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群书治要》浅谈美国民主选举的弊端

  现代美国的民主选举制度,曾被很多人视为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先进的政治制度之一。一人一票,人人都能参与竞选,更是追求平等自由的青年人向往的理想目标。

  然而,研读《群书治要》可以发现,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民主制度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弊端。学习《群书治要》,可以帮助我们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根据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建立和完善一套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研读《群书治要》可以发现,美国的民主选举,至少有以下几个弊端难以避免。

以言取人

  民主制是通过什么来了解参选人、选举领导人,主要是通过参选人的演讲。这就会导致中国古人所说的“以言取人”的倾向。

  《论语》中有很多关于言语的经典论述。譬如说,“巧言令色鲜矣仁”。一个人花言巧语,伪装出和善的面目,善于逢迎取悦别人,这样的人就缺乏仁德之心。又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在言语上应该谨慎、迟缓,但是在行为上要敏捷、雷厉风行。正是因为一个人巧言令色,鲜有仁德之心,所以“君子不以言举人”,不因为他说得很好听,就对他委以重任。因为虽然他能做出很多承诺,但是一旦被选举上来,诺言却很难兑现。所以孔老夫子也说“有言者不必有德”,这个人言语很好听,但是他不一定有真正的德行。所以我们既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

  在《群书治要·中论》上也有一段“言语和德行”的论述:“夫利口者,心足以见小数,言足以尽巧辞,给足以应切问,难足以断俗疑,然而好说不倦,谍谍如也。”能言善辩的人,他的心智足以洞察到微细之处,言辞也非常巧妙、很有修饰,伶牙俐齿足以应对急切的追问,对人反驳也足以让世俗之人信服。但是他喜欢言谈,不知疲倦,喋喋不休。“夫类族辩物之士者寡,而愚暗不达之人者多,孰知其非乎?”然而在世间,那些可以按类归纳推理、明辨事物的人是很少的,而愚钝的、容易被蒙蔽的人是多数,那谁知道他说得正不正确,因为他的口才很好,甚至还有很高的学历,讲出话来头头是道,普通世俗之人就很容易听信他的话。但是他所说的可能是有违大道的。“此其所以无用而不见废也,至贱而不见遗也”。这就是为什么他没有什么实际价值却不被废黜、遗弃的原因所在。“先王之法,析言破律、乱名改作、行僻而坚,言伪而辨者杀之,为其疑众惑民而浇乱至道也。”古圣先王的法律规定,巧说诡辩而曲解法令、混乱礼法名分使其失去原意、行为邪僻却坚持不改、言语虚伪、强词夺理的人,要处以死刑。

  在《群书治要·傅子》上也说:“上好德则下修行,上好言则下饰辩。”如果君王喜欢的是德行,那么属下都会纷纷地去修养自己的品行;如果上面的人喜欢言辞,下边的人都会争相地培养自己的口才。“修行则仁义兴焉,饰辩则大伪起焉”,如果人人都重视修养、重视道德和品行,天下的仁义之风就兴起来了;人人都去学习能言善辩,虚伪的风气就会兴起,这是必然的征兆。“德者难成而难见者也,言者易择而易悦者也”,但是真实德行的成就是很难的,即使成就了也很难被发现;而言语去很容易出口,也容易取悦于人。“先王知言之易,而悦之者众,故不尚焉”。古圣先王都知道口才、文辞容易练就,而且爱听好话的很多,所以并不崇尚言谈。“不尊贤尚德,举善以教,而以一言之悦取人,则天下之弃德饰辨以要其上者不显矣”,如果不尊崇贤德之人,也就是通过尊师重道、举荐和褒奖善人教导百姓向善,却只以言辞说得好、能够取悦于人的标准来选用人才,结果天下背弃道德,只追求言辞修饰、能言善辩,并以此来向君主邀功请赏的人就不会少了。“德难为而言易饰也”,德行很难修养、很难成就,但是言语去很容易修饰。例如,一个人克服一个过恶,比如说嫉妒心强、容易傲慢、动怒,都得十年、二十年的功夫。但是我们只要学一学演讲术,很容易就可以上台去演讲。所以古人看到了这些问题,告诉我们不要因为一个人言语好听,就对他委以重任。但是西方的民主选举,确实主要是根据一个人的演说来选举一个人。

结党营私

  民主选举就是服从多数人的意愿。一人一票的结果是选举出来的人不一定是最合适的德才兼备之人。在《论语》上,孔老夫子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如果大家都厌恶他,你也一定要去观察为什么他被人厌恶,不能够轻易相信众人的意思;也有人被众人所推崇,同样也不要轻易的相信,要考察一下,他为什么被人赞叹。

  子贡曾经向孔老夫子提过这样一个问题:“乡人皆好之,何如?”全乡的人都赞叹他好,这个人怎么样?能不能判断他就是一个善人呢?孔老夫子说“未可也”,还不一定。

  子贡又问:“乡人皆恶之,何如?”如果全乡的人都厌恶他,可不可以判定这个人就是个恶人呢?孔老夫子说“未可也”,也不一定。

  孔老夫子接着说:“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不如全乡里善良的人都喜欢他,不善良的人都厌恶他,这样才能够判断出这个人的善恶。

