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尔滨市法学会法律诊所参与社会治理成样本
哈尔滨市法学会建立的6类472家法律诊所在法治宣传、释疑解惑、调处纠纷、参与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党服务群众的一个平台,也闯出了一条第三方源头调处矛盾、联动共治的新路。
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们对哈尔滨市法学会打造的第三方法律服务平台——法律诊所早已不陌生。许多老百姓通过口口相传知晓了法律诊所的存在。
蔡淑琴曾经是有着“越级上访”标签的民办教师,她1972年开始担任民办教师,从教30多年,在2002年清理民办教师时被辞退。蔡淑琴因无法享受退休待遇,开始越级上访,曾进京13次,最终她求助于哈尔滨市法学会建立的法律诊所。
呼兰区大用镇法律诊所的派驻专家——哈尔滨师范大学法学教授白云认真倾听蔡淑琴的诉说,详细询问了有关问题,从专业的角度为她释法解惑,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她理性对待并走合法渠道解决问题。白云向蔡淑琴表示,她本人以及法律诊所一定会竭尽全力帮助她。
“接诊”之后,白云四处奔波,她多次与有关部门沟通,最终在不违反政策原则规定的前提下,为蔡淑琴争取到保障措施和生活照顾,解决了她的后顾之忧。长达13年的民办教师进京上访案,就这样在法律诊所的帮助下得到了妥善解决。
在不断规范社区法律诊所的基础上,哈尔滨市法学会主动创新,将法律诊所延伸至乡村、走进企业、派驻医院、融入政府行政服务中心。哈尔滨市法学会在法治宣传、释疑解惑、调处纠纷,参与社会治理等方面,闯出了一条第三方源头调处矛盾、联动共治的新路。
地校合作协作共赢
今年8月9日,在哈尔滨市道里区兆麟社区的法律诊所里,哈尔滨工程大学法律系教授赵融正在为社区居民义务提供法律服务。只要有时间,赵融就会来法律诊所。早在3年前,兆麟社区的法律诊所中就有他忙碌的身影。
赵融告诉记者,法律诊所特别受学生欢迎。在案件代理过程中,法科学生通过与社会现实的真正接触和社会公众的沟通与交流,提高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升了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法律诊所通过地校合作,组织法律专业的高校师生走出校园、来到基层,运用模拟法庭、情景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法治宣传,让更多普通百姓明白学法、用法、依法办事的重要性。同时,法律诊所也为法律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身价值、服务社会的平台。
更为重要的是,法学专家和律师作为中立第三方,以教师、律师身份及专业、中立、无偿的服务,深得百姓信任。
2014年,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扩建征收4500亩土地,涉及道里区太平镇两个村436户村民切身利益。法律诊所的东北林业大学师生提前介入,宣传法规,帮助农民精确计算补偿,依法维护失地农民合法权益,实现了在较短时间内急征大面积土地而无一人上访发生。法律诊所的做法得到了哈尔滨市市委办公厅的肯定,其经验也被推广。
哈尔滨市法学会会长陆文君表示,为老百姓保平安、一心为民,除了靠党和政府,还要依靠社会力量,这样才能筑起更大的平安。
从源头调处医患纠纷
2016年5月26日,哈尔滨市第二医院法律诊所正式挂牌,哈尔滨市又有一家派驻医院的法律诊所成立。
早在2014年,针对医患纠纷频发、甚至发生暴力伤医等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哈尔滨市法学会主动创新,将法律诊所派驻医院,从源头调解矛盾纠纷,及时回应诉求、协调利益关系,将矛盾化解于萌芽阶段。
当年8月26日,产妇姜金玲在尚志市妇幼保健院自然分娩一女婴,经儿科确诊患臂丛神经损伤,产妇及其亲属认定这属于医疗过错。由于医患双方就治疗和赔偿等无法达成共识,矛盾近一年没有解决。妇幼保健院就近向法律诊所求助,申请第三方调解。
调解时,院方和患者家属各执一词,针锋相对。法律顾问先让大家冷静下来之后表示,法律诊所作为第三方机构肯定不会偏袒某一方。经过4个月的疏导、协商,法律诊所最终以司法鉴定为依据、过往判例为参照,协调医患双方达成了赔偿协议。最终,医患双方对协议没有异议,签了字。
哈尔滨市道里区派驻市儿童医院法律诊所建立后,哈尔滨商业大学法学院院长石晶玉通过调研,听取当事人陈述,召开有法律专家、医学专家、当事人等相关百余人的听诊会,成功调解了一起越级进京上访8年的医患纠纷。
两年来,全市派驻医院法律诊所共受理来访2124人次,依法调处各类医患纠纷412起,使得全市医患纠纷同比下降了79%,并且杜绝了“医闹”发生。
为了更好地从源头预防医患纠纷的发生,法律诊所还对医患双方进行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培训,引导医患双方强化法治思维依法表达诉求,维护权益。
这种做法受到了医生和护士的欢迎。由于法律诊所经常给医生进行普法教育,医生在平时临床操作时得以规避一些法律风险。对于与患者接触最多,难免在工作中与患者产生摩擦的护士来说,通过平时跟法律诊所的交流,她们更加懂得如何与患者沟通,避免了矛盾激化。
积极拓展法学会职能
法律诊所用事实改变了社会上认为法学会局限于研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实现了法学会职能的拓展。
为了适应新形势,哈尔滨市法学会法律诊所以社区法律诊所为核心,除将法律诊所延伸到农村、企业、派驻医院外,去年融入政府行政服务中心,今年延伸至非公经济,基本每年建设一种新类型。
哈尔滨市法学会将法律诊所派驻区县(市)政府行政服务中心,培训窗口工作人员依法履职,主动担当政府服务窗口的法律顾问,并向前来办事的群众提供法治宣传,释法解惑,调处纠纷。这种做法赢得了工作人员和群众的欢迎。
如今,哈尔滨市6类472家法律诊所作为哈尔滨市法学会设于基层前端的第三方服务组织和工作平台,敢于迎着难题走,进基层深入矛盾集中场所,于源头接待受理法律咨询几万起;在征地、拆迁、重点项目开工的关键时刻冲在第一线,宣传解析法律法规,情理法结合,耐心细致艰苦工作调处矛盾纠纷,其中包括群体访和积累数年的越级访案件。
可以说,法律诊所开辟了联动共治解决矛盾纠纷的新路。它的建立发挥了第三方参与社会矛盾纠纷调处的优势,突破了原有体制限制和社会分工,汇集起市区党政机关、政法部门、医疗单位、街道社区以及高校师生、律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甚至军队医院等各界、各方力量,形成了优势互补、联动共治合力。
“不为位轻而自卑,也不因机构小而无为”,哈尔滨市法学会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会长陆文君的这句名言,也让更多的老百姓感受法律服务温暖情怀的同时体会了法律的尊严和力量。
法律诊所哈尔滨模式多次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也成为在基层化解社会矛盾的典范。这一调处矛盾纠纷,参与社会治理的平台,深受上级重视和褒奖,社会广泛关注,群众信赖称为“主心骨”“连心桥”,彰显了法学会的应有地位和作用。
2015年,哈尔滨市法学会的法律诊所入选中国法学会典型经验文件供学习和借鉴,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各地市的法学会友人前来参观考察,并被吉林、山东、河南、重庆、广西、海南等地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