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红军“通道转兵”

一段隐秘的长征历史如何被发掘

  

  时隔5年,杨少波依然对那场“电影风波”记忆犹新。

  当时,他在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任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在他主持之下,这个国家级贫困县投资数百万,将一段红军长征时不为人所熟的历史,拍摄成一部名为《通道转兵》的电影。

  这是一部红色主题电影,讲述的是红军长征期间转战湘西边城通道,面对危机,及时改变战略进行转兵,并顺利摆脱困境的故事。影片在通道县实景拍摄,由刘劲、王晖等知名演员主演。

  20118月,电影《通道转兵》即将上映时,成为舆论焦点的,却是在电影中客串的几名官员。

  湖南贫困县地方官员集体“触电”疑作秀——当时有媒体报道,“通道县一名副县长和司法局一名副局长扮演了国民党将军;另一名常务副县长杨少波,则率领商务局一名副局长、县政府办一秘书‘投入’红色阵营,分别饰演任弼时、项英和红军军械科长。”

  实际上,除了参演,常务副县长杨少波还是电影的制片人,并参加了剧本的创作。他当时接受采访回应称,“通道县政府参与电影拍摄的目的,是推进地方文化旅游以及经济发展。作为地方官员参与演出也是一种体验,还可以节约经费,因为我们不拿片酬。”

  他的这番话很快湮没于舆论引发的狂潮。

  如今,杨少波已调任湖南怀化市文联主席一职。在新的办公室回忆往事,他笑了:“你看前段时间的‘王宝强事件’,我当时的压力应该不比他小。”

“毛主席来过我们这里”

  一段隐秘而伟大的长征历史,在十几年前才被发掘出来: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途经通道时,在恭城书院内召开临时紧急的“通道会议”,形成历史上著名的“通道转兵”。

  长久以来,“通道转兵”这段历史在通道县鲜为人知。

  通道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西南端,与贵州、广西交界,古称“南楚极地,百越襟喉”。在当地大多数人印象中,建在老县城东南山丘上的恭城书院,几十年前一直是学生们上课的地方。

  今天,书院已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侗族古书院。要进入书院,须登上二十多级台阶。院内宽绰犹如别墅,一人多高的青砖院墙,层层舒卷的飞檐,重叠的阁楼,在小县城显得巍峨气派。

  因为长征历史,书院同时被湖南省委宣传部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63月,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著的《红军长征史》出版,明确将“通道会议”记录其中:

  124日,军委第一纵队从塘坊边出发,下午开始翻越老山界。这里靠近主峰猫儿山,山路陡险,很多悬崖峭壁,靠几根圆木架成的栈道通过……当地群众得知红军是从老山界下来的,莫不感到惊讶。

  1211日,红军先头部队红一军团第二师占领通道县城。这时,敌“追剿”军主力已分别进到城步、绥宁、靖县、洪江、武冈等地,构筑工事,张网以待。如果中央红军继续北出湘西,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就会陷入敌军重围,后果不堪设想。

  在这个严峻关头,毛泽东主张放弃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改向敌军兵力比较薄弱的贵州前进,争取主动,挽救危局。毛泽东的这一主张无疑是正确的。

  1212日,中央几个负责人在通道县境内召开了非常会议……毛泽东同志西进贵州的主张,得到多数同志的赞同,中央迫于形势,只得接受了这一正确建议。

  短促的通道会议,是从第五次反“围剿”开始以来,毛泽东第一次在中央有了发言权,也使他的意见第一次得到了中央多数同志的赞同。这时的李德已敏锐地感到,他的最高军事指挥权遭到了严峻的挑战。从此,周恩来也与李德发生分歧,他们关系开始疏远。

  “历史表明,通道会议和通道转兵时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次生死攸关的重大转折,没有通道会议就没有黎平会议,乃至遵义会议。”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陈湘林说。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则在《长征行》一书中评价通道会议:它为黎平会议作出改变战略方针的决定作了重要准备,为实现党的历史第一次伟大转折,确立毛泽东在中央的实际核心领导地位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杨少波8岁时开始在恭城书院上学,当时那里是通道县第二完小的所在地。

  据杨少波回忆,“上学时,只隐约听到老人讲,红军曾在这里驻扎,毛主席来过我们这里!”

  作为一个对毛主席充满了向往和尊崇的湖南伢子,他当时听了,心情无法平复,“少年的好奇心立即被激发出来了”。杨少波随即产生了疑问,“这段历史书本上没有,电视里也从来没看过。这是为什么呢?”