  《史记》中记载,齐威王刚即位的时候,九年之间,诸侯都来讨伐他,致使国家得不到治理。于是,齐威王就把即墨的大夫(地方官)召来了。齐威王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去了之后,毁谤你的言语我每天都能够听到。但是我派人去视察即墨,发现田野都得以开辟,人民都丰衣足食,官府也没有积压的公事,齐国东部地区因此得以安宁,这是因为你不会讨好我的左右以求得赞誉的缘故。”于是,他封了一万户的食邑给即墨大夫。

  接着,他又把阿地的大夫召来了,对他说:”自从派你去驻守阿城,每一天都能够听到赞誉你的声音。但是我派人到阿地去视察,田野没有开辟,人民过着贫苦的生活。赵国攻打甄地的时候,你不能出兵去救援;卫国取得薛陵的时候,你居然连这件事都不知道。这是因为你善于以重金巴结我的左右以求取声誉。“所以当天他就烹杀了阿地的大夫,而且把自己身边曾经赞誉阿大夫的人也一起给烹杀了。对此,齐国上下都感到很震惊,人人都不敢文过饰非,而是做事务实,尽自己的本分,最终齐国也得到了治理。诸侯听到这件事,再也不敢轻易地侵犯齐国了。

  《六韬》中讲得更好:“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智,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是以群邪比周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邪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故其国不免于危亡。”如果君主以世俗大众所称赞的人为贤德的、有智慧的人,以世俗大众所毁谤的人称为是不肖之徒,结果喜欢结党营私的人,往往被举荐出来担任了领导;而不愿意结党营私的人、党羽少的人就会罢退。结果,这些邪曲不正的人结党营私、排除异已,把真正贤德的人给蒙蔽了、埋没了。忠臣还可能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处死,奸邪小人以虚有的声誉取得了领导的位置。这个世间的乱象就会愈来愈严重,这个国家也就免不了要危亡。

  依靠一人一票的选举,往往可能把那些结党营私的人选举出来。特别是候选人为了提高自己在全国的知名度,让更多的选民了解和支持自己,必须依赖大的财团进行宣传。一旦当选之后,也必须回报他们,考虑到他们的利益,所以选举基本上被大的财团所掌控,而财团的性质基本上是唯利是图。所以在民主制度之下,结党营私是一个很重要的弊端。

遗漏人才,引发对立

  由于民主制鼓励的是竞选、演说,这种选举方式往往会把最上等的人才遗漏。在《晏子》中记载,齐景公向晏子问求贤之道。晏子把人才分为三个等级,他说:“夫上,难进而易退也;其次,易进而易退也;其下,易进而难退也。”

  最上等的人才,很难请出来做官,即使做了官,也很容易退位而去;次一等的人才,容易出来做官,但是也很容易罢官而去;最下等的人,是最容易出来做官的,但是也最难离官位的。因为真正有德行的人与人无争、与世无求,没有功利之心。就像古人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进、是退完全是看时节因缘缘分,有条件、时机成熟,就出来用自己的所学、自己的德行为社会、为人民做贡献;条件不成熟,就退而独善其身,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品德。所以古人说“人到无求品自高”。像诸葛亮这样的人才,是要三顾茅庐才能请出来。他看刘备的心确实真诚恭敬,他才愿意帮助他,才肯出来做官。出来做官的目的不是为了升官发财、满足自己的私欲,而是想帮助国君治理天下,让天下的百姓过上太平幸福的生活。

  现在提倡竞选,就不能排除竞争应聘者急功近利,为利益而来。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竞选、竞争上岗往往选不出像诸葛亮、颜回这样最上等的人才。这样的人才是不愿意出来竞争的。

  民主选举采取竞选的方式,结果带动的是竞争的风气。为了获得自己的利益,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处心积虑地去谋算别人。在竞选的过程中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自赞毁他”,称赞自己,抨击别人。而斗争向上提升就是战争,战争再向上提升就是世界末日。

  中国人常讲“家和万事兴”,一个家庭里只有和睦相处、礼让为先,才能够兴旺发达。一个国家也像家庭一样,如果大家不是互相欣赏、互相扶持,而是互相竞争、拆台,这个国家怎么能够和谐呢?怎么能够治理良好呢。整个社会都是竞争对立的风气,这个社会就不会有和谐礼让的氛围,也就很难治理好了。但是很多西方人不明白这个道理。

  当前世界危机四伏,汤恩比博士等有识之士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要拯救今天的灾难,唯有从中华文化中寻找答案(见汤恩比《未来属于中国》)。简单地说,就是要放弃霸道文化,施行王道的文化。而《群书治要》就是一个以王道治国的纲领。现在的美国、还有东西方国家,都应该好好学一学《群书治要》的政治智慧。

  (作者系内蒙古赤峰学院、中共中央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