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门头沟区村居公益法律服务再升级

“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

  专业律师免费提供咨询、送到“家门口”的法治讲座、不花钱的法律文书……村居公益法律服务正在给北京市门头沟区的百姓带来越来越多的实惠体验。

  北京市门头沟区自2014年启动村居公益法律服务以来,经过各方探索和积极努力,目前已建成一支拥有29名律师的村居法律顾问队伍,并通过“一对多”的服务形式,形成了“一村一居一律师”的工作网络。

  “有了村居法律顾问,做什么事儿心里更有底了。”村居的积极反馈更加坚定了门头沟区推进村居公益法律服务的决心。2017年,北京市门头沟区司法局在精细化管理上持续发力,推动这项工作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

讲座上的“不速之客”

  “谢谢侯律师,这辈子没打过官司,现在终于知道是咋回事儿了。”近期在门头沟区三家店西宁路社区举办的一场法律讲座上,居民给前来讲课的侯洁律师点了赞。

  侯洁律师是三家店西宁路社区的法律顾问,每个月都要到社区开展一次法律服务,这次她选择的服务方式是举办讲座。考虑到不少居民对诉讼的陌生,于是她特意从一个简单的不当得利纠纷案例入手,向居民们介绍了如何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包括写起诉书、缴纳诉讼费用、参与庭审、一审诉讼生效时限、上诉等方面的具体问题,让居民们对民事诉讼程序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与以往不同的是,现场除了听讲座的居民,还有几位“不速之客”,那就是门头沟区司法局的工作人员。除了旁听律师讲课情况,他们还向听众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对律师本次服务的满意度和相关意见建议。居民张大爷拿到调查问卷后,在上面写下了“希望律师下回具体讲讲怎么写遗嘱”的建议。

  “老百姓最近想听什么、爱听什么是我每次下社区前要琢磨的事,现在区司法局对我们的考核也更严了,群众满意不满意很重要。”侯洁律师说道。

  门头沟区司法局工作人员介绍说,今年对村居法律顾问加大了管理力度,要求法律服务一事一记、一季一核,就是希望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另外,对律师服务情况的考核重点放在服务时间、服务方式、服务特色、服务满意度等方面,对于考评不合格的律师,要组织整改甚至清退出村居法律顾问队伍。

“微创手术”入佳境

  “村居公益法律服务协议实行的是一年一签,然而律师与其所对接村居实现对接和磨合需要一个过程,一年一变的话,服务质量难以保证。所以我们当前主要是抓管理细节,保障村居法律顾问队伍的稳定性和法律服务的持续性。”门头沟区司法局负责人说。

  有限的律师资源要覆盖全区200多个村居,只能通过“一对多”的形式包村。据悉,大部分律师包村数量在10个以上,多的达17个。今年区司法局进行了“一增一减”的小变动,“增”是新增3名优秀律师进入村居法律顾问队伍,“减”是削减5名与村居对接不畅或群众满意度一般的律师的包村数量。通过这“一增一减”,对各律师的包村数量进行了均衡微调,让村居公益法律服务质量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此外,在村居法律顾问的职责上也动了一个“小手术”。以前只是提供法律咨询、法律讲座、纠纷调解、代写法律文书等法律服务,今年他们又多了一项特殊任务,那就是法律援助联络员。对于一些经济困难的群众,在诉讼中无力聘请律师的,村居法律顾问可以向其讲解法律援助政策,引导至区法律援助中心申请法律援助。

“账本”2.0时代

  袁琰律师担任门头沟区村居法律顾问已经有3个年头了,每次下村她都要带上一个“账本”,那就是《村居法律顾问工作宣传考评册》。在这个“账本”上,她记录了从事村居法律顾问工作的点点滴滴:电话解答小张关于朋友借钱不还怎么办的问题,现场帮助王女士草拟一份遗赠扶养协议,对贾沟村村规民约进行审查……

  “以前也就是单纯记个账,写写时间、地点、服务内容就成了,如今这个账本也升级换代了,不但增加了满意度评价,每次服务完还得找村(居)委会负责人核实签字。”袁琰说道。

  这样的“账本”,每名村居法律顾问都有一本,不只是用于工作记录,更是门头沟区司法局统计考评律师下基层服务情况的重要依据。据统计,今年一季度,该区村居法律顾问共为群众解答法律咨询526人次,举办法律讲座89场,调解纠纷19件,代写法律文书47份,为村居委会提供法律意见63条、审查村规民约10份。从群众满意度反馈结果来看,一季度工作实现了“零差评”的良好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