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市武清区建立立体化普法宣传网络
本报讯(记者李晓玲) 今年以来,天津市武清区始终坚持“创新形式、丰富载体、整合资源、多措并举”,不断加大普法阵地建设力度,做到了“四个结合”,形成了立体化普法宣传网络,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将阵地建设与法律服务相结合,不断拓宽法治宣传覆盖面。在全区、镇(街)两级法律服务中心设立律师、公证、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等咨询点位,区级法律服务中心律师全天候坐班,镇(街)法律服务中心律师每周固定一天坐班,解答群众法律咨询的同时宣传法律法规;各点位配备电子触摸屏,在全区695个村(居)建立了法律服务站,全部挂牌开展工作,村(居)设立法治宣传橱窗或宣传栏,专人负责宣传栏的每月更换,通俗易懂、以案释法,增强宣传吸引力,提高群众关注度,有效解决了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将阵地建设与村居自治相结合,不断增强法治宣传渗透力。加强“三个一”普法阵地建设,即依托基层司法所,各镇街建立一个法治辅导站,每年至少举办两次镇街干部、村干部和普法骨干培训班,系统学习涉农法律知识;依托村农民书屋,各村设立一个法律图书角,区政法部门、文化部门和镇街政府、村委会共同出资,精心选购实用的法律图书、法律知识光盘充实法律图书角。目前,全区已有法律图书角741个,每个图书角藏书均在100册以上,实现了村街组织全覆盖;在有条件的村(社区)设立一个村居法律服务箱,服务箱摆放法治宣传挂图、折页、手提袋、扑克等法宣产品,同时配备医药箱、充电器、雨伞等生活用品供广大居民免费取用,在服务群众的同时使法治宣传更加普遍化、常态化和亲民化。
将阵地建设与法治文化相结合,不断增强普法教育吸引力。通过多种举措以点带面建设法治文化示范点。在辖区内博物馆、图书馆和中医院建立“法治文化长廊”,展出普法成果展、法治书法展等内容。区教育局、法院、检察院建立了雍阳中学、杨村二小等100余个“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以模拟法庭、小品、短剧等形式开展青少年普法活动。全区建立了38支法治文艺宣传志愿者队伍,每年演出都在100场次以上,观看人数达35万人次。
将阵地建设与现代传媒相结合,不断提高法治舆论宣传的引导力。在传统媒体上设立栏目,在电视媒体上用镜头以案释法,创建普法QQ群和普法微博,吸纳法治宣传工作者、各镇街司法干警、律师、公证员、普法讲师团和法律志愿者的加入。在城区公共场所、镇街行政服务中心、各村(居)的LED显示屏播放普法公益广告和法律宣传标语,宣传普法知识。
将阵地建设与群众需求相结合,不断提升法治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各演出团队在全区29个镇街举办消夏法治晚会等各类法治演出100余场,开展法治书画摄影作品展20余次,区法建办、司法局联合印制了每套4张的法治宣传挂图、宪法日历、购物袋等宣传资料2万余份,发放到全区695个村居,使法治观念、法律知识和法治精神在文化熏陶中入心入脑、家喻户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