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情》联想《云水情》联想
9月8日,宇扬评剧苑创作的评剧《云水情》在北京昌平首演。剧情描写1958年北京市昌平十三陵水库建设过程中,作为抗日战争遗孤的昌平一位普通妇女干部肖彩云,带领村里义务劳动队员奋战在水库建设第一线。通过展示其亲情、乡情、爱情及爱国情怀,弘扬了真善美的人间大爱,体现出昌平人民艰苦奋斗、众志成城的拼搏精神。该剧旨在激励现代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发扬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艰苦奋斗精神,继续开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这是一出昌平人写昌平事的现代大戏。剧场座无虚席,观众反响热烈。我身旁坐的一位老太说,她已经几十年没看过台上演的评剧了,剧情让她感到亲切,而专业演员们个顶个的精彩演唱更令她情不自禁地鼓掌不断。
评剧作为只有百年历史的地方剧种,上世纪曾有过不逊于京剧的火爆年代。近些年随着戏曲的整体沦陷,评剧的式微尤其令东北、华北的广大观众惋惜。由过去的每个区县必有评剧团、每个乡镇必有业余评剧团,到现在的多年难得看到一场评剧,这种巨大的反差,常使观众特别是中老年观众扼腕长叹。但是,怎样才能让评剧重新得到普及、传播乃至振兴?专业院团和戏迷票友们多年苦无良策。
他们常常很羡慕京剧,国家有投入,有音配像,现在又有像音像,央视戏曲频道更是宠爱有加。平心而论,虽然这两年国家对地方戏加强了扶植,但全国三百余剧种,都能得到京剧那样的待遇,不太现实。然而地方剧种,特别是评剧等大的地方剧种,传播和发展的空间,仍然是存在的。据我所知,在京津冀和东北地区,评剧至今有着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近年来,在评剧的发祥地唐山,已举办多届评剧节。专业院团和基层剧团都不乏好剧目好演员参演。在北京,所有的区县和社区,评剧票房可谓遍地开花。而在各大公园内,评剧戏迷的演唱,更是天天不绝于耳。在评剧流行的广大地区,情况也大同小异。
但评剧的繁荣,仍远未实现。评剧的受众,仍在日渐萎缩。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拯救评剧,出路何在呢?
我以为要从评剧自身的特点去寻找。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评剧为什么如火如荼?关键在出新。评剧虽然历史短,根底浅,但也促成了它紧跟时代、紧贴生活的优势。从《杨三姐告状》《刘巧儿》《小女婿》到《金沙江畔》《夺印》《向阳商店》《野火春风斗古城》等一大批广为流传的大戏,无一例外。即使像《花为媒》那样的传统戏,也是得益于改编创新。与剧目出新相匹配的,还有唱腔的创新。如果历数一下今天仍在传唱评剧名段,不难发现,绝大多数是解放后的新戏新腔,而现代戏又占有大比重。这种情况与京剧完全不同。京剧传统剧目汗牛充栋,光老本儿就吃不完。但也正因如此,紧跟时代举步却难。评剧本来传统戏就少,靠吃老本儿只能越走路越窄。即使新戏,如果张口总是刘巧儿、杨三姐,也会渐渐让人感到絮叨。所以,评剧要复苏,要“脱困”,不能走京剧的路子,而应当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多出新戏,多演新戏,特别是现代新戏。
也正是从这一点上说,宇扬评剧苑创作演出的《云水情》,值得充分肯定。宇扬评剧苑是一个15年前由个人创办的评剧网站。不但以传播弘扬评剧艺术为己任,而且带头编戏演戏,结出硕果。视野再扩大些,可以看到,群众性的评剧活动这几年呈方兴未艾之势,不但京津冀戏迷票友的赛事接连不断,而且基层新戏创作也有新的起色。在最近举办的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中,北京凌空评剧团创作演出的《寸草春晖》入选。这也是一家个人创办的民营剧团,而且新创演的评剧不只这一部。相比之下,专业院团的成绩则显逊色。这几年,虽然也有《我那呼兰河》《从春唱到秋》《胡风汉月》《母亲》《红高粱》等新戏,但数量远少于以往红火时期。相比宇扬、凌空的知难而上,常令人觉得国家院团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新戏少,很多好演员无戏可唱,连带电视、广播、网络、媒体转播宣传也少,评剧的普及于是大打折扣。
所以,我认为,普及评剧,扩大评剧这样一个好剧种的影响,不妨从增加新戏入手。新戏多了,演员可演的多了,观众可看的多了,戏迷票友可唱的也多了,评剧的前景就会越来越光明。
而评剧新戏的创作,相对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