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智能手表安全堪忧

  儿童智能手表自面世以来,备受众多家长追捧,市场销量一度“井喷式”增长,但因标准缺失,产品鱼目混珠、良莠不齐、存在安全隐患,也使其难以出现类似于传统手机的爆款。

 

  

  “不管你在哪里,一个电话,马上能找到你!”又到开学季,一些商家打出的广告,让不少家长、孩子怦然心动。儿童智能手表到底是不是“找娃神器”?不同家长看法不同。

  林女士的儿子今年上幼儿园大班,看到不少家长买了儿童定位手表,她也花钱在网上买了一款。儿子戴上定位手表后,她表示:“在小区内找孩子非常方便,误差不会超过10米。”

  家住山西省太原市的郝先生则认为,儿童定位手表并没传说的那么好。他给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买的电话手表,不但电池不耐用,而且手机和手表连接一会儿,手机就烫得厉害。

  除诸多传统儿童电子产品经销商投入儿童智能手表市场外,一些互联网巨头也纷纷推出了相关产品,如360、腾讯、乐视等。今年88日,华为携手迪士尼也推出了儿童手表。

  

市场快速膨胀

  

  据了解,儿童智能手表多以食品级液态硅胶为材质,主要消费群体为3岁至12岁儿童。它通常的远程监控范围介于50米至100米之间。自2014年面世以来,受到众多家长追捧。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讲师章程博士认为,这与近年来拐卖儿童、校园暴力及儿童侵害事件频发关系密切,儿童智能手表商家标榜的“准确定位”等功能,也迎合了家长的消费需求。

  据《南方都市报》发起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1240人次的有效样本中,62.74%的家长购买过或有意向购买儿童智能手表。在百度搜索中输入“儿童智能手表”字样,可找到相关结果约20.4万个,输入“电话手表”字样,立即可以查阅到相关结果约110万个。

  专注产业研究及投资咨询服务等业务的深圳中投顾问智能制造产业研究员贺在华表示,儿童智能手表已成为高科技企业重点开发的产品。2015年,它迎来了“井喷式”增长,仅广东深圳、东莞、惠州等地就有300多家企业涉入该市场。

  智能儿童品牌KIDO创始人吴彬称,保守估计,儿童智能手表到2017年整个市场销量总和将达到5000万块,若按照每个单品600元计算,将是一个300亿元的大市场。

  据《通信信息报》报道,自20153Apple Watch发布以来,儿童可穿戴设备迅速走红。截至201510月底,国内做儿童智能手表的厂商已有近700家。

  贺在华表示,有专业机构预测,2015年,可穿戴智能设备市场规模超过百亿,智能手表约占可穿戴市场的3/4,到2020年儿童智能手表市场将达5000万块左右。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自2013年我国首次出现儿童智能手表的相关专利申请以来,截至20162月,全球关于儿童智能手表的专利申请180件,中国提交申请110件。

  

产品鱼龙混杂

  

  事实上,儿童智能手表市场看似繁荣的背后,因其自身局限性,也是乱象丛生。

  吴彬认为,这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一是儿童安全手表,因使用材质、技术不同,可能存在安全隐患;二是儿童手表伪智能,大部分仍停留在简单通话+定位+监听及衍生服务上;三是由于技术尚不成熟、市场尚不规范,大部分儿童智能手表厂家处于“无证驾驶”状态。

  家住浙江嘉兴市的何先生,给刚上小学的儿子买了一款儿童智能手表,定位误差在10米到15米左右,而且电池很不耐用,常常不到两个小时就没电了,而且一旦同步运行APP,与其连接的手机也会烫得厉害。

  何先生遇到的情况并非个案。宁波市鄞州区的陈先生为孩子购买的一款儿童电话手表,并办理了话费套餐,但使用时间不长却连续维修了3次,最终不得不选择退货。

  20156月,浙江省象山县市场监管局开展的手机行业专项整治活动中,随机抽查的3家售卖儿童定位手机的通讯店,没有一家销售的儿童手机是合格的。抽查的7台造型炫酷的儿童手机、3台儿童定位手表,均无3C认证,仅有的进网许可证还是假冒的。

  在淘宝网输入“儿童智能手表”字样,出现的商品不下千种,让人眼花缭乱,价格从几十元到近2万多元不等。店家打出的广告显示,其功能从睡眠监测、心率监测、久坐提醒、秒表、闹钟到短信息、语音聊天,再到远程监听、轨迹回放、SOS急救,可谓一应俱全。

  选择销量从高到低排名,淘宝网“儿童智能手表”成交记录前3家,销量达均到两万以上,好评率居高不下。其中,售价80元左右、排名第一的某品牌儿童智能手表手机,截至824日,月销量达4.9万块,累计评价6.6万条,消费者满意率达4.7

