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泽涛:致力于培养双语法律人才

  在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院长张泽涛看来,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法治人才是民大法学院的当然使命。他对每位即将走上法治道路的学生期许,应永不放弃法律人的思维。

 

 

  

  正月十六,年味还未消散。高校并未开学,只有零星几位学生到校。

  因面临毕业,着急求职,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2014级法硕班的4名同学,提前来到了学校。几人商量着:得找来老师打开教室,大家才能有一个安静的场所,进行求职模拟面试训练。

  这几位同学并不担心有“早到校而无人接待”的情况发生。因为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有一个传统,放假期间,从院长到普通教师无一例外都要参与值班,为有需要的师生提供服务。

  见有间办公室的门敞开着,学生便上前敲门。谁知,坐在办公桌前的竟是院长张泽涛教授。学生有些意外,“自己刚从学院公告栏上看到今年的值班表,张院长在假期之初便已经值班结束了,没想到还未到开学,院长又来办公室工作了。”

  213日,民主与法制社记者在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下文简称:民大法学院)的院长办公室里,见到了张泽涛和上述几位同学。

  “作为学者,我喜欢‘宅’在办公室里做学问。”张泽涛安顿好众学生后,随之开始了当天的专访。

“掌舵”法学院

  张泽涛知道,自己“宅”不住。

  作为院长,较之普通学者,除了学术研究,日常教学外,他还有社会活动需要参与,更有学校各项事务需要考量,张泽涛不时思考——

  “我担任院长期间,是否称职?是否带领法学院大步向前?法学院的学科建设是否得到提升?在全国法学院中的排名是否大幅度提前?是否为法学院的莘莘学子提供了良好的求学环境?法学院的各位老师的个人发展,我是否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和关心?”

  自2011年“掌舵”民大法学院,至今已有6个年头,其间经历的“忧虑和忙碌”,48岁张泽涛并不讳言,“当了院长后,头发白的很快。”

  可也正是这日渐花白的头发,见证了民大法学院的每一分进步。

  “法学院在张老师带领下,思想开放,海纳百川,对各领域有实务工作经验的人都敞开了怀抱。这两年,民大法学院不仅在法学领域越来越有影响,而且社会影响力也在提高。”213日,学校毕业生,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检察官孟粉,在和民主与法制社记者交流时这样说。

  尽管时刻关注母校的发展,孟粉可能不知道,2012年,民大法学院被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确定为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在教育部推行的系列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中,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是中央民族大学唯一获批的国家级人才教育培养基地;2016年,民大法学院老师斩获四项国家社科基金,位居国内600多所法学院前10名之列。

  张泽涛对这些成绩并不满足。他对民主与法制社记者表示:“民大法学院立足于为西部民族地区培养法治人才,责任重大。”而目前,少数民族地区优秀法治人才的缺失已经不是纤芥之疾。

  中央民族大学曾在五大藏区的基层人民法院做过调研,能熟练使用双语写出法律文书的法官仅维持在个位数。人民法院双语审判人才的短缺、培养和使用问题,已引起了法律人的高度关注。不仅如此,全国法律类院校,能熟练运用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进行教学的老师也少之又少。

  而张泽涛“掌舵”的民大法学院60名法学教师中,有11名就来自少数民族。201611月,中央民族大学公开资料也显示,全校本科生(含预科生)中,少数民族学生比例为50%

  “少数民族学生对民大有心理上的亲近感,少数民族地区法治人才的培养,也是民大法学院当然的责任。”张泽涛语气坚定。

全国双语法官培训基地

  培养少数民族法律人才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为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服务。

  “不可否认,学生会出现流失的问题。”张泽涛表示,随着经济发展,人才流动性增强,不仅是民族地区双语法律人才稀缺,东部发达地区也缺少相应人才。少数民族群众到北上广深等地做生意,因语言障碍,碰上诉讼程序,就让办案法官很是挠头,也更谈不上法官进行双语文书的写作。

  这样一来,既懂民族语言又懂汉语的法律毕业生到哪都是“香饽饽”,没等回到“原籍”便被发达地区“挖走”。

  张泽涛表示,要让毕业生从西部来再回到民族地区去工作,培养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就显得格外重要。

  2014年,依托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民大法学院建立藏汉双语培训基地,每年招收20个藏族学生。“学生能熟练地运用自己所学,参与到当地司法实践,坚持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这是我们的教学宗旨。”

