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击“人证分离”关键在于监管部门要动真格的
日前,针对社会上反映较多的“挂证”乱象问题,人社部相关负责人回应记者时表示,通过进一步扎紧制度的“笼子”,加大清理打击“挂证”行为的力度,增加人才供给,“挂证”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一本证书的含金量有多高?此前,在一家“XX挂靠网”上,记者看到了一级建造师的挂靠价格:建筑工程3万-3.5万元,市政公用4万-4.5万元,矿业工程5万-5.5万元,民航机场5万元……正是这样的利益诱惑,许多人热衷于追求“一纸证书”,一些人甚至铤而走险,花钱作弊拿到证书。而按市场价格,一旦通过考试拿到资格证,通过挂靠到企业,一年就可收回成本。
“挂证族”靠出租自己职业资格证书“不劳而获”,坐收钱财;相关企业靠租来的证书进行资质升级或保级,承揽相关工程,获取利润,可谓皆大欢喜。但这种行为却残害无穷,因为企业虽靠重金租来了一纸证书,却没有真正拥有相关技术的人才,这无疑为工程质量埋下了隐患。
在一个行业发展中,资格证如果有很大的市场需求,而管理制度和监管机制不到位,就会滋生出一系列乱象。“证书挂靠”乱象折射出监管部门消极监管的惯性心理,“证书挂靠”乱象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证书挂靠”之所以盛行一时,究其原因在于,一是人才短缺,二是风险较低。“证书挂靠”行为,明显违反有关规定——在我国现行的职业资格认证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不得人证分离,而且对企业资质认定时也有这样的规定。但法律法规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依然不能阻止“证书挂靠”这种乱象的滋生蔓延。
长期以来,挂靠价格虽一路走高,但由于大多数人抱着“法不责众”的心理,跟风而上,相关管理部门也都是睁只眼闭只眼,各行各业证书挂靠目前已经由行业潜规则变得堂而皇之。这种非正常现象,根源在于行业制度弊病,只认证不认人导致人证分离。
要想铲除“证书挂靠”乱象,一方面,只有把行业主管部门规范起来,监督起来,完善相关法规制度才能根本解决问题。这主要是指要克服检查监督形式主义,现在许多监管部门在检查公司资质的时候,只看证件不看人,只看数量不看质量,如果监管部门能够用抽查到人的方式进行资质监督,挂证一族就会失去生存的土壤。另一方面,要彻底杜绝“证书挂靠”,就必须从资质审核、招标监管入手,增强监管的针对性,加大监管、处罚力度,一旦发现有“挂证”行为,不但要处罚借证的企业,还要处罚“挂证”的个人,对违规人员处以撤销注册、罚款等措施。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有效防止弄虚作假、租借资质的“人证分离”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