  青年时期的他亦未能得到答案。直到1993年,28岁的杨少波已是团县委书记。他翻遍了通道县委宣传部、地方志党史办、档案馆所有的资料。

  “我找到一些旧书,里面有记载红军在通道的几个故事,有一封电报,但未见‘通道转兵’一说。”

  李德在1973年出版了《中国纪事》一书,他曾是红军长征时期共产国际派驻中国的军事顾问。书中这样写道:

  在到达黎平之前,我们举行了一次飞行集会,会上讨论了以后的作战方案。

  杨少波分析,“黎平会议”党史早有记载,长征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政治局特别会议,确定了红军的进军路线问题。而红军到达黎平前经过通道,这段历史往前是“湘江战役”,往后是“遵义会议”,“黎平会议之前的这次飞行集会究竟是怎么回事?红军长征为什么在此时实现了历史性的大转折?”

  一颗“火种”在他的心中开始发芽。杨少波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当时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还原这段历史!”

还原“通道会议”

  随后,杨少波的工作调动,让他破解历史隐秘的机缘变得更为可能。

  他先被任命为县溪镇党委书记,而县溪镇正是恭城书院所在地。之后,他又被调到县委组织部任副部长,分管党建工作。

  利用工作上的便利,他走遍了县乡、省市各级相关的部门,并且到北京拜访了诸多红军高级将领的后代。

  杨少波陆续有了收获。

  他发现,1959年,刘伯承元帅在《八一杂志》第20期上发表文章《回顾长征》。其中描述:

  部队在十二月占领湖南西南边境之通道县城后,立即向贵州前进,一举攻克了黎平。当时,如果不是毛主席坚决主张改变方针,所剩三万多红军的前途只有毁灭。

  而党史资料中最早出现“通道会议”,是在怀化地委党史办1987年编著的《红军长征在怀化》中提到:

  197177日下午,邓颖超到中国革命博物馆审查馆展陈列情况时,对博物馆的同志说:“上次你们提的问题,回去我问了恩来同志,在长征的途中是否开过通道会议和黎平会议?恩来同志讲是有,开过通道和黎平会议。”

  邓力群在2003年出版《伟人毛泽东丛书——伟人的一生》一书。他曾分管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其书中关于这段历史也有更为详细的描述。

  通过梳理这些相关联的文字资料,杨少波坚定地认为,“通道会议”这段长征历史终究会拨云见日,“只是我还得找到更多扎实的证据。”

  

杨少波的“长征”

  在阅读罗开富所著的《红军长征追踪》一书时,杨少波深受启发。

  据民主与法制社记者了解,红军长征50周年前夕,罗开富受《经济日报》指派,于19841016日至19851019日沿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原路徒步采访,成为第一个走完原路全程的记者。

  2001年,罗开富以日记体形式出版了《红军长征追踪》。其中记录了他在通道县的见闻:

  通道转兵,意义重大,但至今红军史上讲得很少。这次会议是中央政治局会议,还是中央领导人会议?都没有查到文件。从我沿途考证来看,这两天,殿后的部队还在广西,进入通道的部队有在行军的,有在补充粮食弹药的……驻防的区域有100多平方公里。50多年前的这些天也是在下大雨,而且这一带群山耸立,交通不便,时间不够,正式开政治局会议的可能性不大。再者,如果是正式会议,应由正式的文件,至少有资料可查,由此看来,在通道开中央领导人会议的可能性较大。

  杨少波决定,利用节假日,重走长征路。

  “我曾经上过湖南省第一期全省团县委书记培训班,各县市都有同学,可以通过他们找到相关人士。”杨少波说。

  他多次从通道步行到黎平,又自桂东往南走到汝城、宜章、道县等地,寻访当地老红军。他甚至回到井冈山,从江西一路考察到广西。

  他形容,这好比一次“考古”,当得到线索乘兴而去,却因为历史踪迹罕见,往往让人失望而归。

  更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在陌生的地方托同学帮忙找人的经历,让他饱受了人情冷暖的滋味。“这只能算是我的一件私事,而我是个外县的业余人员,又不是党史专家。过程很辛苦,但结局不一定圆满。”

  杨少波的情绪突然低落了一些。他说,当时自己的孩子正在上小学,是最需要父亲陪伴的时候,而他每一个节假日都不在家中,“特别遗憾”。

  “有时候也会气馁,我想,自己又不是吃这碗饭的,何必这么执着呢?”杨少波说。

  2006年,杨少波正面临提拔考验。对于他所做的事,不时有流言蜚语传来。“有人说我‘不务正业’。”杨少波说。

  可是,当他想放弃时,恰恰是红军长征的精神激励了他。

  杨少波认为,与红军长征的历史接触越深,自己的灵魂越被涤荡。“就像红军长征时迸发的‘一定要走下去’精神信念,我认定这是‘一定要做下去’的事。我认为自己做的是‘正事’,即便不成功,也可以为后人留下财富。”

