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直播乱象:数量“井喷”,质量“野蛮”

    随着“直播+”在各行各业的范围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直播乱象亟待行业监管。

 

 

  吃灯泡、喝火酒、飙车、色情、爆粗口、假装吸毒召妓、捕杀野生动物、伪慈善……为了吸引网民,为了“涨粉”,近两年里,跨越道德和违反法律的种种乱象出现在视频直播里。

  同时,“直播+旅游”“直播+教育”“直播+体育”等“直播+”形式在各行各业的范围不断扩大,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甚至衍生出主播培训机构这样的新行业,进入“直播+”时代。

  过去的两年内,“直播”不仅吸引了大量网民的眼球,也获得了大量资本青睐。各直播平台和主播如雨后春笋般,呈现井喷式发展、野蛮式生长状态,而个中乱象亟待监管。

野蛮生长背后是逐利

  野蛮式生长、井喷式发展的背后,是对资本的疯狂追逐。

  据华夏时报报道,天使投资人王立表示,互联网赚钱模式很简单,就两个环节,流量和变现。2015年,资本市场突然发现了网络直播的变现能力,所以蜂拥而至。中金在线的研究报告则认为,2020年网络直播将撬动上千亿规模的资金。

  不仅直播平台层出不穷,投资者也蜂拥而至,一轮轮的融资也是声势浩大。

  直播公会、主播也与“利”分不开。

  “Aries”是某直播平台的主播,喜欢唱歌,从2013年开始接触直播,先后进驻过多个直播平台,拥有十几万粉丝,是“直播”的资深玩家。据他介绍,直播从一开始的音频直播,发展成现在的视频直播。

  “一开始玩直播只是想涨点粉丝,然而效果并不理想,现在就变成了赚点钱是点钱,反正无聊。”“Aries”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

  景某是成都一家演艺公司的负责人,她的公司从今年7月份开始做直播公会,她告诉记者,公司在直播平台注册成为公会,公会负责招募、组织、管理主播以及结算工资等工作。

  景某表示,大平台各方面都相对成熟,克扣的资金比例也比较多,而小平台或者新平台需要公会组织带主播去冲人气,赚的相对也多些,所以他们已经从大平台转战到小平台。

  舞蹈演员“喵喵”经常看自己男朋友的直播,觉得很好玩,不久前,她也在一家小的直播平台注册,成为一名主播。当记者问到“你有才艺和颜值,为什么不去流量大的直播平台”时,“喵喵”表示,有名气的大平台明星和网红那么多,普通人根本赚不到钱。

  “喵喵”还告诉记者,她目前平均每周大概能赚1000多块钱,手机平台的主播没有电脑端的主播提成多,“电脑端的主播一般都有音像设备,手机平台只需要一个手机就可以。”据景某介绍,她的公司所经营的主播里,赚得最多的人平均每个月一万两千多块。

  “Aries”表示,自己每月的直播收入在1500元到3000元之间,不稳定,有时候直播两小时才赚20多块,还没有去酒吧唱歌赚得多。

  “Aries”还透露,主播之间的竞争也很激烈,有的主播看到别的直播间有粉丝送主播贵的礼物,就会主动与这样的粉丝私聊,然后想办法让其为自己花钱。有的主播曾经因为这样的事情撕破脸皮,在主播群里对骂。

主播准入门槛低,收入无保障

  据华商报11月20日报道,在帮某直播平台直播一个月后,西安约500名主播不仅没有拿到承诺的底薪,甚至无法登录账号兑换直播获赠的礼物。主播经纪人“讨薪”近一个月,没有任何进展。

  而该平台所在公司发声明称,经纪人等主播组织者在未取得书面许可及充分授权的情况下,对外明示或暗示承诺的“2000元底薪”系其个人行为,相关后果与直播平台无关。

  据了解,大部分主播与直播平台或者公会之间并没有签订合同。“喵喵”表示,自己并没有与所在直播平台签合同。

  而“Aries”则与所在平台是签约关系,他告诉记者,有些直播平台会筛选优质的主播并与之签约,“对于签约主播,有的平台有底薪,有的没有。基本上三个月或者半年一签,签约之后,主播不能再去其他平台直播,收入主要看获得礼物的多少。”

