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校带家,清平之乐

——记潍坊“家校社”合育模式

    为解决学校和家庭之间教育“不同步”、学校教育尤其是德育工作低效化的矛盾,在2014年,山东潍坊清平小学摸索出一条“政府主导、专家引领、社会参与、学校实践”的家校社合育立德树人之路,获得外界好评。

 

  830日,山东潍坊高新区清平小学校长武际金收到学生冯珂欣妈妈写的亲子日记,日记提到冯珂欣对重返学校的喜悦心情。

  “看得出孩子还是很盼望回到校园的,看得出想老师同学们了。”冯珂欣妈妈在亲子日记中写道。

  在武际金看来,这意味着学校对孩子而言不仅是一个文化传承的地方,更是个能寻觅到玩伴、学伴的场所,以及有他们喜欢的老师。

  这项“亲子日记”工程始于2015214日,只是清平小学为推进家庭教育工作,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协调互动的众多措施之一。

  其实,为解决学校和家庭之间教育“不同步”、学校教育尤其是德育工作低效化的矛盾,在2014年,清平小学就摸索出一条“政府主导、专家引领、社会参与、学校实践”的家校社合育立德树人之路。

  当年,学校被确定为潍坊市“亲子共成长教育园区”项目唯一一所基地学校。如今,清平小学已经成为家庭教育的一张响亮名片。

  这背后和潍坊市教育局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其在2006年就看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启动“百名专家下农村,百万家长进学堂,重新学习做家长,亲子共成长”。这个事情一做就是10年。

  今年421日,教育部基础一司司长吕玉刚一行调研了潍坊的家庭教育工作,参观了潍坊市“亲子共成长工程之家校共育”项目园区——清平小学,并对潍坊推进家庭教育工作表示肯定。

“学生入校,家长入学”

  在清平小学,每年91日的开学典礼,一年级新生的家长就被邀请到学校参加这个重要的仪式,此举称之为“学生入校,家长入学”。从这一天开始,家长也成为清平家长学校的学员,孩子们会给父母佩戴家长学员证。

  之所以这个仪式成为清平小学秋季开学典礼的保留项目,还有一层更加厚重的意义,那就是用儿女亲手为自己佩戴学员证这种方式,唤醒父母对这个仪式的尊重,从内心意识到出席孩子开学典礼的必要性。

  “出席孩子的重要活动,尤其是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学段起始年级的开学典礼,对父母、对孩子都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特殊的时刻,父母陪伴身边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撑。”武际金表示。

  这意味着,家长需要学会对孩子施加教育的技巧。武际金解释,但大部分的家长不是教育工作者,不懂教育规律,更谈不上对孩子进行系统的教育。

  怎么办?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发现,政府主导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后,在当地教育局的支持下,清平小学通过“学生入校,家长入学”的方式,让更多的家长开始走进家长课堂,坐下来当“学生”。

  其实,提高家长素质的本质就是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反过来,有好的家庭教育就会从根本上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清平小学一把抓住了教育的要害,促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但是,在早期开展家长课的时候就遇到尴尬:即便家长被“强制”到校参加,很多家长也会在签到后找各种理由中途离场,最终坚持听完课的家长寥寥无几。

  家校问题与商业经营领域内的商品供求关系有类似之处,用“好东西总是不够的”营销思路,将家庭教育这件特殊“商品”由“买方市场”转变为“卖方市场”,这就是家庭教育方式改变的“轴心”。

  一方面,在20144月初,在当地教育局关心支持下,清平小学引进宗春山、金琰、王大龙、王玲等专家管理团队,正式启动“亲子共成长教育园区”项目。提升资源质量,让资源更优化变成“好东西”。

  另一方面建立了“清平乐·爸妈群”,听课采取在群里抢票的方式,一次只给270个名额。

  今年4月底,“知心姐姐”卢勤要到校作报告,报告厅只有270个座位,在校学生却有900人。“清平乐·爸妈群”里发出通知,提前一周“抢票”,群主一声令下,270张票瞬间被家长抢光。

  如今,清平小学的家长课堂彻底改变了过去的一幕,每次家长课堂都座无虚席。清平的家长教育系列课程也成为家校共育工作的一大亮点。

借助网络平台把家长联起来?

  “各位书友们:周日之前我们继续品读《无条件养育》第九章‘孩子的选择’,探讨孩子的内心世界,真正了解孩子的所需所求。”组长牟姿慧妈妈在QQ群里发布进度并鼓励大家,“我们是孩子的第一守护人,让我们为了孩子一起品读更高境界的人生,一起加油!”

