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瑞金到于都的长征故事

  2016年9月20日,走进江西瑞金和于都,大街上随处可见“长征”“红军”等有关的字眼。此时此景,不由得让人想起82年前发生在这两个地方英勇悲壮的长征故事。尽管经历了82年的历史发展变迁与洗涤,但长征的烙印仍铭记于此,这两座城市也因此而深深印在国人心中。

  在这里,记者看到大街巷尾的红色革命遗迹游人如织,繁忙的纪念馆讲解员迎来送往,前来参观红色革命圣地的游人被深深地吸引与感染着。

  

长征第一山——云石山

   

  云石山位于江西瑞金城西19公里处的云石山乡境内,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193410月,中央机关和红一方面军主力,从这里出发开始长征,因此被人们称为“长征第一山”。

  云石山是一座平地凸起的小山,山中怪石林立,形态各异,并有几百种植物点缀其间。云石山山高不到50米,方圆不足千平方米,一条崎岖的台阶小路可直通山顶,中途还有两道石门屏障,山上只有一座古寺庙。

  就是这座古庙让并不起眼的云石山给人们留下了深刻记忆。

  19347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硝烟四起。彼时,是第五次反“围剿”斗争最为激烈的时刻,原驻在沙洲坝的中央机关,已被敌人发现,为安全起见,所有中央领导机关都移迁到较为隐蔽的云石山,并分散在就近的各个村庄。临时中央政府就驻在云石山头的寺庙之中。

  当时,在云石山寺庙居住和工作的有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中央人民委员会主席张闻天以及贺子珍和部分工作人员。

  寺庙的左侧,仍然保留着毛泽东主席在此生活和读书时坐过的石墩与用石板铺设的散步小广场。

  193410月初,国民党北路军和南路军疯狂对兴国、石城、长汀和会昌等地的红军根据地发起进攻。在严峻的形势下,中央领导人作出了战略大转移的决定。

  1934107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命令:红军各军团撤离战场,集结于都转移。中央两个野战纵队于1010日傍晚从瑞金的中革军委所在地出发。

  10日当天,中央机关的领导齐聚在云石山下的梅坑崇本小学,编入军委第一、第二野战纵队与当地群众洒泪告别,踏上漫漫长征路。

  离别苏区的头天晚上,何叔衡在云石山梅坑驻地,特备下清酒、花生,约请林伯渠彻夜长谈,并在席间挥毫写下“赠我绨袍无限意,殷勤握手别梅坑”的诗句,以表达惜别之情。如今,梅坑这个充满浓浓革命情谊的小村庄广为人知,这个故事至今还在红都瑞金广为流传。

  据记者了解,梅坑集结地原为梁氏私立崇本小学,梁氏后人梁旭东告诉记者,他的父亲当时任梅坑崇本小学校长。据梁旭东回忆,在他年幼时就常听父亲讲梅坑的革命故事。

  19341010日,梁旭东的父亲还拿着当地村民自发从家里拿出的炒熟的黄豆、花生,自制的米酒前来为红军送行。

  梁旭东转述北京军区瑞金籍的老红军夏朝安回忆,曾看到头一天才做过手术的陈毅被警卫员搀扶着,手里拿着一根棍子支撑身子,也赶来为战友送行。

  在101017,彭雪枫领导第一纵队从梅坑出发顺着云石山右侧的小路一路向西前行。

  2016年9月21日,记者也在当地相关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了当时集结的旧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旧址上的老房子已经不复存在,此处也已经被挪作他用。

  

祠堂成为红军宿营地

   

  据当地史料馆资料显示,从梅坑出发之前,第一纵队制定了1010-13日连续3天的行军计划,中共中央总部随第一纵队出发。

  按照第一纵队计划,第一天的行程约为50里,途经沿坝、麻地,宿营地设在瑞金的万田。第二天从万田出发,经过宽田到段屋宿营。第三天从段屋出发,经过岭背到达于都的古田。

  记者追寻着82年前中共中央转移的路线,一路探访。

  在云石山的右侧有一条乡村小路,当年红军就是经过这条小路到达于都集结,进入小路不远就走进了山区。据当地村民描述,当年这条路狭窄崎岖,沿途的沿坝、麻地等地是去往于都的必经之路,要到达于都必须要翻越多座大山。

