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法治梦想照青春

——记山东省济南中院民五庭青年法官曹磊

 

  

  近日,中共济南市委市直机关工作委员会下达了一份表彰文件。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青年法官曹磊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和奉献精神,经过层层选拔和网友投票,从广大优秀青年中脱颖而出,被表彰为济南市20名“最美青年”。

  

千里万里法治梦

  二三十年前,律政剧一度风靡,成为那个年代的风尚。看到荧屏中身着法袍的法官坐在法庭上,用法槌主持正义,用裁判维护公平,曹磊被深深触动了。原来,法官“笔下有人命关天,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毁誉忠奸”,从那时起,年少的他就萌生了成为一名法官的念头。

  从远处观法到近而论法,再到心中有法,成长为一名职业法官,为了梦想,曹磊一直前进在奋斗的路上。本科时学习理工科专业的他在保持各科专业成绩名列前茅的前提下,自学法学本科专业全部课程。4年后,当其他同学还在为工作和前程迷茫时,他顺利跨学科考入兰州大学法学院,攻读法律硕士学位。在学术氛围浓厚的兰大校园,他一点一点打磨自己的少年梦:苦心钻研中外法学名著,深入探究法律文本应有之义,认真聆听授业恩师有关法学的答疑解惑,通过到司法部门实习了解司法实践,提升法律人的专业素养。大学这三年扎实细致的专业学习,让他领悟到法律的内涵与价值所在,对他今后的工作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也让他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和对民主法治的笃定融入骨髓血脉中。他说,作为一名法官,时刻都应践行“许国不畏身家累,除弊应如金石坚”的信念和操守,无论如何,都不能动摇和放弃。

  2004年,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曹磊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选调生考试,进入济南市天桥区人民法院,成为一名民庭法官,从此开始了他的法官生涯。在基层工作6年后,他又通过了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遴选考试,成为该院民五庭的一名法官。学无止境,为了让自己的学者型法官之路走得更为踏实,他不仅注重从司法实践中总结经验,提升司法能力,还不断学习法律专业的理论知识。2013年,他考取了山东大学法理学专业法律解释方向博士研究生。2016年,他顺利通过山东省法官员额遴选,成为首批员额内法官。

  少年时,怀揣法治梦想;到如今,未曾改变初衷。在他看来,法官并不单纯只是一份职业,它更是一种象征、一份荣誉、一个理想,值得用一生去追求。

  

让当事人感受法律的公正和温度

  当一个个案件变成一串串数字,总会有那么几件在曹磊心头萦绕。生活飞奔而逝,案件中的某些片段总在不经意的瞬间在脑海中闪现。

  一起夫妻争夺孩子抚养权的案件,让曹磊印象深刻。原、被告双方均是事业单位正式职工,因感情破裂,夫妻结婚9个月后通过法院调解离婚。离婚后,两人针对孩子的抚养权始终争执不下,最后又闹上法庭。在父母的争吵、指责和哭泣中,孩子在两个家庭之间来回兜转。后来,案子到了曹磊手中。家庭破裂受伤害最大的还是孩子,他从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方面进行考虑,结合实际情况对夫妻二人进行说服和教育,并依法对原调解书中的探望方式进行变更。至此,这场旷日持久的子女争夺战得以解决。

  有的案件着实复杂。那是2014年审理的一起建设工程合同纠纷案件。某装饰装修公司因违反合同约定擅自停工,给原告某地质博物馆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和不良影响。原告称被告以他人名义投标,骗取中标,实际根本没有能力完成施工。被告则辩称合同无法正常履行是因为原告的设计图纸一再变更,致使施工繁复和错位。案件的难点在于已经完成的工程量、工程质量难以确定,工程价款及违约损失无法认定。为了查明上述事实,曹磊与合议庭成员远赴深圳调取证据,三次到现场进行勘验,做出详细的现场测量、记录并进行拍照、录像,在此基础上对相关事项委托司法鉴定机构作出鉴定意见。在开庭审理时,双方提交及法院调取的证据多达100多份,庭审整整进行了一天。后来,曹磊耗时半个月制作了长达28页、近两万字的判决书,这份说理透彻、令人信服的判决书不仅有效化解了纠纷,还获得省法院优秀裁判文书评选二等奖。

