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司法局落实“放管服”改革措施提升公共法律服务水平
本报讯(记者张晓娜) 11月14日,北京市司法局召开服务群众暨“放管服”工作新闻发布会。市司法局副局长马燕主持会议,市司法局公证管理处、律师许可处、司法鉴定管理处、市法援中心等处室先后介绍了本部门在服务群众方面的新举措以及取得的工作成果。
围绕着供给侧改革和“放管服”以及全市的中心工作,2016年,北京市司法局发挥职能优势,主动作为,推出一系列便民利民举措,取得了积极成效。
市司法局在公证行业推出多项便民利民措施。为有效满足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和广大市民群众的需求,设立了方圆公证处通州办证室,优化了公证法律服务资源配置;对不涉及处分财产的委托、声明、证明副本、影印本与原本相符等简单的公证事项,材料齐全的,公证机构自受理之日起7个工作日出具公证书,提速增效率达50%;实行首问负责制度,最先接待或受理的公证人员作为第一责任人,对当事人申请办理的公证事项,依法详细解答,及时认真办理,不得推诿、拒绝。实行双休日值班制度,为方便人民群众咨询办证,有条件的公证机构在双休日期间安排值班接待;有条件的公证机构通过本公证机构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方式建立本机构的网上预约办证平台及网上咨询平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目前,全市已有国立、国信、中信、长安、求是、方正、方圆、东方、国泰9家公证处可以通过微信或手机APP实现网上预约办证。
在规范律师行业服务管理方面,北京成为全国第一个启动并完成存量数据转码应用任务的地区。在全国律师行业纳入信用建设体系尚未出台政策的情况下,市司法局主动协调市质监部门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实现了三证合一。目前,北京2082家律师事务所的新版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和每个代码所附的38个字段数据已经整体回传至质监系统的数据平台。
在司法鉴定行业方面,为了更好地服务诉讼互动,市司法局组织修订了《司法鉴定执业人员能力评估考核办法》,完成了司法鉴定执业人员能力评估之法律法规题库升级改造,将司法鉴定人应当学习掌握的15个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内容纳入考核范围。今年以来,共组织了5批次251人参加能力评估考核,涉及8个专业类别。今年,市司法局还制定了《北京市司法鉴定类行政约谈办法》《北京市司法鉴定行业检查办法》,通过加强行政约谈和日常监督检查,促进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规范执业。
在法律援助方面,2016年,北京市12348法律咨询综合服务平台项目被市政府列入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市法律援助中心经过近半年时间的精心建设,今年9月平台开始试运行。10月19日,“北京法援”微信公众号主页面正式上线,向网民推送第一组信息,“咨询服务”菜单对网民正式开放,11月11日,市民可以通过手机微信在线申请法律援助。目前,全市12348法律综合服务平台开通29个人工座席,含28个电话咨询座席和1个网络咨询座席。自试运行首日到11月11日止,12348平台市民呼入总量为74153人次,进入人工服务总量为45278人次。此外,12348平台网络咨询座席共为692位网民提供了在线法律咨询服务。微信公众号开通不到20天,就有近千人关注了“北京法援”公众号。
根据试运行阶段的统计情况,12348法律综合服务平台市民呼入量大幅提升,市民满意度普遍较高,实现了零投诉的目标,达到了预期的社会效益。
马燕最后表示,市司法局党委高度重视“放管服”工作,把它当成为民办实事项目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这项工作也是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抓手,作为简政放权司法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