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崇俊:“毒魔”克星

    让真相水落石出,让法律彰显正义。十余年来,杨崇俊既有责任重于泰山的担当,又有“不到黄河不死心”的韧性,他用博学、坚韧、耐心和执着实现自己的价值,用“零差错”检验结果为案件提供证据,使许多疑难案件迎刃而解,书写着“毒魔”克星的传奇故事。

 

 

  

  一个人、几千起案例、数以万计的检材、十余年的春秋交替……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他让一个个隐藏在阴暗角落的凶魔无法遁形,他就是山东省济宁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民警杨崇俊。

3分钟锁定毒驾铁证

  2016年3月10日,一份嫌疑人的血液样本摆在杨崇俊面前。济宁市公安局兖州区分局民警在颜兖路口盘查车辆过程中,发现驾驶员赵某精神恍惚,拒不配合执法,但进行酒精测试结果为零,问题出在哪儿?办案民警犯了难,遂向市公安局刑科所求助,要求进行毒品筛查。

  一边是时间的紧迫,一边是责任的重大。杨崇俊根据经验的积累,采用他研发的“超快速液质法”,仅用3分钟就检验出毒品为甲基苯丙胺,当天出具鉴定报告,为毒驾案定性提供了证据,使嫌疑人当天就被依法处理。

  记者获悉,《超快速液质法在毒驾案件中的应用》方法是杨崇俊多年实践并潜心钻研的成果。该方法为多起案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从而填补了全国毒驾检测方面的空白。

十几根毛发,让吸毒者现出原形

  2015年12月20日,济宁某地发生一起严重交通事故,轿车司机被碾轧死亡后又被指控有吸毒行为,一时事故责任难以界定。

  由于事故后发生大火,死者呈焦化状态,已无法提取到符合检验条件的液体检材。杨崇俊查阅大量资料和相关文献,细致分析毒品代谢机理后,他把目标瞄向了死者后脑勺仅存的十几根毛发。但是毛发中毒品含量极少,基质干扰大,角质蛋白难以除去。杨崇俊对提取的毛发进行分析,设计出科学处理方法,成功检验出毒品甲基苯丙胺成分,并出具了鉴定报告,证明了死亡驾驶员的吸毒史,为案件的责任定性提供了重要参考信息。

  据了解,杨崇俊将此技术运用到实践中去,他根据毛发的生长特点,进行分段检测,可以推测出嫌疑人的吸毒史,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检测指甲、生物组织等。

  在他检测的其中一个样本中,一个吸毒者在吸食毒品42天后被抓,也被准确地检测出吸食毒品成分。他通过实践研发的检测方法,可以检测到纳克级,相当于正常吸毒者体内含量稀释1000倍。

300余事例印证服务群众真心

  2013年7月9日,济宁市嘉祥县一名群众因昏迷后疑似中毒,正在医院重症监护室抢救,由于不知道药物成分,医生难以制定急救方案。杨崇俊在第一时间对药物进行排查,但未检出常规毒物。他根据工作积累及对中毒症状判断,终于采用特殊的方法成功检出毒物为氟乙酸盐。医生据此采用专用药物,使中毒人员及时脱离生命危险。

  2015年4月13日,济宁市任城区一群众来到前来求助,称其父周某在家中中毒,神志不清,医院称只要住院治疗就需要缴纳上万元费用,周某因家庭经济紧张而无力支付。杨崇俊对周某进行常规排毒,从血液中检出乙二醇成分,鉴定结果揭开了谜底。原来,周某捡到一车用玻璃水,闻到有酒味,当作白酒饮用,而导致中毒,医生根据毒物采取措施,使周某很快脱离危险。

  刑事技术民警虽不是医生,但在关键时候,同样能起到救死扶伤的作用。近年来,杨崇俊参与解救中毒群众近300余起,为公安系统赢得了满意度。

  杨崇俊熟悉法医毒物毒理知识,精通各种分析仪器,并积极研究功能开发应用,巧妙设计实验方案,拓展检测目的和功效。他研发的“超快速液质法”在全省得到应用,检测准确率100%

  2014年4月,他研发的《SPEM-GC/MS法检测尿液和毛发中的苯丙胺类毒品》项目,解决了生物检材中微量苯丙胺类毒品的检测难题,获得2014年度山东省公安厅科技进步一等奖。2011年11月,他研发了《相转移衍生化技术分析常见水溶性毒物》项目,操作简单、定性准确,先后获得2011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公安厅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被公安部信息化局列入2013年全国推广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