  诸如此类的案例还有很多。十二年的坚守,日月如梭,新的、旧的案子在做着加减法,似乎永远没有尽头。曹磊所要做的,就是要从这些近乎枯燥、琐碎的案件中探索出事实真相,在情、理、法之间找到平衡,让当事人在自己审理的案件中感受到法律的公正和温度。

  从事审判工作以来,曹磊共审结各类民商事案件1600余件。他对工作、对同事体现出了难能可贵的担当意识。还记得2010年在进入济南中院之前,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交接,减轻同事的工作负担,他加班加点、废寝忘食,连续三个月共审结案件90余起,将手中存案清理至20余件,其中立案时间六个月以上的案件全部清理完毕。由于工作成绩突出,曹磊先后多次获得嘉奖和“办案能手”“优秀共产党员”“法官送法进军营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作为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政法学院的兼职硕士生导师,曹磊还经常参与各类学术交流活动,为高校师生、企业、律所等单位作学术报告等等。他希望通过沟通与交流,增加社会民众对法院和法官工作的理解,进而增强民众对司法的信任。

  

回望波澜,且行且思

  作为一名民事法官,几乎每天都要面对家长里短、细微复杂的民事纠纷,接触形形色色的当事人,在定纷止争的过程中,出于对公平正义的捍卫和坚守,他可能还会遇到当事人的误解和指责。然而,人总需要寻找到一种方法来回望曾经历的波澜,沉淀自己,尤其是在高度紧张地经历了一天的喧嚣与嘈杂之后。

  “每当阅完卷宗或审理完一个案子,我喜欢梳理一下办案思路,写一篇小文章或几段感触。这是一个心灵格外安静的时刻。久而久之,我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写点东西。”曹磊说,“我写作基本上是在晚上,当然有时候实在忙了,偶尔也会熬夜。”

  对曹磊而言,写作不仅是工作需要,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基层法院到济南中院,他笔耕不辍,写出了一篇篇出色的法学文章。他说不同于一般写作,判决书的写作首先要构思文章结构。他将判决书的整个写作过程做了一个有趣的比喻:想想建大楼,首先得设计施工图纸,就写判决书来说,这等同于一篇文章的大体结构。其次,深挖基础、配置建筑材料,也就是认真阅读卷宗、全面了解案件事实。接下来,进行大楼主体工程施工,也就是初步制作判决书。最后,进行装饰装修,也就是对判决书进行校对、润色。在此思路指导下,他写出了一份份优秀的判决书,斩获全省法院典型性案例评选二等奖并连续两年夺得全省法院优秀裁判文书评选二等奖。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他将理论和实践完美地结合起来。在《判解研究》《民商法论丛》《法律方法》和《中国法院年度案例》等法学期刊,不难发现曹磊的名字。如今,他已陆续发表了数十篇学术及调研文章,仅中国知网就收录了其约10余篇法学专业论文。为了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他结合案例,采用平实的语言让法学专业艰深的论述性文字变得生动,如将其所思所想凝结成《法官的信仰》《法官的品格》《判决如何修辞》《影响裁判结果的法官个人因素研究》等,这些文章情、理、法结合,观点真诚坦率,语言深入浅出,论证条分缕析,读来令人信服。

  除了工作,家庭也是法官生命和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认真完成本职工作并照顾好家庭,是他时刻记在心上的重要事情。就像当年父亲在他年幼时对自己的言传身教,如今已为人父的曹磊用实际行动在无形中为儿子树立了学习的榜样,让儿子从父亲身上感受到一名法官的坚定信仰和美好品格。

  曹磊说,成绩和荣誉的取得,不只是自己的努力,更重要的是,自己很幸运地走进了一个让人无法懈怠、不得不奋力前行的先进集体。对泉自诫,荷香清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