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种脱毒疗法重塑戒毒人员内心世界
探访北京市强制隔离戒毒所
戒毒所提出的口号是希望戒毒人员“安全并有所改变和成长”,安全是监管场所的底线,改变和成长是戒毒的基础,因为戒毒是一种行为,行为背后是认知,认知背后是环境,给戒毒人员提供改变和成长的环境,这就是戒毒所的内涵。
“妈妈的眼泪每一滴都是儿的罪,孩子让你的心都操碎了……”11月21日,初雪后的北京空气清新,民主与法制社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顺义区的北京市公安局监所管理总队强制隔离戒毒所实地探访,34岁的戒毒人员陈深(化名)正在弹着电钢琴演唱《叫一声妈》。这首歌由他作词作曲,陈深和其他4位爱好音乐的戒毒人员组成了一支临时乐队,当天还演唱了《没有兑现的承诺》《奇迹》等歌曲。
自创歌曲洗涤心灵
陈深是天津人,2014年初,他在参加一家夜店店庆活动时第一次接触到毒品。陈深坦言,第一次接触毒品,生理上的反应只是呕吐,但是精神上对毒品反而更好奇了。
此后,工作压力大的时候,他更愿意跟朋友打听毒品的渠道。
今年9月底,陈深因被查出尿检呈阳性,在拘留所待了15天后被送到了强制隔离戒毒所。两个月时间,他不仅胖了,还创作了十几首歌曲,《叫一声妈》寄托了他对母亲的愧疚和思念。
每周他都会给家人打电话报平安,汇报思想活动,妻子希望他好好反省,把身体调理好回家。
“就算全世界都不要我了,我妈也不会放弃我。”在陈深眼里,64岁的母亲很坚强,一直鼓励他好好改造,“她有心脏病,知道这事后差点没了。”
作为家里的独子,在他成长过程中,父母付出太多,直到来到戒毒所,家人才知道他吸毒。“这里让我安静了,离开外面复杂的环境,每天6点起床,晚上10点睡觉,我会反思自己过去的错误,也有时间创作歌曲,这很重要。”刚来时有抵触心理的陈深意识到,用毒品排解情绪,就是逃避,而管教对他进行的心理疏导对戒毒很有帮助。
强戒所一科副科长李星淼表示,音乐疗法是戒毒所“橄榄叶心理治疗工作室”的方法之一,使戒毒人员在音乐中感知、感悟,树立重返社会的信心和决心。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情绪,一个健康的人可以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对戒毒人员来说,情绪管理是一个大问题。他们在创作音乐过程中管理情绪,再用歌唱方式把情绪表达出来,就会有成就感。”强戒所所长崔新华说,“音乐治疗告诉他们怎么管理情绪,在戒所3个月要有所收获和沉淀,这是音乐治疗的核心东西,不仅仅是娱乐,更重要的是治疗。”
14岁开始吸食冰毒
记者实地探访期间,恰逢向日葵治疗社区30余名女性强戒人员正在晨会上齐声诵读家庭信条。在管教的带领下,她们围坐一圈,开始分享人生格言,对每天的心理状态进行汇报。
年龄最小的戒毒人员小丹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在强戒所管教赵英灿的鼓励下,她站起来大声分享自己的格言。
小丹17岁,来自四川,父母早年离异,母亲改嫁,她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上中学时性格开始叛逆。辍学后,她在网吧认识了不良朋友,开始吸食冰毒,那年她14岁。
“第一次见到小丹时,我很想抱抱她,她和我女儿同岁。”赵英灿说。
刚到戒毒所时,小丹说话很冲,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吃饭时甚至会抢吃抢喝,其他女戒毒人员很有意见。
1个月过去,在管教的耐心疏导下,小丹变得沉静,她说,想早点回家看望爷爷奶奶,想吃家里很多好吃的。由于路途遥远,爷爷奶奶年纪大,至今没能来看她。
虽然只有小学毕业,但在赵英灿看来,小丹聪明、思维敏捷,“我送给她一个日记本,让她写下所有她想说的话。她写了十几篇,回忆爷爷奶奶对她的疼爱,讲述第一次吸毒的经历,来戒毒所的感受……字体工整,文字流畅。”
“6年前,我怀揣梦想来到北京成为一名北漂,工作努力上进,成为父母的骄傲,可慢慢地心飘了,我无法掌控自己,把本该奋斗的时间吸食毒品不能自拔……”一名戒毒人员分享了戒毒感想,说到吸毒的经历给家人造成的伤害,她流下了泪水。
到戒毒所的前一个月,正好是这名戒毒人员的父亲79岁生日,因吸毒,她不敢踏上回家的路。“未来两年我希望养成良好的操守,早日回家,对老人尽孝道。”她说。
