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犁的风格

  上学时,偶然读到孙犁的小说《荷花淀》《山地回忆》,非常喜欢。一个突出的感觉是,他的作品,味道与众不同。虽为战争岁月,却写得抒情美好,极富诗情画意。记得上学后读到的第一本小说集是峻青的《黎明的河边》,也是写战争年月,也是写农村,也很引人入胜。但我更喜欢孙犁。他的作品,读起来更轻松,更愉快,更抒情,更亲切,虽未让人感动得落泪,却让人感到温暖,战争岁月并不给人以沉重和恐惧之感。

  从那以后,每在报刊上见到孙犁的作品,都会留意看一看。20047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11卷本的《孙犁全集》,有人送了我一套。但一直没顾上拜读。退休后,有了空闲,便找出来,从头到尾,断断续续,通读了一遍。

  于是我看到了孙犁笔下更多的普通人形象,他们真实、可亲、不做作,不拔高,实实在在,自自然然。特别是诸多女性,在战争岁月,她们乐观、质朴、本色、上进,焕发着人性的美好,尤其令人难忘。正如孙犁在《文集自序》中所说:“我最喜爱我写的抗日小说,……我喜欢写欢乐的东西。我以为女人比男人更乐观,而人生的悲欢离合,总是与她们有关,所以常常以崇拜的心情写到她们。”从孙犁的文章知道,他很推崇《红楼梦》。我怀疑他尤其关注女性,也受到曹雪芹的影响。

  生活如同万花筒。文学反映生活,当然会涉及方方面面。说实话,在我有限的文学视野中,写战乱和苦难的作品却给人以美感的,没人超过孙犁。也正因孙犁作品的独特,他成了荷花淀派的旗手。虽然孙犁本人并不看重甚至不承认有所谓荷花淀派,但就小说而论,我认为,单凭《荷花淀》《山地回忆》两篇,就足以奠定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地位。文学从来不以多寡长短论英雄。不必说曹雪芹仅凭一部《红楼梦》便无人能及,就是《爱莲说》《阿房宫赋》《岳阳楼记》的作者们,无一不是能以一文传世留名。一首《登鹳雀楼》仅20字,也让世人连同王之涣的名字一起,流传至今。正如《陋室铭》所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孙犁所独有的质朴清新、自然疏淡的风格,与赵树理及西、李、马、胡、孙(西戎、李束为、马烽、胡正、孙谦)等一批山西作家共有的“土而不僻,通而不俗”的山西风格,味道完全不同。如果把后者喻为土里长的山药蛋,那么前者很像清水中的荷花莲蓬。读着孙犁的作品,常常会产生出自江南作家之手的错觉。但他笔下的水乡山地,又千真万确是在华北。

  自从有了《荷花淀》《山地回忆》等一批作品,不但读者喜欢,很多作者也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学习孙犁的写作风格。有人开出一串名单,道是“荷花淀派”作家群云云。其中有些作家著作丰硕,文学造诣不浅,甚至后来在中国文坛赫赫有名。但在我看来,他们与孙犁终非一路。事实证明,别人学习某个作家的风格,多属东施效颦。就如当今流行的模仿秀一样。我还认为,《荷花淀》和《山地回忆》,不但是孙犁的扛鼎之作,而且至今没有哪个“荷派”作家的小说可比。

  如果说,孙犁的作品充满浪漫气息,那么,应该看到,孙犁的浪漫主义始终深深植根于现实主义的土壤之中。孙犁十分推崇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他一生的创作也始终遵循。因为他的写作一贯是认真的,严肃的,可信的,紧接地气的。《孙犁全集》中,对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也有反复论述。我们读孙犁的作品,一个贯穿始终的感觉,就是真实。看孙犁笔下的战争岁月,总感觉是真实存在的,感同身受的,亲切自然的。这不但是孙犁遵循现实主义的重要佐证,而且可作为当下文学弊病的一剂良药。

  我国现代的文学创作,在很长一段时间,强调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并重。但在我看来,现实主义比浪漫主义重要得多。其重要性于今尤其凸显。看现在充斥荧屏的抗战剧、谍战剧,大量的环境、事件、感情爱情、人物言行,违背逻辑,随心所欲,荒诞离谱,胡编乱造,既背离了现实主义,也与真正的浪漫主义毫不相干。那是一种天马行空的伪浪漫,是娱乐历史,歪曲世情,已为人民群众深恶痛绝。这样的文艺,是绝对产生不了《荷花淀》那样的经典之作的。

  《孙犁全集》收录的内容十分丰富,除了文学创作,还有大量文艺论述。这些论述沉郁隽永,褒贬有据,不随波逐流,时有珠玉可拾。从全集看出,孙犁活到老,学到老,涉猎广泛,知识丰富。他的文学创作,除了小说散文,还包括诗歌、戏剧、杂文、特写等等。可惜我出于对小说散文的偏爱,对其他体裁,只是一掠而过。而对于全集中的读书(史书)笔记和书信,因对内容和人物孤陋寡闻,也只是挑挑拣拣地浏览而已。但无论如何,通过读《孙犁全集》,不但对这位著名作家的作品更加热爱,而且对他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对辩证地认识当前的文学走势,也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