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为民的好法官

——记内蒙古额济纳旗人民法院法官巴图达来

  额济纳旗隶属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地处中国北疆,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境内多为无人居住的沙漠区域。

  额济纳旗人民法院是蒙古族法官巴图达来工作了25年的地方,在这里,他25年如一日践行着一心为民、坚守公平正义的信念。在他的坚守和努力下,该院有效破解了“执行难”的问题,一大批“钉子案”“骨头案”得到执结,维护了当地老百姓的合法权益。在当地群众心里,巴图达来就是法院的好法官,群众的好干部。

全力破解“执行难”

  据额济纳旗人民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法院“执行难”问题特别突出。作为分管执行工作的法官,巴图达来决心一定要改变执行工作被动的局面,加大清理积案的力度,使执行工作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为此,他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对执行案件进行逐一摸底排查,并且逐案制定执行措施,努力调动执行干警的积极性,变被动执行为主动出击。

  据了解,随着当地经济的迅速发展,额济纳旗人民法院执行标的管辖权由原来的200万元提升到3000万元。伴随着这一改变,法院受案标的迅速增加,其中涉及企业的执行案件尤为突出,并且存在很多一个企业同时涉及多个申请执行人的复杂情况。在执行该类案件时,不仅要有执行效率,还要兼顾企业在额济纳旗长期生存发展的需要。为了合理解决这一问题,巴图达来积极协调各方关系,并寻求上级法院和旗委、政府的支持。

  在执行一起申请执行人苍南县某公司诉被执行人阿拉善盟某公司合同纠纷的时候,双方当事人因560万元采矿费用发生纠纷,由于被执行人阿拉善盟某公司与申请执行人苍南县某公司因执行标的利益因素较多,双方都互不相让。面对这一情况,巴图达来不厌其烦到被执行人阿拉善盟某公司给相关负责人做思想工作,被执行人终于认识到对抗执行的法律后果,随后主动配合法院将生产的铁精粉以协议价格抵顶。至此,长达一年的执行案件在巴图达来的耐心细致和不懈努力下圆满执结。

  在日常工作中,他总是身先士卒,带领干警加班加点,早出晚归,运用法律赋予的权利,大胆、果断、及时地采取强制措施,依法通过查封、扣押、拘留、搜查、拍卖等法律手段执结了一大批遗留的“钉子案”“骨头案”。

依法维护群众权益

  出生在牧民家庭的巴图达来,淳朴、善良,在他心里,选择了国徽下的天平,就选择了坚守公平正义的神圣信念。

  在日常工作中,会有很多来访的当事人给他“出难题”。他们通常会因为案件短期内难以执行而纷纷找到巴图达来,希望他能给出一个明确执行到位的时间表。而执行案件往往会受到客观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难以确定具体的执行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巴图达来始终用他独有的涵养,耐心细致地做好每一位来访人的工作,让来访人理解法院执行工作的难处,也让他们明白法官办案的规章程序。他平均每个工作日至少要接待5位来访者,经常一谈就是1个小时以上。通过感情上的沟通和交流,大部分当事人都能获得满意的答复。

  20135月,额济纳旗人民法院受理了一起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原告王某和崔某认为额济纳旗某医院在此次医疗损害事件中负主要责任,应该按照相关规定给予赔偿。案件受理初期,原告王某、崔某及其家属情绪十分激动,给庭前调解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在听取了原、被告双方对本案事实经过的阐述后,巴图达来先后多次到原告家里,针对案件事实,对原告耐心细致的思想疏导,终于解开了当事人心中的疙瘩,给案件的顺利审结带来了转机,最终双方当事人达成了和解协议。案件审结后,王某和崔某将一面写有“公正无私,执法为民”的锦旗送到了巴图达来手中,以表达对巴图达来法官尽职尽责用心办案的感激之情。

  在努力工作的同时,巴图达来一直保持着与时俱进、敢为人先、不断进取的热情和饱满的斗志,他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啃”掉了一个又一个的难案,25年来没有一件错案,没有一件被投诉,也没有一件引发群众上访。

  多年以来,巴图达来连续被评为院级和旗级先进工作者,盟级办案能手、自治区信访工作先进个人,并荣记个人三等功。而他在法院25年如一日的坚守,也获得了当地老百姓的一致认可,当地群众纷纷称赞他是一心为民的好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