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办更多的实事,解决更多的困难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黄克说,这是他过去一年所努力的方向,也是未来所努力的目标。

 

  “能够在这个岗位上为人民群众办更多的实事,解决更多的困难和问题,这一年来感觉很有收获。”

  312日,在北京参加2017年全国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简称广西高院)院长黄克接受民主与法制社记者采访时,这样表达履新法院一年后的感受。

  这一年,黄克对自己领导下的广西法院所取得的成绩颇为满意,“主要表现在审判质效再创新高、院庭长办案常态化、法官员额制改革如期完成、破解执行难取得大进展、繁简分流机制改革成效显著等方面。”黄克说。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黄克说,这是他过去一年所努力的方向,也是未来所努力的目标。

不回避谈困难

  一年前的20161月份,黄克从广西崇左市市委书记岗位上当选为广西高院院长,是继昔年广西高院院长覃日飞之后的又一位壮族大法官。

  据公开资料,黄克出生在广西河池市东兰县。这个地处广西西北隅的小县城,却是一片培育革命人才的根据地,在小县城里先后走出了韦国清、韦杰、覃健、韦祖珍、覃士冕等5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将领。其中一位红色革命者韦拔群的事迹在广西更是被广泛传颂。

  2011年,黄克在《求是》杂志上发表的《小平同志到我家》一文中,也提及邓小平和韦拔群等革命老前辈在东兰组织农民运动及武装斗争的往事。

  在当选广西高院院长前,黄克从政经历丰富,且有着明显的基层印记。这段时间里,在媒体的公开报道中黄克鲜有对法治建设的表态,更多的是大谈经济的建设和发展。

  在普通民众心中,黄克的执政声望主要集中在崇左任期内。在这个成为“一带一路”重要门户的前沿城市,他工作了8年,其中前5年是这个城市的市长,最后3年是这个城市的市委书记。

  据媒体报道,这期间,他在一穷二白的崇左大胆改革,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大力发展东盟旅游资源,并为崇左市获得了“中国糖都”“中国锰都”“中国红木之都”等称号,使得崇左经济迅速崛起。

  直到20158月份,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黄克仍然在介绍崇左这个西南边陲城市的战略雄心和探索。因此,黄克被民众称为“实干家”,而他主政崇左市期间所取得的成绩,如今仍然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据媒体报道,与许多地方官员不同,黄克在接受采访时并不避谈问题和困难,比如担任崇左市市委书记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他很坦率地回答说在边境贸易发展过程中“有困难”,并坦陈“我们的认识有时候跟不上”。

  担任广西高院院长后,关注司法领域的问题则成为黄克的主业。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他就呼吁重视培养面向东盟的高素质法律人才,与此同时,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正在全国铺开,一系列司法改革重任也摆到了他的面前。

  在接受民主与法制社记者采访时,谈及司法改革面临的困难,他也并不回避,而是直面现实中的问题。

  比如谈到法院执行难工作的时候,他明确指出,虽然解决执行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广西全区仍然存在终本案件的管理仍不够严格,各地终本结案统计不严格、不合规、不准确的现象仍客观存在。

  “广西全区执行指挥中心与各联动部门的执行联动和信用惩戒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执行查控的范围和深度有待进一度加强;对下级法院的业务指导力度以及解决疑难复杂案件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执行指挥中心业务综合大楼建成后,执行管理新的系统软件的开发、整合、升级和运行工作有待加快进度,执行信息化建设有待进一步推进;审执分离体制改革的具体方案有待进一步落实等。”黄克说。

建言“一带一路”,

完善边境信息化建设

  “一带一路”建设是近年来国内外关注的焦点,这次全国两会上,如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也是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黄克,他所关注的问题是边境地区法院的信息化建设。

  黄克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近年来,广西按照中央赋予的“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新定位,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但随着边境贸易的发展,涉外民商事纠纷也不断增多,边境市县(区)司法服务信息化建设的不足也越来越凸显出来。

  其实,在此之前的20157月,最高人民法院就下发了《关于人民法院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若干意见》,要求各级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建立完善工作机制,提升“一带一路”建设司法保障的国际公信力,为“一带一路”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黄克表示,加强司法保障“一带一路”工作,离不开信息化建设。但受制于经济发展的制约,广西边境地区法院的信息化建设与东部地区和中心城市法院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黄克认为,要推进边境地区信息化建设,首先表现在筹集建设资金存在困难,“信息化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除在建设初期要投入资金购买服务器、计算机、扫描仪、打印机外,在网络建成后,对网络的维护以及易耗品等的开支,都需要强有力的资金做后盾。目前边境地区法院信息化建设投入明显不足,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水平明显滞后,单靠地方财政无法解决全部问题。”

  同时,还存在专业技术人才匮乏、软件开发不足、信息化建设标准不统一等多方面的问题。

  黄克建议,一是加大对边境地区法院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比如,最高人民法院在政策倾斜、资金安排、人才培养等方面予以边境地区法院大力支持,协调财政部等部门在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方面向边境地区倾斜。二是加强顶层设计,统一边境地区法院的信息化建设。三是协调不同省(自治区、直辖市)边境法院及政府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四是开发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国务院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和国际条约、协定、国际商事习惯的法律数据库。