  景某表示,他们经营的公会招募主播一般通过网络渠道或者熟人介绍,公会也并没有与主播签合同,主播都是兼职性质,类似于临时工。主播没有底薪,收入主要看直播获得礼物的价值,平台、公会和主播按不同的比例分成。

  “对主播要求很简单,18岁以上,有才艺、颜值高,或者擅长和观众互动、聊天,只要具备其一就可以通过。”景某说。

  “喵喵”介绍,她所在的直播平台是家族式管理,个人通过加入不同类型的家族进入直播平台,准入要求与景某所述基本一致。

  据了解,一些综合性的直播平台有多种不同的直播分类,如舞蹈、音乐、游戏、脱口秀等,但是每个分类直播的内容并没有具体的规定。

  “喵喵”表示,自己并不会对直播内容提前做准备,每天直播时间也不固定,直播时基本会随性地跳舞。对于禁止性内容,喵喵表示,平台上都有公告。

  记者查看多个手机直播平台发现,每个平台的直播界面都随时滚动着公告或者提示。某平台直播界面公告显示,官方倡导绿色直播,对直播内容24小时在线巡查。任何传播违法、违规、低俗、暴力等不良信息将会封停账号。同时还有财产安全提示的内容。

  马东(化名)是某直播平台的运营经理,已经进入直播行业三年,他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他所在平台现在是24小时×365天的人工监控,严格按照现有法律的规定运营和管理。

  “Aries”认为,虽然现在社会上很多声音都谴责直播中的低俗、违规内容,监管也越来越严格,但是很多主播还是跃跃欲试,因为屏幕前的观众喜欢看,主播为讨好粉丝,让粉丝给自己送贵的礼物,愿意在直播中满足他们很多要求,所以很多普通主播比那些有才艺的主播赚得更多。

加强培养专业主播

  “新生之物,其形必丑。”马东说,“虽然不排除确实有积极向上的优质主播,但那毕竟还是少数。目前绝大多数主播直播的内容没有什么实质意义。”

  马东认为,直播低俗内容的主播主要是为了博眼球。但是根据直播平台类型的不同,主播也会有差异。那些综合的、流量很大的平台,有很多主播想成为“网红”,为了名和利竞争得很激烈。而有的平台是面向全民的娱乐性质的,比如一些K歌直播平台,纯为个人享受、放松,很多人没有主播的概念,没有想走红的想法,也基本上没有什么竞争。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四新认为,国家的相关制度没有建立起来,不能对违法的从业者、企业进行严格处罚,导致直播乱象有愈演愈烈之势。

  对于网络直播乱象的规制,多方一直在努力探索。多个部门及行业协会先后发布诸多文件。2016年4月,北京市网络文化协会同百度、新浪、搜狐等20余家直播平台共同发布《北京网络直播行业自律公约》;2016年6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以下简称网信办)发布《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2016年9月,广电新闻出版总局下发《关于加强网络视听节目直播服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据了解,为了更好监管直播,不少平台在技术上进行了升级。如某著名动漫网站特别研发了符合二次元文化特色的“鉴黄模型”,这种新模型每秒处理300张截图,查全率达到98.3%。嫌疑图片从读图片、图片传输、计算、返回结果全过程,平均响应时间由原先的4秒左右缩短为2.2秒。人工审核后台可以在10至15秒内,完成对嫌疑图片的二次判断。

  2016年11月4日,国家网信办发布《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从12月1日起开始施行,将实名登记、即时阻断、新闻信息先审后发、主播黑名单等对直播内容及平台技术上的规定等内容囊括在内。但据了解,现有法规并没有对主播招募及直播经济纠纷进行规制。

  王四新认为,《规定》严格实施及各项要求的认真落实,会带来直播行业格局的变化,甚至会引发新一轮的直播行业洗牌。那些有实力、合法经营的企业会生存下去,而那些依靠违法经营来获利的企业,会受到更多的限制甚至无法在市场上立足。

  马东表示,未来直播行业除了加强监管外,还应加强对主播素养和法律意识的培养,引导一个正向的价值观。未来直播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多方合作努力。国家相关规定以及各平台的机制会不断完善,相信直播乱象会得到有效控制,直播平台将会有序发展,氛围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