  目前,民大法学院本科、硕士、博士等各个教育层次都有少数民族学生,而且还特别设置民族法学专业博士点和硕士点,使得少数民族法学教育逐渐向高层次化发展。

  除此之外,张泽涛琢磨着,“如果最高法和最高检能和高校建立联通机制,定点化地培养少数民族双语人才,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人才流失的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李友祥对此深以为然。2015年两会期间,李友祥提出,缺少双语法官、检察官,是当前制约少数民族地区两院工作的主要因素,希望政府“订单式”开展双语人才培养,同时结合各地实际,制定差别化招录标准,以解决少数民族地区法官、检察官匮乏的实际问题。

  众多学者和专家的呼吁,落地有声。

  201692日,最高人民法院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所推行的“全国双语法官培训基地”在中央民族大学授牌。

  “这对提高双语法官的审判技能,更好地承担起维护民族地区社会公平正义的重任具有重要意义。”当天,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徐家新如是表示。

  国家民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刘慧也认为,要将学校打造为民族法律人才培养基地、民族法学研究基地和法律文化交流基地,为民族地区培养更多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熟悉了解各民族情况的双语法官。

薪火相传

  因其学识和担当,张泽涛成为很多学生的偶像。一位来自贵州名叫王琳建的法科生,虽非民大法学院毕业生,却也在博客中郑重地写到“张泽涛是熠熠生辉的名字”。

  受到这么多学生的崇拜,应该归因于张老师与法学的深厚缘分。

  然而,出生在湖北省嘉鱼县农民家庭的张泽涛,从小便没有成家成名的“妄想”,他把自己与法学的结缘,归结为“从众心理”。

  高考填报志愿时,听到周围亲戚朋友“学金融有钱,考法律有权”的朴素认知,倒也觉得有道理,便选择了法律专业“跳出农门”。

  尽管没人能看透自己的人生路,但从父辈承袭来的“踏踏实实做事,本本分分做人”的品格,却让张泽涛在法学道路上越走越稳。而真正让他坚定了走学术研究道路的信心,则是来源于程荣斌先生的认可。

  1998年,张泽涛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师从程荣斌先生,攻读博士学位。程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法学家、杰出教育家、新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亦被称为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的泰斗。

  “记得第一次让老先生修改文章时,老人家很高兴,认为我文章写得不错,有潜力。”程先生勉励其“要勤奋努力”,并对张泽涛文章中的标点、字句逐一进行了修改。

  从标点的运用到术语的规范到行文的逻辑,无不镌刻着程先生严谨的学术态度,春风化雨,这一学术品质后来也成为张泽涛标签。

  犹记得年少气盛,在与其他学者进行学术争鸣时,不经意语露锋芒,程先生便教导弟子,文风如人要柔和谨慎。“在读博的3年时间里,程老师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引导、鼓励我做好学术。”

  如今,程先生故去4年,张泽涛仍时时不敢忘先生教导,把谦虚、严谨的品质带入了自身教学。

  “张老师治学严谨,特别勤奋,经常有著作发表。”提到导师张泽涛,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检察官孟粉如是说。

  在张泽涛调入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的那年,孟粉考入民大法学院,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此前,孟粉在检察机关从事公诉业务,读研时跟随张老师写关于强制证人出庭的法硕论文,“张老师给予了全面的理论指导,强调我们有实务经验的,一定要以实践中办案数据及经验做论据,而不要就理论谈理论。”

  不管是就读期间还是硕士毕业,每当在实务工作中碰到问题时,孟粉总想听一听张老师的意见。

  张泽涛欢迎像孟粉一样的实务人才到高校攻读研究生,实现法治实践和法学理论的更强对接。他对不同阶段的学生,也有不同的希望。“我带的博士生还是希望他们多做些学术,本科生可以充实到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的法治队伍中去。”

  而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张泽涛总会提醒学生“做人要正派,守住人的道德底线和良知”。在平时教学中,除了坚守这一要义外,他更着力于塑造学生“法律人的思维”。

  20167月,他在对毕业生的临别致词中,系统地阐释了这一理念。

  “无论是思考问题、处理问题还是治学,都必须要有规则、程序、证据意识,在充分了解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及其意见的基础上,遵循正当程序,从事实、权责、规则中逻辑推演出自己的独立判断。”

  张泽涛希望这一思维成为学生以后工作和思考问题的基础和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