  网店销售火爆,实体店同样如此。山西太原市阳光数码港内某品牌儿童智能手表销售员称,他们店内的儿童智能手表价位在一二百元到八九百元不等,每年开学前几天销售量上升特别快。杭州市体育场路武林手机广场某儿童智能手表销售员表示,最近一天能卖出10多块。

  目前市场上的儿童智能手表,大多拥有定位、通话、语音智能问答等多项功能。但贺在华分析认为,由于监管不到位及标准缺失,儿童智能手表市场厂商生产水平良莠不齐、产品鱼目混珠,也难以出现类似于传统手机的爆款,“山寨”产品众多。

  

监管标准缺失

  

  “智能儿童手表行业要想有大的改观,首先要突破无序的市场环境。”吴彬表示,智能儿童手表的国家质量标准未建立,一些小企业通过在宣传上打擦边球、玩概念影响了部分消费者,各企业应在元器件、芯片、应用等方面整体提升,做到真安全、真智能、有标准。

  自20159月央视曝光部分儿童智能手表辐射超标严重以来,其辐射风波引发了各大品牌通过辐射监测、设计说明、专家认证等方式陆续进行澄清及讨论。

  大连理工大学物理与广电工程学院教师张杨对央视记者分别从实体店、网店购买的3块儿童定位手表辐射检测发现,在拨打电话时辐射值变化巨大。其中,一款百元儿童定位手表,在手机拨打电话时,辐射值达到手机的1000倍。

  有专家指出,青少年的免疫系统比成人脆弱,更容易受手机辐射影响。据《财经》报道,一份英国研究报告显示,孩子在使用手机时,大脑中吸收的辐射比成年人高出50%。儿童在使用手机通话几分钟后,大脑活动迅速减弱,部分部位活动比正常情况下减缓。

  但我国对儿童安全手表等智能穿戴设备还没有统一规范。山西省律师协会会长高剑生表示,我国目前对儿童智能手表的生产规范、销售资格并未进行规范,在立法上存在缺失,仅深圳市做了相关政策性规定,且大部分是扶持可穿戴设备、智能设备的发展计划。

  20153月,中国可穿戴联盟组织召开《中国可穿戴联盟标准》闭门工作会,探讨了建立可穿戴标准体系问题。同年12月,可穿戴设备标准化需求研讨会暨三项国家标准启动会,又讨论了《可穿戴产品分类与标识》《可穿戴产品数据规范》《可穿戴产品应用服务框架要求》国家标准制定问题。但截至目前,上述标准仍未面世。

  今年4月《南方都市报》联合工信部电子第五研究所赛宝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对儿童电话手表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进行实测验证显示,检测手表的通讯录号码在后台就可进行修改,“黑客”在后台拨号,儿童智能手表却显示为“爸爸”。

  安全专家、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教授沈剑表示,普通消费者很难对黑客篡改后的号码进行识别,孩子也只能通过家长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如声音等进行判断。

  沈剑认为,部分儿童智能手表之所以会出现类似黑客随意篡改号码这样的漏洞,其根本原因在于厂商对安全重视程度、投入程度不够。后台服务器是厂商出品儿童手表是否安全的根本,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保障。但有的厂家,基于成本考虑,往往会忽视对安全的构建。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刘知函表示,儿童智能手表通过厂商服务器与家长手机进行绑定,用户数据都保存在服务器上,若数据传输和服务器存储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就可能使个人信息与隐私权受到侵犯。

  山西财经大学副教授王群英从保护儿童隐私角度分析认为,家长利用儿童智能手表等产品去监督孩子,很有可能让孩子形成心理压力,使其无法感受到真正的家庭环境。

  章程认为,儿童智能手表的睡眠监测、手表监听、定位监测等功能,通常都是家长在使用,其在法律范围内行使亲权,不会侵犯子女隐私。如果厂商通过远程获取个人资讯,就可能侵犯个人资讯数据权利,但未必会侵犯其隐私。  

  鉴于儿童智能手表使用过程中的争议性,目前有的学校已禁止学生把智能手表带入校园,或建议学生不要在学校使用智能手表。如:南京市将军山小学发通知明令禁止孩子在校使用儿童智能手表。北京某幼儿园教师老师刘莉认为,幼儿戴智能手表会干扰课堂秩序。

  章程建议,儿童智能手表作为一种新兴的可穿戴智能设备,在政府没有足够资源进行管制但管制本身又十分必要的情况下,政府可以强制社会部门(企业)自主订立行业标准,对其合理性进行审查后,给予认可,并颁布执行。