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不断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破解治理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省南昌市围绕制约综治工作长远发展的问题,立足本地实际,破难题、补短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探索新机制新方法,努力提升群众参与感和获得感。

打造公共安全信息化道路

  2016年8月31日下午3点,距离庙会高峰期还有9个小时。140公里外,九江市武宁县江桥村的陈甲凤一家正准备赶往南昌市西山镇万寿宫庙会。

  作为中国道教净明道的发祥地,每年农历八月初一前后,坐落市郊的万寿宫都会迎来赣州、宜春、上饶等四面八方的信众,特别是信众们有农历八月初一零点“抢头香”的习俗,这让当地政府对防范安全隐患如履薄冰。

  针对新时期的治安问题,江西的平安建设不断将公共安全工作引向精细化、信息化的道路,有效防范、化解、管控各类风险,南昌市新建区西山镇综治中心主任赵婷婷深切感受到这一点。

  2011年,赵婷婷调入西山工作,这是她经历的第六个庙会。南昌市新建区代区长陈吉炜说,每到庙会高峰期,差不多36万余人聚集于此。高明殿作为万寿宫的主殿只有700多平方米,但瞬间聚集的群众可达10万人。和往年不同,今年庙会安全维稳指挥部从万寿宫内搬到了西山镇综治中心,赵婷婷说,虽然依然高度紧张,但今年算是心里最有底的一年。

  随着江西省、市、县、乡、村五级综治中心的建成,西山镇综治中心实现了与公安、运管、武警等各部门的信息共享,这个平台往常是为百姓提供组团式服务的“一个窗口”,在庙会期间,它又成了“千里眼”;与此同时,全省各地的网格员也被调动起来,他们将香客信息收集然后上传,最后汇总到西山镇综治中心,这使得庙会的前期摸排工作有了“顺风耳”。

  8月31日晚上8点,庙会进入高峰期,在靠近西山镇的320国道上,在被堵的一辆车上,几位香客说起了路上一段经历。原来,陈甲凤下午临时决定搭乘一辆面包车去西山,本村的网格员郭帮映得知这辆车可能是报废车辆,于是向乡综治中心反映。经过各级综治中心紧急协调,面包车在相邻的永修县被交管部门拦下,这时,网格员老郭正好领着其他香客赶到,就这样,陈甲凤跟大家聚到了一起,顺利到达西山镇。安全隐患悄然化解。

  全省综治中心以预防为主、协调各部门的功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巨大作用。在江西省综治办主任徐南凯看来,这场庙会,用“实战”检验了综治中心建设的“实效”。江西仅用不到半年时间,就挂牌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省级综治中心,并且率先实现了综治中心的省、市、县、乡、村五级贯通。

  具体说,线上整合资源,线下的市县两级综治中心建设场地,则是靠在当地行政服务中心“挤”出一块区域综治中心的“组团式服务”场所。在综治信息化建设通向乡村的“最后一公里”路上,江西通过市场化手段,用竞争性谈判选择运营商,网格员的手机由电信赠送,上网流量费每月只收60元。

  截至目前,江西建成的各级综治中心已经超过2.2万多个,而这些综治中心之下,还有超过13万个城乡网格以及超过15万名的网格员。

  2016年,江西全面推进综治中心建设、综治信息化建设、网格化管理建设等综治三项建设,不断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创新防控网络建设解民忧

  目前,南昌市正在推进“地网”工程建设,采取“智慧安防+人防+保险理赔”的模式,借助人工智能视频监控、人脸识别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升公众安全感。

目前,已有3万余家商铺、银行、医院、学校入网,已入“地网”的单位,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均大幅下降,有的地方多年“零发案”。

  南昌市丁公路南柴北苑社区,是个单位宿舍小区,这里两个月内曾发生盗窃案22起。与很多老式小区一样,居民都安装了防盗网。去年,“地网”工程在小区施工,一个个探头竖了起来,小区内还有保安24小时巡逻。不久,街道社区干部就是否自愿拆除防盗网征求每家每户的意见,家住三楼的黄女士同意了。没想到地网建好之后,要签拆除同意书,她反悔了,“我一个人住,万一小偷进来了,我没有安全感。”这事僵住了。

  第二天,地网指挥中心显示,黄女士家的警报器响了。正在巡逻的保安迅速赶到,发现黄女士家并没有发生可疑情况。接着第二天,黄女士家的警报器又响了,保安赶到后依然没发现有何疑情……这样的情况持续了7天,工作人员猜出来,这是黄女士在试探地网到底安不安全。但是,只要警报响了,保安还会及时赶到。最终,黄女士主动拆除了防盗窗。

  在南昌,有108个小区安装了地网,这108个小区,盗窃案是零发案。只要有“可疑人员”进入小区,或有人攀爬,“地网”的人脸识别和隐形防盗网就会在0.01秒内被触发,指挥中心的警报会自动响起,专业保安会迅速赶到。