  记者在沿途看到,经过历史的变迁与发展,现在道路的两侧已经发展成多个自然村,山坡上金黄的水稻成片。以前的泥泞小道也变成了水泥路,村民的房屋依山而建,纯朴的村民在山坡自家的农田里忙碌,路的两侧依然险要陡峭。

  从云石山出发,经过几个村庄后即到达万田乡的麻地村,麻地村至今保留着红军在转移时路经此地宿营过一晚的原址。据当地村委会主任刘海东介绍,红军曾经宿营过的原址在他们村有两处,即刘家祠堂和钟家祠堂。据当地人介绍,刘家祠堂和钟家祠堂分别有着400年和200年的历史。

  刘海东称,由于当时没有留下一些照片和资料,此地就没有被记入到史料中,只是依据当地老人讲述而口口相传,但这段历史却是真实存在。

  据传,当时毛泽东主席曾宿营在刘家祠堂,麻地村曾有一人还为毛泽东铺过床。

  记者在当地看到,两座祠堂已经破旧不堪,里面放着杂物,同时张贴着毛主席像。祠堂一直保持至今。

  刘海东还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麻地村当时随军长征的青壮年就有30多人,生还寥寥。

  走出麻地村,再往前便是于都县境地,于都的宽田和段屋至今仍保留着红军宿营地,段屋的刘氏祠堂就曾被红军借宿。刘氏祠堂也因此在2006年被国家认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征第一渡

   

  19341013日,中共抵达于都。红军各军团也于10月上中旬先后到达指定地区集结,做突围前的最后准备。

  2016年9月23日,夜幕下的于都河畔热闹非凡、灯火璀璨,河水依然碧波荡漾,然而82年前的于都河却是另一番景象。

  19341016日傍晚,于都河畔红旗猎猎,战马嘶鸣,源源不断的人流,从四面八方汇拢来。

  中央红军部队分别从于都的山峰坝、东门、南门、西门、孟口、鲤鱼、石尾、渔翁埠等8个渡口过桥,当时于都河上并没有桥,河宽有600多米,水深13米,水流量到达1.2/秒,水流湍急。

  当时,于都河沿岸群众协助红军工兵,在于都河近70华里的河段上,仅用不到4天时间,就突击架起5座临时浮桥。为了不被敌人的侦察机发现目标,军民们每天下午4时开始架桥,晚上8时架通,次日凌晨再拆除,不留任何痕迹。

  据当地相关负责人介绍,当时过河需要搭浮桥,尽管架桥的主要材料已经由红军总政治部作战局征集、准备好,但板桥、绳索等材料还缺很多。于都附近无树可砍,很多老百姓把家里的门板、床板都拿来了……

  44夜的时间里,8万余名红军将士或架浮桥,或摆渡,或涉水过河从这里经过,于都县也因此闻名天下。

  当地相关负责人还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为了纪念红军长征,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于都人就筹建了长征第一渡的纪念塔和纪念亭,80年代又建起1.1万平方米的烈士纪念馆,1996年再建“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碑,1998年全县党员民兵捐款建成“长征第一渡”纪念碑群。

  2009年,在纪念中央红军从于都出发长征75周年之际,于都县投资近千万元对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园进行改造扩建,兴建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纪念园占地面积60亩,由入口小广场、主题雕塑、集结广场、纪念广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等组成。园区绿化率达85%以上,环境十分优美,是一处集爱国主义教育、观光游览、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纪念园。

  在纪念园东侧是2004年兴建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纪念馆占地面积5.75亩,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展厅两层。陈列采用文字、图表、照片、声、光、电等现代化手段,直观展示中央红军长征的历史,再现中国革命伟大转折及苏区人民支援红军的历史场景,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处了解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历史的主题性纪念馆。

  2016年9月24日,记者还在当地看到,现今的于都已成繁荣都市,这里花红柳绿,生机盎然,与长征有关的纪念碑、纪念馆耸立在于都县内。

  于都,这座具有红色印记的城市,正在昂首阔步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