崔新华表示,戒毒所一直尝试把国外一些对于戒毒人员的康复理念和方法引进来,比如向日葵治疗社区,其背景为美国DAYTOP文化,是以同伴教育为支撑、以重新社会化为目标的戒毒理念。对戒毒人员来说,攻克心理的障碍、守住防线,才是彻底脱离毒瘾的难点。
因此,戒毒所对戒毒人员从认知、行为等方面进行心理干预,提升戒毒人员的情绪控制能力、社会适应能力、选择能力,以帮助他们提升抵御毒品诱惑,重塑行为方式的能力。
电影疗法打开内心情结
毒品成瘾者,要想彻底戒除毒瘾,除了本人有坚强的意志外,还必须有家庭、社会的支持。戒毒所在对戒毒人员管理教育的同时,还与戒毒人员家属建立联系,使他们理解、支持戒毒人员的戒毒生活。记者探访中,有两名女性戒毒人员正坐在电脑前与家人进行视频聊天,讲述在所内的生活、治疗及思想进步。
此外,戒毒所还邀请社会禁毒志愿者、专家、学者来为戒毒人员授课,开展心理咨询、同伴教育及职业技能培训,帮教工作的社会化,使得戒毒人员感受到与毒魔的斗争中他们不是孤立的。
北师大英宸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心理教师邵然已经与戒毒所合作了10多年,她的主要工作是每周为戒毒人员进行一次心理辅导,时间1个半小时。
11月21日上午,20多名男性戒毒人员围坐一起,邵然对他们进行电影疗法。
1年多前,戒毒所开始使用新型电影疗法。邵然介绍,这一疗法的运用在国内处于前沿,“主要是让戒毒人员观看一些经典电影,通过吸毒人员对剧中人物行为的分析进行自我探索,重塑他们的内心世界。”
“他们可能不愿意直面自己的问题,利用电影作载体,希望戒毒人员通过电影情节和人物角色去反观自己的人生。”邵然说。
看完电影,她会让每个成员分享电影情节中印象最深刻的地方,让他们表达对一些人物的看法,“可能看到他们内心的投射,通过电影情节跟他们沟通帮助化解。”
这些戒毒人员既有老板,也有音乐学院兼职老师、酒吧工作者等,年龄最小的十五六岁,最大的60多岁。“其实,每个吸毒人员背后都有一些解不开的心结,电影中有一些行为榜样,让他们通过学习强化,打开心结。”邵然说。
戒毒所实现医疗社会化
北京市强制隔离戒毒所成立于1995年9月,目前有戒毒床位240余张,民警近70人,并配备有医疗、护理、心理等专业人员。
根据《戒毒条例》中关于吸毒人员强戒期限为3-6个月的规定,戒毒所以“周”“月”为时间单位,开展戒毒人员躯体脱毒、心理干预工作,充实戒毒人员在所内的生活内容,同时邀请心理、卫生专家为戒毒人员讲授心理健康及毒品诱发的重大疾病防治知识。
戒毒人员既是违法者,也是受害者,更是需要治疗的患者。
戒毒所工作人员表示,对戒毒人员的治疗分为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长期吸食毒品的人会在身体上有一些疾病反应,主要表现为睡眠障碍。同时,吸毒人员对疾病的抵抗力相对较弱,普通人正常的感冒可能很快就能康复,而他们就需要更加细致的治疗。
生理上的问题用药物就能解决,心理治疗是戒毒所面临的更重要的任务。
目前,戒毒所具有物理检查设备、生化检验仪器,能够满足戒毒人员的日常体检和必要的检查。现有医生12人,其中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7人、护理人员30人。
2015年,戒毒所实现了医疗社会化,与999急救中心总部、顺义区医院建立了危重症救治绿色通道,对于戒毒过程中出现的躯体疾病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
吸毒人员长期吸毒,不仅对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对精神和心理的负面影响更是巨大的。戒毒所在对戒毒人员加强教育、治疗的同时,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康复项目,包括体能训练、心理治疗、劳动和技能训练等。
崔新华表示,戒毒所提出的口号是希望戒毒人员“安全并有所改变和成长”,安全是监管场所的底线,改变和成长是戒毒的基础,因为戒毒是一种行为,行为背后是认知,认知背后是环境,“所以戒毒所的核心就是给戒毒人员提供怎样改变和成长的环境,这就是戒毒所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