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届“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初评结束
本报讯(记者钟安安) 为积极落实第四届“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评审工作,评奖办公室于日前在中国法学会机关举行了初评会。初评会最终确定入围终评的作品127件,其中论文88篇,专著39种。
初评工作受到高度重视
中国法学会领导高度重视第四届“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初评工作。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王其江出席初评会并讲话。初评会由中国法学会法律信息部主任吕兴焕主持。
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董必武法学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会副会长王其江担任评审委员会主席。来自政法部门和法学院校的21位国内知名法学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秘书长由中国法学会法律信息部主任吕兴焕研究员、副主任王伟国研究员担任。
评审委员会委员包括:环境保护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教授别涛;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秘书长郭禾;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国际经济法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最高人民法院民四庭副庭长,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副会长刘敬东;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刘凯湘;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刑法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刘仁文;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苏亦工;天津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天津市法官检察官遴选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孙佑海;全国政协委员、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检察学研究会副会长汤维建;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副院长、教授,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办公室副主任,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秘书长,第二届首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汪海燕;国际关系学院副校长、教授,中国海洋法学会副会长,北京国际法学会会长吴慧;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谢鹏程;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最高人民法院法律研修学者熊跃敏;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中国法学会比较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法学会副会长许传玺;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秘书长,第五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薛刚凌;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法学院教授,第四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薛虹;国家检察官学院副院长、教授杨迎泽;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法学院教授姚辉;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副庭长,教授,第七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虞政平;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原主任、教授,中国法学会比较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法学会副会长张恒山;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郑贤君;国家检察官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检察官》杂志社社长周洪波。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王其江首先代表中国法学会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他指出,中国法学会决定设立“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一是为了将董必武同志的法治思想发扬光大,进一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该奖项的设立,既是对董老法学思想的传承,也是对董老最好的纪念。二是中国法学会高度重视青年法学法律工作者的健康成长,在“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中国法学青年论坛”等重要品牌的基础上,为青年法学法律工作者搭建了又一个脱颖而出的新平台。“董奖”虽然创办较晚,但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青年学者的积极参与下,在法学法律界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正在逐渐提升。中国法学会的目标是努力把该奖项打造成为我国青年法学法律界学术成果的最高奖项。
王其江指出,今年的评选活动再次得到了法学法律界的积极响应。在短短3个半月的成果申报期间内,评奖办公室共收到申报作品432件,为历届申报数最多,创下了历史新高。其中论文333篇,专著99种。为确保评审工作的公正性和科学性,根据评审办法,“董奖”的整个评审活动分为初评、终评两个环节,均采取集中书面评审的方式。各环节的评审结果及评审专家名单将在第一时间在中国法学会网和中国法学创新网进行公布。
中国法学会高度重视“董奖”评审专家的权威性、评审过程的透明度、评审结果的公信力。各位专家无论是学术造诣还是学术公心都在学界有着很高的声望,希望各位专家本着对青年法学法律人才负责、对法治中国建设负责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公正地评选出进入终评的优秀作品。
初评会确定入围终评作品127件
中国法学会法律信息部副主任王伟国宣读了《第四届“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初评办法》,评审专家对初评办法进行了认真讨论并最终一致通过。评审委员会全体委员郑重签署《评审承诺书》。
为保证评审工作的公正性与严肃性,按照初评办法要求,每位评审专家需签署评审承诺书。国家检察官学院副院长杨迎泽宣读了专家承诺书的内容,评审者承诺保证秉持学术公心,恪守学术道德,认真对待每一件参评作品和每一位作者。全体评审专家均表示认同并在承诺书上签字。
评审委员会对全部432件作品进行了集中书面评审。21位评审专家按照不同学科分为10组,每组2至3位专家。各组专家对作品进行认真审阅,根据评审标准认真细致地逐一打分。在完成各自的打分之后,同组专家相互交换评审意见,并从作品选题立意、研究方法、论证过程、文字表达、观点结论、成果转化等多个方面展开充分的讨论。经过长达两个小时不间断的热烈讨论后,各组专家确定了推荐入围名单。
初评会最终确定入围终评的作品127件,其中论文88篇,专著39种。9月下旬,评奖办公室将根据评审办法,邀请具有相当法学研究水平、学术鉴赏力、学术公心的专家学者进行终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