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舟山市法学会以研究成果助推新区建设
浙江省舟山市法学会以丰富的法学研究成果助推舟山新区建设,实现了繁荣法学研究与服务中心工作的有机结合。
本报讯(记者孔令泉) 浙江省舟山市法学会围绕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开展法学研究,以丰富的法学研究成果助推新区建设,实现了繁荣法学研究与服务中心工作的有机结合,得到地方党委、人大和政府的充分肯定。
助推法治舟山建设
2013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这是中国颁布的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战略性区域规划。该规划提出,探索建立自由贸易园区,全力打造更富效率的交流平台和开放高地。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舟山市全面深化法治新区建设推进年。舟山市法学会紧紧围绕新区发展大局,充分发挥法学研究这个“主阵地”作用,为中心工作服务。
舟山市法学会按照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重大在建项目进度、加快促成重大在谈项目落地、加快深入研究重大谋划项目”的目标要求,科学论证,精准谋划,精心设计了《舟山自由贸易港区建设法治保障研究》《舟山绿色石化基地建设法治保障研究》和《舟山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法治保障研究》等六个年度重点课题,挑选了法学法律专家骨干组成课题组。
课题组深入海岛、深入渔区、深入项目所在地开展系列调研活动,几易其稿,潜心钻研,认真完成课题攻关任务。其中,《舟山自由贸易港区建设法治保障研究》和《舟山绿色石化基地建设法治保障研究》被浙江省法学会和市社科联列为年度重点课题,根据这两个课题主要内容撰写而成的《舟山自由贸易港区绿色石化产业基地发展制度创新研究》分别得到舟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重要批示。《舟山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法治保障研究》还获首届浙江法学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受到浙江省委政法委、省法学会表彰。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部署要求,加快推进新区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舟山市法学会认真谋划,开展了“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法治化与精细化研究”主题征文活动;围绕全面深化法治新区建设目标要求,从行政治理、司法治理、区域治理、基层治理等不同层面展开专题研讨,形成理论共识,提出对策建议;将《经济新常态下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等68篇论文编印成论文集,为全面深化法治新区建设、加快实现新区治理系统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
2016年,舟山市有了地方立法权后,舟山市法学会积极参与地方立法,发挥“智库”和“外脑”作用,凝聚全市法学研究力量,相继开展了《舟山市地方立法权及改革发展重点领域地方立法研究》《舟山市农村产权改革和城镇化法治保障研究》《舟山市大气污染治理法治保障研究》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并通过工作座谈会、法学沙龙、学术研讨会等系列活动,组织专家学者围绕新区立法建言献策,配合、参与地方性法规立项论证、草案修改讨论、立法后评估等相关调研活动,收集和反馈有关地方立法工作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得到舟山市人大常委会的肯定,被确定为基层立法联系点,这标志着舟山市法学会参与地方立法、服务新区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法学研究结硕果
舟山市法学法律工作者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按照市法学会的安排,围绕中心工作,开展学术研究,撰写论文。市法学会努力促进成果转化,2016年共向中国法学会、省法学会、市社科联等单位报送研究成果94篇,获奖22篇,获奖率23.4%。
其中,《民法典编纂中知识产权保护规则的立法设计》获第十一届中国法学家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这是舟山市迄今为止在此项论坛上获得的最高奖项;《舟山市渔农村宅基地空间置换调研报告》获浙江省第六届山区经济发展法治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这是舟山市研究成果首次参与此项论坛评选所获得最高奖项;《“三社联动”视阈下“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再深化》和《全面推进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的法治保障》获“法治浙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优秀论文奖,得到浙江省委宣传部、省法学会的表彰。
在首届浙江法学论坛中,舟山市有13篇论文获得奖项,占获奖论文总数的13.3%,其中获金点子奖1篇、二等奖7篇、三等奖5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舟山市法学会获优秀组织奖受到表彰。
不仅如此,市法学会组织申报的《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立法需要解决的问题》《〈浙江省舟山群岛新区条例〉主要内容及其框架研究》和《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在开发开放先行先试过程中法制保障研究》分获舟山市第十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获得舟山市政府表彰。
舟山市委副秘书长、政法委副书记、市法学会常务副会长邬振悦表示,2017年,舟山市法学会将继续按照把握“主心骨”、聚焦“主战场”、耕耘“主阵地”的目标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加强自身建设,全面加强法学研究,全面加强队伍建设,全面加强县级法学会建设,全面深化法治宣传,全面促进成果转化,各项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