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风垂范余音长存

——追忆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孙国华

本报讯(记者薛应军)414日,著名法学家、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科奠基人之一、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孙国华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92岁。“可亲可敬的法理学大家孙国华老师千古!!!”420日,孙国华教授的亲属、友人、弟子和爱戴敬仰他的群众为他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和追思会。

201495日,本报记者有幸专访孙国华教授并采写了《法学教育应回归法学本身》一文。其时,孙教授身体硬朗,声音洪亮,向记者谈及朝阳学院司法组、分析我国不同时期法学教育时,中气十足。孙国华教授多次强调,法治思维的培养离不开法学教育,由此也谈到我国当前法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孙国华1941年离开老家河北省阳原县前往北京求学,就读于北平汇文中学。1946年考入朝阳大学。在朝阳大学读书期间,孙国华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很快成为当时的学运领袖。在搞“学运”过程中,孙国华曾两次上“黑名单”,1948年,被捕入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孙国华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第一期法科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法学家、哲学家、教育家何思敬和前苏联专家组组长EM.谢米里亨研究法学理论,1952年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

19751977年,孙国华任教于北京大学法律系,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校后回校任教,历任副教授、教授和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生导师。1980年,孙国华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法理学统编教材的主编,主持参与编写工作。

孙国华主编的全国统编教材《法学基础理论》,自1982年出版以来印行200多万册,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权威教材之一。其主编的《法理学》教材获得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翻译前苏联法学理论书籍和论文多部,被誉为新中国法理学主要奠基人、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科的开创者。

改革开放以来,孙国华笔耕不辍,先后发表论文140余篇,出版著作40余部。1986年,他被邀请前往中南海给中共中央书记处讲授题为《对于法的性能和作用的几点认识》的法制课。这次讲课取得圆满成功,也使得中央领导集体学习从此制度化,他由此被称为“走进中南海讲课第一人”。同年,他建立并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法理学专业博士点。

孙国华从教66年,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先后开设过国家与法的理论、政治思想史、法学基础理论、法理学等10多门课程,招收过十余届硕士研究生,指导博士研究生47名,指导博士后研究人员3名。2012年他被中国法学会授予“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称号。

孙国华的学生公丕祥在悼词中写道:“孙国华老师最令人感佩的师道风范,就是立身修德,言传身教,辛勤耕耘,诲人不倦,传道授业解惑,利泽施于天下。”前华东政法大学校长何勤华曾撰文说:“孙国华老师是我们法学基础理论(时称‘国家与法的理论’)课的第一位任课老师,当时同学私下里公认,孙老师当仁不让地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法学专家第一人。”

孙国华的学生、中央党校政法部主任张恒山在悼词中写道:“先生是心怀大善大爱之人,对师母一生挚爱、百依百顺;对子女慈爱呵护、身教垂范;对学生似严实爱、提携促进;对同事仁爱宽宏、有求必助。先生一生不求发财、不计名利,孜孜不倦地潜心于法理学研究,直至生命的最后岁月还在思考中国的法治之路问题。”

孙国华教授是一个至诚至信的人,终生追随中国共产党坚守共产主义信念。19751978年,他任教于北大法律系。当时北大的教室漏雨,地上积水,他穿着布鞋,站在水中,脚底透湿,坚持授课。

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侯健,2000年至200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做研究时,曾得到孙教授教导。他在悼词中说:“先生诲人不倦,足成师者之范。”2011年暑假,侯健接到一个复杂的越洋电话。原来在美国探亲的先生看到他之前的学生在国内某研讨会上的发言,认为不妥,急忙联系,却电话总打不通,遂让其转告。

孙国华教授终生投身于法学研究,也精通音律,长于声乐。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他曾说,年轻时自己曾两次报考北师大音乐系,但因战乱等原因终未如愿。张恒山说:“孙教授是老干部合唱团高音部的主要歌手,还常常客串指挥。如果你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某次师生聚会时听到有人用俄语演唱《三套车》,堪比前苏联功勋演员,那一定是先生。”

我们再也看不到拿着小提琴演奏的先生。琴声已去,但余音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