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刚:长征精神没有改变现代社会仍有借鉴意义
长征是人民军队创造的壮举,也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它用艰难困苦铸造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象征。
对此,知名军事评论员岳刚在接受本社记者采访时表示,长征精神自始至终没有改变,现代社会仍然需要这种精神。
长征精神是一种信仰
记者:什么是长征精神,有没有经典的故事?
岳刚:长征精神诞生绝非偶然,是以中国几千年优秀文化为主,加之马列主义中国化的指导和红军指战员的实践,由多方面因素形成的,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史上的丰碑。长征精神的内核是红军指战员的信念和信仰,就是要推翻压迫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使劳苦大众获得解放、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了这个理想,红军前仆后继,英勇牺牲,实现崇高理想和目标。
长征精神,是从不同角度总结出来的。红军三支主力队伍走了22个月,留下了很多宝贵财富,比如英勇善战、不怕牺牲、不屈不挠、实事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了民族光明浴血奋战……这些都是长征精神。但最主要的还是信念和革命理想。
现在来说,很难用一个故事把长征精神完整概括出来,但有一个比较典型的故事。湘江战役时期,在共产国际执委会派往中国的军事顾问李德的指挥下,红军和敌人打消耗战,面对优势敌人的攻击,伤亡十分惨重。从出发时的8万多人,打到只剩下3万多人。当时红军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带领全军官兵殿后阻击,打得很艰苦,自己身负重伤,腿断了,最后不幸被敌人活捉。当时敌军指挥官是湖南省主席何湘,他觉得这次抓到了一个大人物,就下命令把陈树湘送到长沙去。途中,陈树湘乘敌兵不备,猛然撕开缠绕在伤口上的绷带,在撕心裂肺的叫声中,他用一种非常痛苦且残忍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牺牲时年仅29岁。因为有了这样坚定的信仰,红军将士誓死与敌人周旋、决战,直至革命胜利。
像这样震撼人心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红军过草地时,把自己舍不得吃的一点青稞拿出来救助战友;还有人为了让大部队顺利前进,不惧危险打头阵探路,自己被湍急的河流卷走……这些故事都能体现出长征精神。
不同时期的长征精神
记者:不同时期的长征精神有变化吗?
岳刚:长征精神自始至终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视角的解读。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长征精神也是,不能因为形式主义需要就随意粉饰。保持长征精神本真,才能保持它的生命力。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感悟出不同的东西。就好像人在不同年龄阶段看待同一个问题的角度不同一样,不能为了庸俗的实用主义,破坏长征精神的生命力。
记者:如何让青少年更好懂得新中国的来之不易和理解长征精神?
岳刚:现在的青年人身处轻松的生活环境中,这就是长征先辈们所期盼的局面。他们浴血奋战,就是为了让后人无忧无虑地生活。时代不同,一代人面临的时代课题也不同,我们不能苛求现在的年轻人像革命先辈一样,复制救亡图存的生存状态和体会三座大山压迫在头上的沉重,但奋斗的精神和人的精神面貌是相通的。所以,在要求今天的年轻人了解长征、崇敬长征、感恩长征的同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尤其在当代多元文化的渗透和冲击下,生硬的填鸭式、大道理说教已经不合适了,用年轻人比较喜欢的方式,才能让他们接受。
记者:您觉得哪些活动或形式能更好传承长征精神?
岳刚:每个年轻人都希望人生精彩,然而精彩的人生不是天上掉馅饼,必须脚踏实地、艰苦奋斗才能得到。这在长征精神中也有很好的体现。
如果我们能把长征中那些打动人心的小故事整理好,发掘新的角度,传递给现在的年轻人,让他们和过去那个遥远的年代起到脉搏共振的效果,找到共通的契合点,才是真正入耳入脑入心的方式。
记者:如今社会还需要长征精神吗?对于现代人来说,除了教育意义,还有其他意义吗?
岳刚:长征精神中的革命乐观主义就能运用到现在的生活中。不是说打仗才需要革命乐观主义。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有些人遇到不如意了就哭闹。但我觉得,只要学习过红军长征的故事,吸收了营养,肯定不会这样。多年前,一个老板说他发现军人中自杀的比例很小,因为经过了磨砺,再面临挫折时,心态是完全不一样的。
再说健康方面,乐观、吃苦耐劳的人一般都很长寿。很多参与过长征的红军老战士虽然一身伤病,但都非常长寿。过去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他们苦中作乐,非常豁达。除此之外,我相信每个人都能从长征精神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