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84米下的守护者

  外面打雷下雨,无法感知;一年四季,“暗无天日”;你有困难,他们解决……没错,这就是海下84.2米的青岛胶州湾隧道守护者的真实状态。

    

海下84.2

为过往车辆保驾护航

  

  10平方米房间、一台空调、一台除湿机、两个办公桌,组成了山东青岛胶州湾隧道海底守卫者们的“值班室”。不久前,记者在胶州湾隧道海底值班室见到了正在值班的薛清杰、刘长雨、张建平3名队员。

  50岁的薛清杰是“胶州湾隧道机动队”队长,也是位“资深”隧道守护人,从最初的胶州湾隧道开建,到2013年胶州湾隧道机动队成立,薛清杰已在这里工作了7年。

  “虽然我们的工作性质是安保,但海底安保可不简单。不但要会骑摩托,还要掌握急救、消防等各种知识。毕竟,多掌握一项技能,就可能多挽救一条生命。”薛清杰告诉记者,隧道机动队共7个人,最大的52岁,最年轻的只有20岁。机动队采取轮流值班制,白班3人,夜班2人。其主要职责是负责隧道内的安全守卫,听从中控室指挥,接到指令后,赶赴现场,避免二次灾害。

多学一份技能

就能挽救一条生命

  提到隧道机动队,老薛有太多话要说。他介绍,隧道机动队刚成立时,大伙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只得在实践中慢慢摸索。经过几个月的上岗后,大伙发现,隧道内遇到最多的问题还是汽车无油、追尾、公交爆胎等事故。

  发现了问题,还得赶快想法儿解决。

  为尽快到达中控室下达指定地点,最大限度减少交通拥堵,队员们利用休息时间练习骑摩托车;为了救助那些突发疾病的司机,大伙认真学习急救知识;为防止火灾,跟消防官兵们一起演练救火……用老薛的话说,这份工作看起来不起眼,责任却重于泰山。

  按要求,机动队接到指令后5分钟内到达事故现场,但为了防止二次事故,最大限度减少二次灾害发生,老薛和队友们靠着娴熟的摩托车技能,3分钟内就能到达指定现场疏解交通。

  “时间就是生命。这话在我们这儿一点没错。”2014年11月,一年轻男性司机在隧道内突发心脏病,老薛和队友就用学来的急救常识稳住他,直到救护车赶到。最后的结果是司机被救,还特意打来电话表示感谢。

  “救人一命,可比任何奖励都有成就感!”老薛说,这行干久了,心中莫名多份使命感。这是份无人要求的自我约束。

  相比老师傅们的乐观,20岁的刘长雨则是喜忧参半。半年前来到机动队,跟着师傅们学习3个月后独立上岗。虽然现在自己也能独当一面,但身体疾病却让他苦不堪言。

冬冷夏热

隧道内成了“水帘洞”

  “隧道内冬冷夏热,再加上空气潮湿,每次去现场一两个小时,时间久了身体就受不了了。”刘长雨说,隧道内汽车尾气重,尤其冬天,空气又干燥,“出现场”久了,眼睛就会感到不舒服。

  到了夏天,隧道内则变成了“水帘洞”。

  如此反差的环境,半年后,他的关节出现了炎症。一到隧道内,就会轻微疼痛。尽管值班室的除湿机和空调一年四季都开着,但也无法治愈他已经患下的关节炎。

低头族离了手机

20岁小伙成了“老干部”

  开车经过隧道的司机都知道隧道内有信号,但机动队的值班室处于隧道内,信号是极其微弱的。这对年老的队员还好,对“低头族”的刘长雨来说,是有点“残忍”的。

  “开始有点压抑,后来无聊时就跟老师傅们聊天,探讨业务技巧,慢慢也就习惯了。”用刘长雨的话说,长时间不玩网络,他现在已经成了小伙伴眼中的“老干部”。

  “有考虑过换行吗?”

  “从来没有!”刘长雨回答得毫不犹豫。他说,虽然自己的工作环境“暗无天日”,但一想到能在这里为过往车辆保驾护航,浑身就充满了干劲。刘长雨说,如果身体允许,他准备能干多久就干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