  自从清平小学启动了“亲子日记”工程后,发现效果大大超出预期。20151124日,清平小学又启动了家长“共读一本书”项目,将积极主动的家长聚合起来,自愿报名,限额20人,推选出读书小组组长、副组长,组织家长们共读《无条件养育》,孩子共读《爱的教育》,并邀请部分老师参与其中,作为陪伴者与家长同行。

  每隔三四天,组长、副组长都会发布读书计划、读书目标,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鼓励家长跟上进度。

  一开始有20位家长参与亲子共读小组,牟姿慧妈妈表示,自己在品读中发现之前教育孩子的过失,从书中学到了引导、鼓励、并肩作战等方法。“有些养育方法在我们的习惯中已经扎根,要想用更好的方法去代替它们,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让我们慢慢吸收无条件养育的理念,更好地培养下一代。”

  袁艺轩妈妈说,亲子共读能在共同参与的状态下,使家长的教育意识与言行举止更上一个层次,若是最终能达到父范母仪,行无为之教,就是最好的结果。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当手机成为生活的必需,很多人已经习惯了碎片化阅读,静静地读一本书都有困难,更何况要细细品读一本打破自己诸多旧有教育观念的书呢?

  “亲子共读”进行到一半时,部分家长产生了困惑,有的家长打了退堂鼓。但大部分家长还是坚持了下来。

  其实,清平小学在20144月引进“亲子共成长教育园区”项目后,创建了爸妈群、国学堂、亲子记、爸妈信、诵读群等多个QQ群,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手段占领家长群体的碎片时间,打造面向全体家长的家庭教育网上平台。

  “爸妈群”开始建立时,自愿参与的家长只有200多位,其中不少家长质疑、埋怨、指责学校,有位家长甚至曾在群里说:“学校给家长建什么QQ群,还让家长去上课,就是想推卸责任。”

  当时,校长武际金只好亲自守群、护群,坚持了半年多。如今这些群已成为家校信息共享最便捷的方式,成为学校及时把握家长动态的另一条“热线”,在群内实现了家长教育家长、家长自我教育的局面。

送课进村唤醒每一个家庭

  清平小学自20144月引进家庭教育专家团队,启动“亲子共成长教育园区项目”,推进家校合育工作,开始了“打开校门,走进家门”的探索与实践。

  自2015年下半年开始,清平小学秉承“不放弃、不抛弃任何一个家庭”的信念,真正唤醒每一个家庭,开始推进“家庭教育乡村行()”行动。

  有一部分家长因为工作繁忙,一直或很少走进学校听家长课程,这就造成了家长成长的“两极分化”现象。武际金坚持不放弃、不抛弃任何一个家庭,让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走进千家万户,实现学生家庭全覆盖,于是,他萌生了送课到村、送课到家的想法。

  经摸排学校辐射周边总共17个自然村,校领导根据实际情况共划分为5个片区,决定每个学年、每个片区都要送课四期。

  “送课到村,有很少一部分家长因有特殊原因不能参加,我们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决不放弃任何一个家庭,后续将单独挨个送课到家。”武际金表示,这种情况常会出现。

  不久前,潍坊市家长联合会会长迟志芳、潍坊市唯爱心灵成长中心创始人魏岩峰为清平小学大庄片区家长做了一场《爱的陪伴》精彩报告。5天后,武际金再次来到大庄片区,为上次没能参加讲座的家长“补课”。

  不久前,一位昵称是“小轩窗”的清平小学家长在“清平乐微课群”上传了两张孩子们在剧场观看话剧的照片,并同时附带了一段留言:第一张照片里后三排坐的都是清平学校的孩子,安静地等待演出开始。第二张照片里坐的是其他学校的孩子,坐得那么高还一直大声嬉笑。

  “今天带孩子去了艺术剧院看话剧,第一次参与这种多个学校都有学生参加的活动,深有感触。”这位家长留言道。

家庭教育推动社区文明

  武际金介绍,一开始有些家长对学习“爸妈课”有种被强迫的感觉,但最后他们通过听课,发现学这些东西不仅对他们有利,更对教育孩子大有好处,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但后来,每次到村里讲课,在课堂结束后,周围的村民依旧围着他问东问西。

  武际金表示,家长课程实际也是成人教育,以孩子为“抓手”倒逼成人的改变,这也是学校成为推进家长教育最有力、最高效主体的根结所在。

  在家长课程中,会涉及家庭伦理关系,如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兄弟姊妹关系、邻里关系等,还有各种与家庭有关的社会关系,因此家长教育课程是一个“立体化”课程体系。

  学校把家长课程送到社区,最终目标是实现学校和社区的文明共建,让学校成为社区文明的传播点、中心点、引领点,成为推动家庭、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最终达到教育对社会的改变。

  而每每看到一个个被唤醒的家庭,一位位回归的爸爸,一位位释怀的妈妈,作为一名乡村教育的行走者,武际金说:“就觉得自己的动能倍增。”

  如今的清平小学正在悄然地发生变化。“我们先走一步,如果我们做出经验,就可以带动更多的学校走进社区,要是全国的学校都能联合起来做这件事,我认为,教育就会从服务走向改变。”武际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