  当年6月,他顺利通过考核,进入县委常委,任县委办公室主任。

  几个月后,杨少波花费十数年培育的“火种”,终于结了“正果”。2007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之际,凝聚他心血的书籍《通道转兵》正式出版。

  该书发行了两万多册,据杨少波称,多地的图书馆打来电话,要求收藏该书。“湖南省民政厅看到这本书后,决定给通道县申报革命老区。书中资料翔实,很快就批复下来了。”他说。

“通道转兵”的时代价值

  2009年春节前,杨少波揣着《通道转兵》这本书和自己创作的剧本,找到了湖南省政协副主席谭仲池。谭仲池曾任潇湘电影制片厂厂长、长沙市市长、省文联主席等职,是著名的“才子官员”。

  在杨少波去往长沙之前,他在通道县委常委会上提出了一个大胆决定:政府出资200万元,将《通道转兵》拍成电影。

  县委常委会起了争论。有领导反对此举,认为有拍电影的钱,不如修路架桥办实事。杨少波则认为,要把文化当成产业来做,有《五朵金花》《庐山恋》《刘三姐》等成功的例子,这就是通道县进行旅游推广所需要的。

  他的想法最终得到了多数人的支持。

  谭仲池同样认可了杨少波的想法。“我们当年拍《秋收起义》这部电影,查阅资料时了解过‘通道转兵’这段历史。但由于这个会议是非正式的,所以在党史中未记载。”谭仲池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这个题材很重要,拍这部电影是对中国军史的一个贡献。”

  谭仲池还认为,这段时期的毛泽东被剥夺了领导权,处于政治低谷之中,“一个失去了领导地位的人,他的主张如何得到认可?我们党内坚持真理的力量如何体现?”这都是拍摄这部电影的价值所在。

  春节后,谭仲池将重新修改好的剧本交给杨少波,并介绍了国内著名红色题材电影导演周琦与他相识。

  2009年秋,《通道转兵》剧本第一次提交“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审查。

  两个月后,“噩耗”传来——剧本被枪毙了。

  “文件下发到湖南省广电局,理由有两条:一是对这段历史的定位有疑虑,对‘通道转兵’的说法有质疑;二是剧本创作上还不够成熟。”周琦说。

  周琦当时问杨少波:“还做不做?”杨回答:“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就百分之百的努力。”

  两人决定,一方面对剧本创作进行完善,在通道、长沙、北京等地连续举办多场剧本创作研讨会。另一方面,带上《通道转兵》这本书,约中央文献研究室和党史办专家谈话,通过面对面交流,消除专家的疑虑。

  20106月,剧本申报顺利通过审查。一切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影片共投资800万元,湖南省委宣传部、省旅游局和怀化市政府各出资100万元,通道县政府出资150万元,县内企业和党政机关融资100万元。1226日,《通道转兵》顺利开机。

  导演周琦认为,拍摄在冰天雪地的山区里完成,非常困难,但“这是最愉快的一次拍摄,因为有当地政府和老百姓全力支持和配合”。

  杨少波时常出现在剧组,帮助协调各种关系和资源。而因为“官员参演电影”成为舆论关注焦点,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他参演的镜头,最终电影播出时,只有1秒钟,没有台词。

  杨少波回忆说,“电影在县城大礼堂公映,现场气氛热烈,大家都表示有精神共鸣。”据他透露,电影公映后,通道的一位老县委书记找到他说:“现在外面很多人都知道了通道县,你做了历任县委书记想做而做不成的事,是最大的惠民工程。”

  杨少波认为,他们当时进行旅游包装的意识很超前,结果证明通道的红色文化推广效果很好,“花小钱办了大事”。

  随着“通道转兵”历史广为人知,通道县也完成了一次社会发展大“转折”。  

  当地政府部门提炼出“坚定信念、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敢于担当”16字,将之打造成长征通道转兵精神的精髓和核心。

  受此影响,2013年,广铁集团开通了一条“长沙-通道”的旅游专列。2014年,通道建立了3500平方米的通道转兵纪念馆,打造了一个红色旅游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据该县旅游部门统计,20132016年,来通道旅游的人数超过了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