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白云区法学会聘律师调解员以法服人

  本报讯(记者陈创中□杨斯萍) 近日,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工作会议在南昌召开,提出了一手抓突出问题排查整治,一手抓理念、机制、方法创新,推动平安中国建设取得新进展的要求。会议召开以后,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法学会积极贯彻落实中央政法委关于“政法部门要创新社会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提高解决矛盾纠纷的能力与水平”的要求,聘请专业律师团队进驻棠景派出所惠民工作站,以“矛盾抓早、抓小,化解在基层”为目标,进一步创新优化棠景街惠民工作站的工作模式。

  白云区法学会在棠景派出所惠民工作站举行了“白云区法学会法律专业服务外包”签约仪式,正式委托广东南方福瑞德律师事务所派出律师进驻区法学会惠民工作站,并签订了为期一年的专业法律服务合同,开展人民调解工作。在签约仪式上,白云区司法局副局长袁志光为该所4名律师颁发“人民调解员证书”,今后律师将以人民调解员的身份,按照《人民调解法》严格依法履行职责。

区法学会聘请律师充当“和事佬”

  据悉,自2008年以来,棠景街聘请了4名治安联防队员,安排到派出所负责治安纠纷牵涉出的民间纠纷调解工作。早在2015年12月21日,针对区内治安警情突出,大量适宜用调解方式解决的民间纠纷混杂在治安、刑事警情中,严重耗费了警力并造成民警越位执法等问题,白云区法学会拨出10万元经费,尝试以棠景派出所人民调解室为试点,建成“惠民工作站”。

  今年11月3日,在“惠民工作站”的基础上,白云区法学会与广东南方福瑞德律师事务所签署合作协议,白云区法学会出资,以“法律专业服务外包”的形式,由事务所派驻4名专业律师进驻调解室参与人民调解工作。

  据了解,在接下来一年时间里,4名律师将在每周的周一、二、五进驻棠景派出所人民调解室参与人民调解工作。为了能够及时处理案件,最大化地利用人力资源,律师工作时间特别安排在派出所案件接处警高峰时段的下午3点至晚上9点。

  白云区委政法委副书记周赛波告诉记者,区法学会一直希望把惠民工作站的服务做得更扎实。白云区法学会以购买服务方式把律师引入人民调解工作在广州市尚属首次,是白云区社会治理和推进依法治区的一次创新尝试,是白云区法学会打造可持续、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法律服务工作模式的创新尝试。

多方共赢打造依法治区样板

  白云区位于广州市城乡接合部,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在社会转型期和产业结构调整期,其社会矛盾纠纷相对全市其他地区多发高发。在发生矛盾纠纷时,部分群众选择向公安机关报案。这些警情当中,有的是民事和经济纠纷应适用人民调解方式解决。由于它们混杂在治安、刑事警情中,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必须接处警,派出所因此成为矛盾纠纷的集散地,一定程度上造成派出所警力紧张,甚至可能造成“越位执法”等问题。

  在采访时,棠景派出所值班民警告诉记者,许多当事人被带到派出所时,经常是剑拔弩张,双方各执一词,对民警的调解经常抱有怀疑。如果此时能有一个立场中立、具有专业法律知识的律师作为调解员参与化解,小矛盾就能得到及时化解,也能在很大程度减轻民警非警情类工作压力。

  周赛波表示,“专业法律服务外包”模式一方面是把法学会服务基层、服务人民群众的工作模式固定下来,另一方面也充分发挥律师在参与人民调解工作中的独有优势。通过律师拥有的客观独立身份和专业的法律知识,可以破解调解中的信任和专业难题,为调解提质增效,将矛盾在激化前解决。

  法学会出资、派出所减压、老百姓受惠,进驻派出所任调解员对“新手”律师来说同样是个锻炼的平台。作为一名资深调解员,棠景派出所调解组张组长以过来人的身份“提醒”4名律师调解员,每天都会遇到许多情况不一的纠纷案件,需要灵活处理。广东南方福瑞德律师事务所郑壮亮律师告诉记者,在派出所值班做调解员,能接触到不一样的案例和当事人,对专业知识、临场应变能力都是一个考验,自身能力也能得到提升。

  专业律师的进驻为调解室注入了新的能量,从11月7日至30日,4名律师在值班期间共参与了14个案件的调解,当事人最后都达成调解协议。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白云区法学会将利用大数据分析对比,查缺补漏,探索、完善对律师的考核考评制度,将棠景派出所惠民工作站建成示范性人民调解室。

  “棠景派出所的‘专业法律服务外包’模式只是一个试点,未来如果证实具有可推广性,法学会将会和更多律师团队合作,在辖区内派出所推广。”周赛波告诉记者,“专业法律服务外包”作为一次摸着石头过河的尝试,未来法学会将在律师调解员反馈的数据上,和合作律师事务所共同研究相关课题,并力争把法律服务外包模式建设成为今后地区立法的一个新触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