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开发频现 “闹剧”
“拆旧建新”、争抢“名人故里”乱象丛生。文化旅游景点同质化严重、山寨景点遍地,而跟风式大手笔上马的文化旅游项目则不少面临工程烂尾、亏损、倒闭,甚至“人走城空”的风险。
河南开封市原市委书记祁金立最终没有实现再造“汴京”的造城计划,他的新浪微博更新也似乎永远定格在2012年8月14日。这一天,他连发三条微博回应人们对“举债千亿重造北宋汴京”的争论。
此前,祁金立的“造城计划”经媒体披露后备受质疑。但事情的变化却远超乎人们的预想,两年后,祁金立就因涉嫌严重违法违纪被组织调查。
2016年10月21日,祁金立出现在河南省濮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被告席上。在法庭上,公诉机关指控其利用职务便利,非法收受他人财物折合人民币2020多万元,祁金立则当庭认罪悔罪。
随着祁金立的落马,已经淡出人们视野的造城计划“千亿重造北宋汴京”再次引发人们的讨论。
其实,祁金立的重造“汴京”只是各地文化旅游业开发链条上的冰山一角。近年来,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模式的驱动下,地方政府热衷打文化牌子发展旅游业,动辄上马百亿项目的现象屡见不鲜。
城市复古潮
2012年,祁金立上任七朝古都开封市委书记不到一年就推出“造城计划”,意图通过修复重建古建筑复活宋文化遗产资源,将开封市老城区改造成近20平方公里的实景人文旅游胜地,重现北宋“汴京”时期盛景。
而实现这项工程,前提是将十几万开封市民在4年内从老城区搬离,据推测仅拆迁费就至少需要支付1000亿元,而且只是实现“造城计划”的第一步。
舆论认为,此举劳民伤财,使得开封承受沉重的财政负担,是面子政绩工程,而且不利于开封的古建筑保护。
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也证实了祁金立的“造城计划”确实存在。阮仪三是《开封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负责人,这份《规划》是一份针对古城开发的方案,目的是保护古城文物。
谈到重建“汴京”,阮仪三认为,城市的更新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过程,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古城保护和更新的关系。他明确反对打造“古城”,认为古城应该修复,有机更新。
但在实际的操作中,许多古城在开发中并不都会遵从规划要求。比如山东聊城古城,同样有规划,但在大拆大建中,成为推倒重来的负面典型,2012年,住建部一副部长公开点名批评聊城,“拆真名城、建假古董”。
祁金立落马后,重造“汴京”计划是否会成为烂尾工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其实,2012年之后,重造“汴京”就很少被当地政府所提及,取而代之的是棚改区改造,民主与法制社记者从河南省商务厅获悉,目前,当年祁金立“造城计划”内的棚户区改革项目仍然在招标。
重造古城,开封绝非孤例,它只是在挖掘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战略中,2008年左右兴起“复古潮”中的一片浪花。
20亿重建山东枣庄台儿庄古城,30亿复建甘肃敦煌沙洲古城,30亿开建江苏金湖“尧帝古城”,52亿开建河北滦州古城,60亿开工山东肥城“春秋古城”,40亿重建山东聊城古城,55亿再造湖南湘西“凤凰古城”,100亿再造山西大同明代古城,220亿再造云南昆明“古滇王国”,125亿再塑武汉首义古城……
2008年之后,城市的仿古重建遍地开花。据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吴必虎统计,2012年之前,就有不少于30个城市加入这一古城重建风潮。
如今,重建后的台儿庄古城已经开门迎客,曾主导台儿庄古城重建的枣庄市委原书记陈伟却因严重违纪,被降为科级非领导职务。
对于城市复古潮,观点不一,有人认为,复古是弥补过去历史上的欠账,对毁坏的文物其实是一场挽救。对此,吴必虎则一语道破,古城重建的动机很少是为了文物保护,大部分是为了搞旅游、搞地产开发。
更有一些地方政府任凭历史地段破败衰落,进而以棚户区改造之名将其拆除;也有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觊觎历史文化街区的优越区位,成片拆除街区进行房地产开发;还有假托文化传承之名、随意拆改历史街区,造出大量媚俗仿古、缺乏底蕴的假古董。
“拆了老房建新房,有GDP和房地产收入,修老房子费钱又没有收入。”阮仪三如是解释地方政府推倒重来的动力。
两院院士吴良镛曾指出,大拆大建对地方政府而言是一种最经济的做法。“老城中心地价高,拆迁花费的成本高,但是经济回报会更高。”
拆旧与山寨
3月24日,国家文物局网站上发布了一条消息称,犯罪嫌疑人罗某、嫌疑单位贵州银象乾坤置业发展有限公司涉嫌故意损毁名胜古迹罪,经贵州省黔南州独山县公安局侦查终结,已移送独山县检察院审查起诉。
