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电商平台如何打假?

“四维打假”模式再升级

 

  2017年4月26日,第17个“世界知识产权日”,阿里巴巴集团举办首个“知识产权保护公众开放日”。

  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商平台,阿里巴巴展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生态,在同业中具有示范效应。

  民主与法制社记者了解到,其已有的“四维打假”模式再度升级,并开拓了打假“社会共治”的新思路。

  当天,阿里巴巴首次聘请了来自社会各界的“特邀知识产权保护监督员”,10位监督员中,包括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商家代表以及媒体人士。

  集团CEO张勇阐述了阿里巴巴保护知识产权的目标:“希望利用大数据,协同社会方方面面,从立法、执法,到整个服务产业、周边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专业机构,更加高效地和各种灰色黑色产业链进行坚决斗争。”

 

引入“同人治理”模型

 

  在开放日的活动中,阿里巴巴首席平台治理官郑俊芳有一肚子的话欲和盘托出。“阿里巴巴经过15年沉淀,已经打造了一个领先的、全面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郑俊芳说。

  2015年被阿里巴巴定义为大数据打假“元年”。当年12月,阿里巴巴组建平台治理部。这家国内最大电商平台,当时正面临各界关于其“知假售假”的责难。从那时起,郑俊芳掌控着这个约2000人的打假团队,人称“灭绝师太”。她在多个场合都有提及,这个花名展现的是阿里对打击制售假“斩立决、杀无赦”的决心。

  郑俊芳曾总结,阿里已摆脱传统的“人盯人”打假模式,实现了“线上追踪”“线下定位”“权利人共建”“24小时全年无休”的四维打假模式。“在打假方面,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我们深知自己的优势在于利用大数据工具提升工作效能。”她说。

  利用大数据的技术优势,阿里构建了“线上投诉系统”和“主动防控系统”。这两套系统不仅仅针对假货,而是所有涉及知识产权的商品。据郑俊芳透露,投诉数量达到约2000万笔,比较多地集中在商标权和著作权,分别占75%和21%。这也是阿里巴巴最核心保护的地方。

  数据显示,在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的12个月里,阿里巴巴共撤下3.8亿个商品页面、关闭18万间违规店铺和675家运营机构。

  而近1年来,阿里巴巴的平台治理主动拦截疑似侵权商品能力飞速提高。其中重要原因在于,2016年阿里巴巴引入了“同人治理”模型。“我们有这样的‘同人模型’,即便你使用了别人的身份证或者买了别人的店铺,如果我们根据一些IP地址或者一些硬件信息能识别出来,我们也会将商品下架或关闭这些店铺。”郑俊芳说。

  当然,除了信息层面之外,这套系统更重要的是可以用“人和人的关系去关联”,把制售假团伙串并出来。2016年全年,其主动拦截、删除商品量,是同期权利人投诉删除商品量的26倍。

  但郑俊芳觉得,这个倍数并不是越高越好。她最希望看到的是“通过对人的识别”,把侵权的商品在上线之前就进行拦截,无法上传。

 

“三方合作模式”打假

 

  2016年7月1日,阿里巴巴上线“权利人共建平台”。这是全球首个电商与品牌权利人协同打假的平台。

  品牌权利人在这个平台上,对涉及侵权的商品,能便捷地进行一键投诉。阿里则通过大数据和算法能力,进行审核识别。

  “以前企业很难找到制售假的人群,遇到电商后,痛点更为明显。而反馈至权利人共建平台后,制售假‘背后谁在控制、人和货在哪里’的问题可以得到实质性解决。”洪钧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

  洪钧是阿里巴巴知识产权保护特战队一组总监。数年前,他从杭州公安队伍离开,加入阿里巴巴安全部。2015年底,阿里巴巴从集团内调集200名骨干员工,在平台治理部成立了知识产权保护(打假)特战队,洪钧便加入其中。

  “权利人共建平台”强大的交互性,让此前对阿里巴巴颇有微词的品牌权利人,成为打假行动的合作伙伴。2017年1月16日,由阿里巴巴发起的“大数据打假联盟”也在杭州成立,首期成员就包括LV、施华洛世奇、华为、苏泊尔等20个国内外知名品牌。

  洪钧认为,通过“阿里大数据平台+品牌权利人打假部门+相关执法机构”,目前打假“三方合作模式”格局已经形成。《2016阿里巴巴平台治理年报》显示,2016年阿里巴巴广泛与全国各地公安、工商、质检等执法机构开展合作。