  “‘一带一路’战略中外参与主体的司法需求涉及司法活动的各个环节,涵盖了从案件的立案管辖、审理判决到裁判文书的国际司法协助及法院对仲裁的支持等各个层面,涉及的法律规定众多。我国的法官查找起来都很困难,对外国人来说更加困难。”黄克举例说。

频出新招,力破“执行难”

  执行环节,一度被认为是司法腐败的重灾区。对于2016年刚任职广西高院院长的黄克来说,解决执行难问题,是摆在他面前最迫切的任务。

  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作工作报告时向全国人大代表承诺,要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

  当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落实“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的工作纲要》。《纲要》强调,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人民法院工作的重中之重。

  据黄克介绍,2016年全国两会后,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马上积极响应最高人民法院号令,提出从20165月到20185月,用两年时间基本解决广西执行难问题。

  数据显示,在过去的一年里,广西全区法院共受理执行案件117314件,执结104231件,同比分别增长37.3%37.9%,执结率89.67%,执结到位标的金额130多亿元。

  “旧存案件大幅减少,执行案件开始步入良性循环。”黄克介绍。

  对此,最高人民法院周强院长对广西执行工作先后四次作出批示,并在929日全国法院执行工作会上给予表扬。

  谈到破解执行难问题的经验,黄克介绍,20165月和11月,广西高院开展两次“执行月”活动,为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打好基本解决执行难的人民战争,他还以个人名义发出《关于执行工作的一封公开信》。继而由广西高院领导带头,广西全区法院组建1073个执行团队,集中力量推行。“下一步则是经验的总结和推广,我们先后在玉林、南宁、钦州、来宾、河池等地召开全区基本解决执行难经验交流现场会,总结推广先进经验。”

  “我亲自带领22个执行团队到南宁督导66件执行案件,自己包案的3件执行难案全部化解。”黄克说。

  据黄克介绍,对于执行难问题的始作俑者“老赖”,广西高院也频频出招。

  用强制执行措施震慑“老赖”。2016年,广西全区共发布失信黑名单41670多人次,限制失信被执行人乘飞机、坐高铁、出境28959人次,拘留2182人次,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285人。

  “这相当于执行工作长出了‘利牙铁齿’,让‘老赖’一处失信,处处受限。”黄克介绍。

  在信息支撑方面,广西高院升级完善执行指挥中心网络查控系统和信用惩戒平台,与国土、房产、公安等部门网络联通,实现“一网打尽”;查询车辆、户籍、银行信息905万条,涉及被执行人289277人,查询到资金856亿元。

  另外,通过网络直播现场执行、淘宝平台网络拍卖,为执行工作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同时,积极争取媒体支持,在媒体上设立专栏、专题,大力宣传,营造氛围,给“老赖”加大压力。

  “2017年是广西用两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的关键之年、攻坚之年,我们决定将2017年作为广西法院‘执行年’。”黄克介绍,2017年,将继续完善机制,从多方面解决执行难问题,坚决打赢基本解决执行难攻坚战。

法官执法,需提供多方保障

  在全国两会期间,黄克在不同场合呼吁要从不同层面为法官执法提供保障,其中,他多次提到广西被杀害的退休法官傅明生。

  126日,因为一起22年前的离婚判决,广西陆川县沙坡镇沙坡村退休法官傅明生被同村的龙建材杀害。

  谁来保护法官?如何维护司法权威?也是黄克所思考的问题。

  为此,黄克建议,全国人大尽快组织修改完善《法官法》。他表示,法官处于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前线,但长期以来法官职业安全保障严重欠缺。法官检察官被当事人报复伤害的案件也时有发生,已严重影响到法官检察官队伍的稳定和司法公信力的提高。

  黄克表示,《法官法》已实施10年多了,与深化改革实际和全面依法治国不相适应,在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中,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有很多新的措施。通过制定或者修改相关法律,赋予法律新的内容,对改革出现的好经验、好做法适时进行立法固化,对不适应的进行修改,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新规定。

  “现在实施的《法官法》,有许多条款不适应新形势,所以要抓紧修改完善。”黄克说。

  其实,对于保障司法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相关部门也出台发布了不少文件,比如,20167月,中央出台了《保护司法人员依法履行法定职责规定》;今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人民法院落实〈保护司法人员依法履行法定职责的规定〉的实施办法》。

  黄克表示,这些文件的出台,体现了中央对司法人员生存状态的关切和重视,对于保护司法人身安全、维护法治事业根基意义重大。

  黄克认为关键是落实,他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各地落实《保护司法人员依法履行法定职责的规定》开展专项督促检查,加大对法官职业身份保障、政治与物质待遇保障、人身安全保障落实情况的监督力度。

  同时,针对广西的问题,他建议,在广西成立法官双语教育基地,提高法官的办案效率。

  黄克表示,广西是少数民族壮族的集居地,许多壮族群众分布在山区,常年以壮语为沟通交流的语言,对于不少群众来说普通话交流有困难,如果法官在那些地区办案,没有壮语基础,在和群众交流过程中就会产生障碍,导致办案效率低下。

  因此,黄克建议,希望能够为法官提供语言的培训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