档的标准难以解释,业界对政策可能存在误解”。这被业界解读为公安剧、涉案剧是“有条件解禁”。
2015年10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监察局局长范玉刚在法治题材电视剧创作研讨会上,公开谈及“反腐倡廉剧”和“涉案剧”不画等号。于晓琪称,这意味着高层明确“反腐倡廉剧”可以拍摄、放映。
刘熊擎天认为,这必然会让反腐题材文艺创作迎来一个新高峰。徐军义表示,高层的明确表态及《人民的名义》播出的较好社会反映,必将会在短期内推动反腐题材文艺作品创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反映社会生活问题新作品的应时而生,反腐剧同样会淡出人们视线。
“比以往更透彻”
作品反映生活的广度与深度比以往更透彻
评论家白烨说,《人民的名义》直面政坛现实,直击官场生态,是名副其实的政治小说。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贺绍俊说,周梅森的可贵之处在于以政治官员的视角来关照问题,以作家的政治意识来写作。刘熊擎天说,反腐只是切入点,它重点关照的仍是政治官员、政治生态。
于晓琪说,《人民的名义》担负了讨论、揭露社会问题的责任。这也是国家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反腐倡廉思想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合法合规合理情况下,广电、宣传、纪委等部门,应该支持反腐题材电视剧的发展,对其保护、纪律控制,内容深度进行控制,保证它良性发展,防止出现负面效应。
刘熊擎天说,先有国家反腐后有反腐题材文艺作品问世。现代反腐剧的发展主要随国家反腐的力度加大而逐渐扩大了描写尺度。它在艺术性、政治性外,还夹杂一定社会纪实性。
周梅森说,《人民的名义》是“西风东渐以后,文学和生活渐渐隔开了,这次我们一洗文学之耻,文学回到了现场。”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唯一源泉。文学是一个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不同时期文学作品都有其特殊价值,不能认为“西风东渐,文学和生活渐渐隔开”是个普遍现象。
“让‘文学回到现场’,就是要让文学具有记忆、储存和反映、表达生活的真实性。”徐军义称,《人民的名义》在某种程度上真实反衬了国家反腐的意志与决心,剧中的人物、事件、情节等,都可以在生活中发现与之相类似的原型。因此,它具有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
在徐军义看来,反腐题材文艺作品创作和国家反腐可以相辅相成。国家反腐是生活需要,反腐题材文艺作品可以配合国家反腐进行法治宣传,帮助人们了解、认识国家反腐和法治建设的心路历程,从而积极构建人们的法治信仰,推广落实国家的法治精神等。
“作品反映生活的广度与深度比以往更透彻。”徐军义研究发现,随着国家反腐力度的加大,现代反腐剧的发展已从揭露腐败转向防止腐败、根治腐败,与以往相比,作品更注重反映具体的现实问题,针对性增强,更注重提高群众法治意识,培养人民法治观念。
《人民的名义》热播后,许多网友嚷嚷“某某反腐大剧要出来了,将超过《人民的名义》”。周梅森接受媒体采访时毫不避讳说,“我真希望看到这个情景,但他们做不到。”
刘熊擎天说,反腐剧本身还是影视剧,其话题性着力体现在对现实的反思。但它也容易忽视对于腐败根源以及审查机制的文化自省。因此,有必要对此保持谨慎的乐观。
于晓琪建议,由专业反腐败工作经验者参与反腐题材文艺作品创作,“如果中纪委以技术总监的方式介入剧本创作,会更合规合理,更真实、深刻,更能反映其价值观及未来方向。”
但徐军义说,“反腐剧”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会随时代变化而变化,包括被不断赋予新内容。反腐剧受追捧,说明反腐斗争的长期性、艰难性,生活中矛盾的复杂性、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