  据《法治周末》报道,阿里巴巴“打假特战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该团队横跨各个业务板块,必要时可以充分调动集团从尖端技术到数据等各类资源。通过运用大数据手段,识别售假线索、锁定犯罪嫌疑人、分析串并背后团伙,然后根据向公安、工商等相关执法部门批量输出线索用于侦查破案。

  “知识产权保护是一个社会共治的体系,而且现在互联网时代,更立体、更平面,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这就要求我们所有各方,更要紧密合作。”郑俊芳说。

  据统计,仅2016年,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向执法部门推送线索1184条,协助公安机关抓获犯罪嫌疑人880名,捣毁涉假窝点1419个,涉案总价值超30亿元。

  浙江省公安厅副厅长王海仁表示,阿里巴巴提供的大数据假货线索,对假货案件打击给予了重要支持。对此,郑俊芳介绍说:“我们过去1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线下进行专案合作,并把越来越多的精力放在生产假货的源头上。这样打的效果更明显,打掉一个生产源头,等于端掉了很多个销售网点的供货需求。”

 

“惩恶扬善”的共治格局

 

  在宣布成立“大数据打假联盟”的同时,阿里巴巴公布了2016年十大打假案件。

  洪钧直接参与配合侦查的跨国假冒润滑油案和假冒安利产品案,分列前两名。

  据洪钧介绍,2015年阿里巴巴通过与英中贸易协会合作,发现了一批在网络平台上销售假冒“壳牌”“嘉实多”等品牌的线索。于是将线索推送至广州市公安局经侦支队。

  2015年11月,宁波海关截获一批走私假冒润滑油。在阿里巴巴大数据协助下,警方发现该批润滑油是从马来西亚生产灌装,通过班轮集装箱运输,从义乌、广东等地流入国内。

  洪钧介绍称,案件经过1年多的调查,公安部极为重视,认为“有一条针对中国市场成批量输出的假油产业链”。

  2016年,阿里巴巴与浙江省双打办、浙江省公安厅合作开展“云剑行动”,并在此基础上,成立覆盖浙江、上海、安徽、江西、江苏五省的“云剑联盟”。

  跨国假冒润滑油案便是“云剑行动”最终结下的果实。

  2016年6月,在公安部经侦总局指挥下,浙江、广东警方抓获犯罪嫌疑人11名,成功查处广东番禺区、天河区、金华义乌仓库3处,查处假冒“美孚”“壳牌”“嘉实多”等品牌假冒润滑油近万件,通过排查销售合同、清单等,预估总涉案金额上亿元。

  此后,该案通过公安部国际合作局以及国际刑警,联系马来西亚政府,对当地假冒润滑油生产厂家进行调查。

  而据郑俊芳透露,该案中国内销售的点目前都已经打掉了,但是马来西亚的生产点到现在还没有打掉。她认为,“跨境生产,国内销售”是国内目前打击制售假的严峻挑战之一。

  通过配合参与假冒安利产品案的侦查,洪钧则认为,“线上售假其实只是线下制售假的‘冰山一角’。”

  一开始,阿里通过线上防控系统发现,在台州和温州有几个卖假货的店铺。“根据这几个店铺的信息,我们跟警方一起合作,加上权利人也做了一些调查,线上线下信息不断串并。”郑俊芳说。

  调查发现,该案最大上游供货批发商在哈尔滨,而生产企业一个在河南平顶山,一个在广东汕头,原材料和包装厂的供应商则在广州。

  警方分析认为,这背后隐藏着一个庞大的跨地域制假售假产销链条。

  最终,案件侦查总共历时4个月。“最开始线上假货销售额只有60余万人民币,最后整个案件涉案金额超过10亿元。”洪钧说。目前,该案件尚未最终结案。

  郑俊芳认为,此案充分说明“制假售假呈现职业化,查处更难”。可她最为担忧的,是对待制售假人员,“刑事打击的筛子眼太粗”。

  开放日当天,郑俊芳再次提及让她耿耿于怀的这组数据:2016年全年,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向相关执法部门提供了4495条制售假案件线索,执法部门接收1184条,破案469件,现在已结案有34起,56名被告人有46名判缓刑,缓刑率82%

  “我们折腾了很久,公安、检察院、法院都投入非常大的精力,可对于违法者来说,违法成本太低了,起不到什么震慑作用。”郑俊芳说。

  她还提到,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呼吁“像治理酒驾一样打假”,引发社会各界响应。郑俊芳在给10位“特邀知识产权保护监督员”授证时称,亟待与各位监督员们一起,在打假中推进形成“惩恶扬善”的共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