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国外的中国女人

    出国前也曾梦寐以求,一番拼搏后又义无反顾地选择逃离。男人在不如归去的同时,他们的女人却因孩子的教育、更好的生活环境而留在了异国,由此成就了一个新团体——新留守女士。

  你在国外,可能你的生活方式没有任何改变。

  平日吃的是中国菜,说得最多的是中国话,倾心聊天儿的是中国人,最喜欢看的是中文节目,抒发内心情感写文章用的是汉字。

  或者不管走得多么远,多么久,乡情总像一根无形的线牵动着国人的心。然而,如果成为留守在国外的中国女人,生活也许与你当初的想象相差甚远。

  201412月,一篇题为《留守美国的中国女人最担心的是什么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文章讲述了留守美国的几个中国女人的故事,揭秘留守美国的中国女人,她们内心的担忧?

“新留守女士”  

  留守,这个字眼从诞生起就弥漫着弱者的气息,像人们最常说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等,都是这些年来中国在新形势下产生的新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村许多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和生存状态,影响农村的社会稳定大局,是一个必须引起中国重视并认真破解的难题。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当时中国的出国热潮中出现了“留守女士”这个词,多指那些丈夫因为种种原因出国,自己却不能同行,只能独自留在大陆苦撑家庭、翘首盼郎归的女人们。

  可以说,留守的她们苦不堪言。要长期忍受夫妻两地分居的现状,加之上有老,下有小,女人只能以羸弱身躯担当家里的顶梁柱。

  然而,曾几何时,风水轮流转,这样的情况来了个360度的大转变。

  十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国内经济迅速发展。在国外也有了留守的中国女人,她们有着与留守女人类似的际遇。有研究发现,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当年一心想出国的男人们,多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来到那个梦寐以求的国度。今天却又因为丢掉了工作,或在那边干得不痛快,抑或是国内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等等这样那样的原因想要回国。

  为工作,为事业,男人们回到了那个曾经他们一心想要逃离的国度,义无反顾回到祖国。回国的男人们似乎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女人们或因为孩子的教育,又或因为更好的生活环境,抑或是中国社会的一些因素无法与男人同行。她们选择留在那片她们与男人们曾经一道为之努力奋斗过的土地上。

  作为一个新的团体,她们被称为“新留守女士”。与留守女士一样,有着相近的人生体验。唯一不同的是,留守的地点,一个是国外,另一个则是国内。

新留守女士的担忧

  对许多人来说,中国的生活及那种生活带来的感觉比什么都更加重要。

  70后”的艾丽(化名)来自西南一个省份的某个县城,丈夫是她的高中同班同学,作为该县城高考状元的丈夫顺理成章地进了北京某著名大学,大学毕业后又比较顺利地来到了美国,可惜选错了生物方面的专业,美国生物博士严重过剩。艾丽丈夫博士毕业后跟着一个中国老板在一个大学做博士后。几年前,中国老板在国内某大学申请到了千人计划,于是他也就跟着老板一起回到中国。

  艾丽和孩子留在美国,并在好学区买了房。大部分的时候艾丽自己的父母在这儿常年陪她。每到周末,艾丽把儿子送去中文学校后,便带着父母逛街买菜,参加中国教会的活动,逛逛农夫市场。平常则主要带儿子参加各种课外活动。

  艾丽的丈夫并不经常回来,也就是假期或是有机会来美国开会的时候才会回来,但每每丈夫回来的时候总会看到她容光焕发,拾掇得也比平时光彩照人了许多。

  那么长时间独自把丈夫一个人留在国内,艾丽难道不担心吗?每当有朋友问起,艾丽就很气愤地说:“我老公才不是这种人,他回国是为了做科学,我唯一担心他的只是怕他在国内吃不好,因为国内的食品不安全,像我老公那种连情人节是哪天都不知道的人,怎么可能会去弄那些乌七八糟的东西呢?”

  不过,一个在美国呆了七八年却连情人节是哪天都不知道的人会存在吗?艾丽说这话的时候不知道她自己是否真的相信。

没有父亲陪伴的少年

  留守国外女人的担忧,不仅仅局限于新留守女士,还有他们的孩子。

  当孩子的成长没有父亲的陪伴与参与,父爱缺失又究竟会带给尚在幼年的孩子怎样的影响?

  艾丽的丈夫回国时,他们的孩子才刚满一岁,现在孩子已经七八岁了。不知是不是长期没有父亲陪着长大的缘故,小男孩很阴柔,一点都不阳光,在班上一点都不像别的男孩子那么调皮捣蛋,总是安安静静的,非常听话的样子。

  留守美国的女士秋秋(化名)是个60后”,她丈夫50多岁时因为公司不景气被炒了鱿鱼,一下子没了工作,一时半会在美国不好找到新的工作。刚好中国一个新的工业园区有个还算不错的位置,于是秋秋的丈夫一个人回了中国。

  所幸的是,已到知天命年纪的丈夫很清楚他需要的是什么,什么东西才是对他最重要的,因而那些花花绿绿的生活对他吸引力不是那么大。秋秋丈夫经常都会回来,几乎是每月一趟,而且只要一回来,上初中儿子的各种活动都是他自己带着参加。因为他经常往返于中美之间,中文学校还时常请他从中国带一些需要的东西。

  在美国的留守女士曹文(化名)和丈夫可谓是郎才女貌。曹文是某大学的终身教授。而她的丈夫先是在外州的一个公司工作,后来索性回了中国,做某品牌中国地区的区域负责人。

  看起来,曹文的丈夫非常享受在中国国内的生活,丝毫没有回美国的打算。曹文曾软硬兼施,甚至连离婚都提出来了,她的丈夫还是不愿意回美国。

  曹文丈夫这个中国地区负责人的职务,每年会有很少一部分的时间来美国一个城市的总部呆一呆的机会,曹文不惜在这个城市找了工作。

  大女儿出生时,丈夫不在身边。曹文以为丈夫会更喜欢男孩,于是不顾一个人劳碌,又怀孕生下了第二个孩子,只可惜,还是个女孩。二人依旧两地分居,两个孩子也继续过着没有父亲陪伴的童年。

  虽然两个人的婚姻状态存续,但对她来说,生活总是缺少了什么;而对他来说,中国的生活及那种生活带来的感觉比什么都更加重要。

  不可否认,在中国,因赚钱和工作两地分居的家庭不少,更不要提一个在国内,一个留守在国外。不少人错过了妻子生孩子、耽误了给孩子看病,不能给老人送终等。

  事实上,许多人需要思考的是,事业、前途与一家人健健康康、和和美美地生活在一起相比,哪一个更重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