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镇江中院“刚柔并济”破解执行难

  本报讯(记者顾娟 □闫国友) “全市执行力量只有200多人,年人均办案300多件,这仅仅靠互联网+的‘执行天网’提升效率和法不容情的刚性是远远不够的。”面对执行案件年增30%以上的压力,打好“用两到三年解决执行难”的攻坚战,江苏镇江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宁杰颇有感触,“更要想办法提升被执行人的执行能力,提高执行的‘温度’,刚柔并济才能从根本上破解执行难问题。”

  记者了解到,仅今年上半年,全市执行案件就有18000多件,数量已达到去年的四分之三,超过2014年全年总和。不仅数量连年递增,而且执行难度也不断增大。

  宁杰表示,执行难就难在资不抵债、物不抵债,或者一无所有。而这一类又占有一定比例,如果单纯依靠刚性手段,只能是越执行越难。只有在强化执行刚性的同时,提高被执行者“造血功能”,提升执行能力,才能使执行难有效化解。

  据此,该院一方面对执行案件强化目标管理,确保执行时效。另一方面,采取“阳光执行”“放水养鱼”和司法救助等多种方式,对被执行人的执行能力“温度孵化”。执行的根本目的是债务结清,对一些一时无法履行义务,但具有偿还潜力的企业,该院全力做好解释协调工作,申请“放水养鱼”,定期跟踪发展状态,有力即执。比如某企业负债数千万,土地、厂房、设备已被抵押,其他一些设施即使强制变卖,也差额较大。但该企业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放宽一定执行期限有可能起死回生,还清债务。于是,他们经过审批,延期执行。这家企业不但按期还清债务,还恢复了生机。宁杰告诉记者,提高执行的“温度”不是纵容包庇,而是帮其“造血”和“蓄力”。

  据悉,近年来,他们已对多起案件的被执行人进行帮扶和救济,大部分案件已经执结,避免成为“抽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