龙家民居位于贵州省黔南州独山县城关镇,建于民国元年,为当地清末民初民居建筑典范,具有较高文物价值。2002年独山县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其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8月,在开发建设房地产项目中,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不顾文物执法部门的责令停工要求,强行拆除龙家民居,导致文物本体整体灭失。
后经媒体报道,引发舆论关注。
和龙家民居一样,拆,是绝大多数文物古迹消失的直接原因,背后则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各种利益纠葛的结果。
一边肆意破坏真正有文化价值的历史地段与街区,一边花费巨资建造假古董,再造历史景点,发展旅游商业,创造经济收入。2009年底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显示,全国有超过3万处登记在册的文物消失。有关专家感慨:历经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保存下来的文物,最终却毁在经济发达的今天,发人深省。
“中国有近20000个城镇,其中有2000个是历史古城镇。但是这笔宝贵的文化资源,如今还剩下多少实质内容?以古城墙为例,看似到处都有,但只有三个半是真货(荆州、平遥、新城和半个西安),其余都是假货,是近年来重建的,最多也就是夹杂着些遗址。”阮仪三道出了“拆旧建新”后直接导致山寨景点遍地的后果。
2017年春节期间,到安徽安庆太湖县五千年文博园旅游的游客发现,占地1000平方米的山寨兵马俑群像出现在园内,千个兵马俑,整齐排列,场面震撼。
随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于2月7日通过其官方网站公开发表声明称,近期国内外多地出现山寨性质的兵马俑展览,均未获得秦陵博物院授权,构成对其的侵权行为,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资料显示,安徽安庆太湖县五千年文博园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总投资60亿元打造,2013年正式对外开放。
2015年2月9日,太湖县人民法院发布公告称:“五千年文博园”正式破产重整,相关工作正在进行中。安徽省文化厅副厅长李修松当时就表示,许多地方搞文化旅游思维传统、陈旧,死板堆砌,五千年文博园就是这个问题。
即使在兵马俑的原产地西安,游客也经常发现“自己看了个假兵马俑”。2017年1月11日,西安市临潼区整合执法力量,就销毁了一批“山寨兵马俑”。
而类似的山寨在中国一些城市都能窥见一二。这种模式最早出现在深圳,其“世界之窗”山寨景点获得成功,引发了各地的模仿效应。
烂尾工程
在城市复古浪潮中,许多城市都是举债而为。2010年,敦煌市拟投资30亿元重建敦煌沙洲古城,而当年其财政收入不足3亿元。
山西大同重建,则远远走在开封的前面,但也险成烂尾工程。
大同曾有着2300余年的建城史。2008年2月,以热衷城建闻名的耿彦波上任大同市长。据媒体报道,调研仅10天后,耿彦波就拿出自己的城市改造规划,耗资上百亿“再造古城”。在他的构想中,老城内的所有现代建筑都将搬迁出去,以恢复传统的城市格局。
2013年2月8日,耿彦波被任命为太原市副市长,代理太原市市长,消息一出,引发大同市民轰动。人们担心,耿彦波走后,正在进行的工程会烂尾。的确,在耿彦波离开后的两年中,“再造古城”工程历经诸多变数:外债缠身、工程停工、拆迁搁浅。直到2015年8月份,北京平谷区委书记张吉福调任大同市委书记之后,大同古城内多个修复项目才陆续重启。
除了古城重建,一些地方还开展了一场名人故里争夺战。
安徽涡阳、河南鹿邑、甘肃临洮争夺老子故里;四川江油、湖北安陆、甘肃天水争夺李白故里,湖北襄阳和河南南阳争夺诸葛亮故里;河北省临城县、正定县争夺赵云故里;山东省阳谷县、临清市和安徽黄山甚至争夺历史反面人物西门庆故里……从历史人物到虚拟人物,各地都争夺得不亦乐乎。
这其中借由名人文化开发上马的许多项目却并没有经过专家论证、科学规划,往往是政府领导的“拍脑袋”工程,大项目、大融资、大投入、大策划成为这些项目的共有特点。但它们并没有像大同一样幸运。
2010年,耗资6000多万元的河南汝南“梁祝故里”半途而废,剩下一片荒凉;投入2亿元,闹腾了两年的山西娄烦“孙大圣故里”只建起一座招待中心。2009年11月,安徽涡阳县与安徽恩龙集团签署“老子文化生态园”建设项目。该项目占地6000亩,预计总投资12亿元,计划5年建成,目前已成烂尾工程。
除此之外,各地政府为开发文化旅游业,大建文化园也是一大特点。如,甘肃省兰州市仁寿山文化旅游景区是兰州市一个预计投资300多亿元的大型项目,据媒体报道,由于景区内多个工程项目前期没有办理相关正规土地手续,工程曾一度被叫停,目前成为烂尾工程。山东德州平原县投资1.5亿元的文博园项目,也成为地地道道的烂尾工程。安徽副省长杨振超落马后,其主政淮南期间,耗资78亿元的两大工程(淮南志高欢乐园项目、淮南奥林匹克公园)也曝出目前都处于烂尾状态。
专家指出,在文化旅游业开发过程中,因盲目跟风,一拥而上,导致因投资过大、战线过长,而很难在短期内获得预期的效益,资金链中断往往造成开发工程的烂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