  拆除防盗网,除了美观,还能消除一定火灾隐患。“像低楼层的居民,装了防盗窗,如果火灾发生,就等于把自己的逃生通道堵死了。”一位综治人员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地网工程不用居民们花一分钱,也不用街道、社区、派出所等职能部门调动一个人,这个工程是安保企业研发、安装、值守、维护,政府花钱购买企业的整套服务。

南昌市综治办副主任罗永兴介绍说,南昌部分开放式小区,没有保安,没有安防设施,发案率偏高,加上警力严重不足,于是就想办法用政府购买服务,引入民营企业参与治安防控,把政府原本提供公共服务的经费真正用在刀刃上。   

  一个千户的小区,政府购买地网服务是38万元,相当于一户一天一块钱。在商铺安装地网,店主自己付费,每个月150元,店主们一算账,认为钱花得值。“过去我们雇人来守夜,一年费用就要七八千块钱,现在有了地网,这个钱就省了。”一位店主说。原来,地网除了智能化的技防和专业保安的人防,还有保险理赔。

  2016年元月,盗窃者对一家超市连续踩点多次,一天夜里,他迅速撬开防盗锁,偷了一箱烟。保安虽然2分钟之内赶到报警点,但人还是跑了。第二天,地网就启动了保险理赔程序,超市最后获得了近3.1万元的赔偿。由于地网探头精准地捕捉到了盗窃者的脸部影像,派出所在事发第3天就抓住了人。“天网管住面,地网控住点,我们下一步将把地网并入天网,构成天地一张网,真正做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罗永兴说。

消融棚改坚冰

  南昌在城市棚户区改造过程中,恪守“不与民争利、阳光拆迁、用群众工作方法做拆迁工作”三项原则,坚持让利于民、阳光操作,从政策和操作层面预防减少矛盾的发生。

  在该市著名的八一起义纪念馆附近,有一片老城区,上世纪90年代就有了拆迁改造的打算。70多岁的周玲玲在这里生活了40多年,一家四口挤在十几平方米的房子里,冬冷夏热。更让老人担心的是,这片棚户区人员复杂,消防隐患大,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许多棚户区居民都像周玲玲一样盼拆迁。2013年,新一轮“旧城改造”启动后,全市在棚改的问题上,更新了观念,局面一下就打开了。

  首先是资金问题,该市推出了“1+6+X”的解决方案。南昌市市长郭安解释说,所谓“1”就是市土地储备中心进行托底,对单块地面而言,资金不能平衡的由土储中心全托底;“6”就是政府六大投融资平台,通过政府的投资公司平台介入解决资金的短缺,同时注重推出X,所谓“X”就是社会资本。

有了钱,还要把政策用足用好。周玲玲的房子只有十几平方米,还是公房,按政策补不了多少钱。在棚户区,像她这种情况的拆迁户不少。为了解决问题,南昌市在棚户区改造时,探索了先房改、后征收的政策。

  “能房改的先房改,然后补偿,让利于民。”南昌市房管局征收处处长刘明说。周玲玲住了40多年的房子终于属于自己了,由于房子只有十几平方米,按照现有面积补偿的钱根本不够在南昌买房。针对这些特困群众,南昌又制订了相应的棚改政策。

  万寿宫片区棚户改造工作人员邓文娟表示,根据南昌市的统一拆迁政策,房屋面积不满36平方米的,可以享受36个平方米的补偿标准,同时还有两个(总价)20%的补贴和奖励,提前搬迁还有1.2万元奖励,加在一起估计有40多万元。周玲玲用40万给儿子买了一套二手房,而她们老两口,因为符合公租房申请条件,政府按照棚改拆迁户优先配置公租房的规定,为她们配备了公租房。

  除了让利于民,南昌市在拆迁过程中还充分发挥居民自治的作用,组成民主协商议事会,做到共治、共享。在选择房屋评估公司过程中,经过居民充分讨论后,由居民投票、监票,并由居民作出最终选择。拆迁户张塘花说:“他们计票、监票、统票,我都全程参加了,结果出来正好就是我选中的那两家。”两家评估公司,按照相关规定背对背估价,哪个价格高,居民们就可以选哪个价格作为拆迁补偿的标准。

  此外,南昌棚改还推出楼栋奖,只要整栋楼的居民全部按时搬出,每户居民都可以得到数千元的奖励,居民们开始相互帮助。自治、共治、法治相结合,把过去的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变成阳光工程、民心工程,让困扰南昌市多年的棚改坚冰在阳光下迅速消融,人民有了更多获得感。旧城改造至今,没有发生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群体性事件、个人极端事件和恶性阻工事件,实现了“政府得民心、百姓得实惠、社会得稳定”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